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也有好多让我喜欢的地方,这篇先说不好的)
伍迪艾伦的2016年新片“Café Society”,20世纪30年代的怀旧-喜剧-爱情片(每一样都沾一点)。
留下的第一个印象其实是摄影,比以往都炫。伍迪艾伦是讲故事的好手,过去的电影里让人目眩的华丽跟踪拍摄很少见,似乎他不需要。这次不一样,阔气的曼哈顿夜总会,从旋转楼梯一路滑过蹭亮精美的装饰艺术风格(Art-Deco)的桌子,再扫过桌边那些漂亮的客人,伴随着画外音,老爷子本人的声音,在絮叨这些人是谁,都干过些什么坏事。
不知道是不是他老人家被这炫目的跟踪拍摄给迷晕了眼,整部电影都在飘,一个角色飘到另一个角色,一个主题飘到另一个主题,一个分支情节飘到另一个分支情节,镜头永远光鲜,却每每蜻蜓点水。
鲍比.多夫曼,一个战战兢兢的纽约犹太人从乌唧唧色调的布朗克斯,来到蜜糖一样的金色洛杉矶,去投靠有钱有势的大牌明星经纪人菲尔舅舅。然后剧本就像得了强迫症一样,开始一个一个地报菜名: 琼.布朗黛(Joan Blondell)! 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 芭芭拉.史坦维克(Barbara Stanwyck)! 贾格纳(Cagney),克劳福(Crawford)! 亚斯坦和罗杰斯(Astaire, Rogers)! 这些名字莫名其妙地响起,好像自作聪明地在说“我知道你想听见这些名字”。比报菜名更恶劣的事伍迪艾伦其实也干过,《午夜巴黎》更好像万圣节一样,找几个人扮成斯坦因、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达利、曼雷,化上妆出来捣个乱,比起这种的令人毛骨悚然,报菜名算是饶了观众了。
鲍比的市井小人物妈妈,与她跻身名流富豪的弟弟之间的姐弟关系中,掠过了一丝《蓝茉莉》的影子。这是大文化人总爱顺手就玩的cross-reference,伍迪艾伦尤其拿手。菲尔舅舅给了鲍比一个打杂跑腿的工作之外,还让女秘书芳妮周末领着他游览好莱坞。在1977年的电影《安妮.霍尔》中,有伍迪艾伦对好莱坞著名的诋毁宣言,戴安.基顿扮演的安妮.霍尔与他同游洛杉矶,安妮说“你看这里多干净啊”,而艾伦出演的辛格说“那是因为他们都不用扔垃圾,直接把垃圾变成电视节目”。而在 “Cafe Society”里的同游好莱坞时,伍迪艾伦已经不那么锋芒毕露,他的alternate ego 鲍比在被问及对好莱坞的印象时,只说“一半让人觉得乏味,一半让人神魂颠倒”。类似的cross-reference比比皆是,所以说这部电影怀旧有两层意义,不单是对好莱坞黄金年代的怀念,更是艾伦对自己才华的眷恋。
鲍比对芳妮几乎是立刻就不能自拔,这倒也怨不了他。芳妮浑身散发出货真价实的30年代华丽性感光芒,同时又不乏绵羊般邻家女孩的朴实甜美,头戴蝴蝶结发圈、脚穿套着白短袜的凉鞋、身穿下摆打结的衬衫…可芳妮有正经男友,起码据她自己说是如此。这里伍迪艾伦为自己把镜头拉回纽约埋下了伏笔。
鲍比的演员艾森伯格天生是伍迪艾伦的代言,战战兢兢,紧张不安,一个扭头就可以爆发出莫名其妙的大笑。但是他缺