农村小学

作者: 那花有春天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19:00 被阅读0次

序:回忆中有许多美好,那是因为它已经成了回忆。——写给已经消逝的,却让许多人魂牵梦萦的农村小学。

村小现在只存在于回忆里了。锈迹斑斑的铁门前面,连野草也只剩下几撮。对村小的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日渐荒芜了。

村小位于村口,位置得天独厚,与我们家老屋只隔了一条浅浅窄窄的河道。轮船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村里的河埠头就安在村小大门前。夏天河道干涸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从河床上穿越过去。村小记录了我无忧无虑地的童年,干净而近乎透明的生活。

村小真小,只有几间教室,外加礼堂和一个厕所,组成一个“口”字。门面是一间寺庙,供奉着“陈十四娘娘”。据说以前这里香火旺盛,周边不少村落的人都来上香还愿,于是这里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寺庙也建成了村里最气派的建筑。后来,不知道是村里哪位贤达的提议,还是乡里接收了上级的指示,村小就搬迁到了这个全村最繁华的黄金地段。

村小的大部分教室都是土胚房,每个教室只有一个窗户,很小,位置也很高,是孩童们无论如何费力跳起来也够不着的那种高度。窗户上装着几根木栅栏,既不遮风也不挡雨,更谈不上美观,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用途。教室的木门破旧不堪,常常在风中咿呀作响。我想这些教室极有可能是寺庙的仓库或后院改建的。起初,学校只有五六个班级,后来鼎盛时代达到了十多个班,学校就在土胚房旁边加盖了两间石头房,一样的小窗户,一样的薄木门。石头房是特供给毕业班使用的,唯一的好处是台风来的时候不用担心它会坍塌下来。后院被改造成学校之后的“陈十四娘娘庙”,依旧香火旺盛,每逢初一十五或娘娘日,人头攒动,念经的声浪一阵高过一阵,往往盖过老师单薄的声线。在长期的浸润下,多年以后我竟还能用土话轻松流利地诵出经文,而老师的讲课内容却不曾留下多少的印象了。

村小没有操场,从大门口走到最里面那间教室的对角线距离是25米,印象中我们似乎也没有上体育课。记得有一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一个不知道干什么的老师突然对我们说他教我们体育,然后我们花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测量了50米的跑道。在校门口起跑,跑一个对角线来回,再回到校门口的终点。从没有人质疑过这样的测试是否合理,除了觉得新鲜有趣,我最大的烦恼就是我的回力布鞋好像又短了,挤着脚没法跑太快。

村小的厕所在校园的角落里,因为是旱厕,整天散发着恶臭,尤其是夏天的时候,绿色苍蝇肆虐飞舞。离厕所最近的那间教室是留给全校最不听话的班级的,后来班额减少了,那个教室就成了老师留孩子补作业的“拘留室”。虽然厕所很小也很臭,但也有它的文化。厕所里偶尔传出的莫名其妙的歌声似乎也是带着味儿的,各种各样版本的鬼故事也诞生在厕所里。

村小有一个小舞台,其实是寺庙背面的戏台。每年正月,寺庙里连续演出几天“鼓词”或“莲花”之后,戏台的使用权就交接给了学校。每一次寺庙安排的演出,我几乎都不曾落下,于是舞台在我的心目中也有着庄严神圣的地位。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讲故事比赛,流到我上台的时候,看到底下一片黑压压的脑袋,我直接站在台上大哭起来。此后,在村小的剩余几年里,我再没有在公众的视线里登过台。小学毕业典礼上,老师在舞台下面摆上水果瓜子,我们一边吃着零嘴一边欣赏着“毕业晚会节目”。也许是有东西吃壮了胆,那一次我登台跳了一支舞,叫《有一只美丽的花蝴蝶》,对舞台的恐惧也在老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治愈了。

10岁那年,去乡中学拍毕业证上面的单寸照片,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游学”活动,一晃已经30载了。乡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是乡里唯一的初中和乡里最好的小学。一幢二层的楼房连着一幢三层的楼房,三层楼是归初中部使用。在当时的乡间,三层的楼房难得一见,宽敞明亮有气派,楼面漆着大大的红色标语: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楼前有一片狭长的空地,空地的两侧有两个花瓣形的花坛,种着翠绿的松柏和一簇簇黄色的菊花。在乡中学里的所见,在我眼中无比美好。我兴奋不已,撒着腿在操场里狂奔,体验着从未有过的跑步激情。领队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也是一个本家的叔叔,平日里理智安静的他似乎也受到了某种情绪的感染,他喊住疯疯癫癫的我,让我爬上花坛,请摄影师给我留下了我有记忆以来的第一张彩色照片。

那一年,我考上了乡中学,迈进了我向往不已的美丽校园。为了我读书的便利,我们举家迁移到了镇里的新房。从此,我离开了村小,离开了老屋。

后来,上级来了新政策,所有的村小都被合并到了镇里。再后来,村小变回了“陈十四娘娘宫”的后院,教室变回了寺庙的仓库。再后来,随着公路的修建,河道日渐安静,村口不再是交通要道,寺庙门可罗雀,村小的大门前渐渐长出了一片荒芜,退到了我记忆的深处。

城市化的滚滚潮流中,我不知道村小能否留下自己的历史,我也不知道这段历史应该书写在何处?

我的三叔也毕业于村小,一九七六年他开始在村小任教,曾经担任少先队辅导员和毕业班的班主任。当我把对村小的模糊记忆梳理成文寄给三叔的时候,我的文字不经意间打开了三叔记忆的闸门,他翻阅着落满岁月尘埃的相册,在保存尚好的照片中细细地寻找他曾经熟稔的同事和学生们,也细细地回味着村小的陈年旧事,饱含深情地记录了他所熟悉的那个村小。

农村小学

村小,原名"平阳县珠山完全小学",建于一九七四年,由本村的文学老前辈黄仲迪先生题词。村小的旧址在黄氏旧宗祠内,后因宗祠改建而搬迁到“陈十四娘娘宫”后面。一九八四年左右是村小发展的鼎盛期,辖有六个自然村的生源。除本村的珠后、珠东、珠西三个自然村外,还有甲中堡村、前河蒋村、瑞岩村的孩子也在这里求学。班额曾经达到十一个,共有十三位教师,我的三叔就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兼行政管理干部。

村小左右两幢各三个教室,是砖木混建的结构,教室地面都是泥地。后面一幢房子的中间部分是礼堂。礼堂平时用于集会,雨天兼作体育场地。礼堂两边各有两个教室,还有两间办公室,其中一间隔为两半,形成了三个办公区域。再后来,村小又新建了两个教室,而且在"娘娘宫"东首借用了一间楼上的房间改作教室使用,这里就是当年三叔担任班主任的那个毕业班的教室。

据三叔回忆,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指示,村小的课程表上安排了两节体育课,两节唱歌课和一节图画课。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大部分体育、唱歌、图画课都由班主任兼职或者由班主任自行安排。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校的教学安排开始受到升学率指挥棒的影响,顺理成章地偏重知识性课程,忽视了文体类活动,所以实际上的课程表就是数学和语文的二分天下。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无酬代课是一个相当普通的现象,老师们也从不计较。相比于当今教育的市场化功利化世俗化,以前的老师多了一份自在从容和平淡幸福。

村小是农村的文化动脉,是村落的灵性所在,也承载了多少农村人的梦想与希望。当农村在城市的扩张中无法避免地走向萎缩的时候,村小也渐渐丧失了它的活力,成为几代人的共同回忆。失去了村小的农村必然会渐渐丧失其它的东西,当越来越多的人口撤离农村的时候,最终它的结局只剩两个:一是村落成了物化的空壳。二是村落消弭于无形。

社会的发展带给我们诸多福利的同时,我们必然需要丧失一些尚有价值的东西作为代价。我们失去了村小,但村小也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了永恒。

农村小学

相关文章

  • 农村小学

    序:回忆中有许多美好,那是因为它已经成了回忆。——写给已经消逝的,却让许多人魂牵梦萦的农村小学。 村小现在只存在于...

  • 农村小学20180410

    看了《起跑线》,不由回忆起小时候上过的农村小学,那学校与影片中印度的那些公立学校差不多。我是从四年级开始上农村小学...

  • 农村学校典范――长坑小学

    这是一所农村小学,是我见过的最有特色的农村小学。 这是一群农村孩子,是我见过的最有自信的农村孩子。...

  •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素养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素养 关键词:阅读素养 农村 小学生 摘要: 小学阶段处于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

  • 世界上只有一个永远,那就是妈妈永远爱你

    1.那些事 到城里上小学 我出生在农村,6岁以前都在农村生活。6岁的时候,该上小学了,爷爷帮我在村里的小学交了学费...

  • 摆脱书籍的贫瘠

    我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18岁以后上大学才接触外面的社会。 我的小学是是普通的农村小学,每逢教育局检查都要学生们...

  • 【调查报告】农村小学(微课)教学现状与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农村小学(微课)教学现状与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一、农村小学(微课)教学现状分析 当下的社会已全面进入“微时代”——“...

  • 甘肃农村小学观察日记

    阳山小学观察日记 2016-6-22 晴 今天天水举行公祭伏羲大典。高考成绩开始查询。临近中午,坐上来阳山小学的...

  • 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

    我们学校位于港区南水北调桥以东200米,在河以西都是建成区的学校,而我们在河东的学校都是农村小学! ...

  • 农村里的小学记忆

    一九八九年,小玲七岁,在村里唯一的学校读小学三年级,学校只有三间教室,而三年级里却有很多不同年龄的孩子坐在一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农村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fr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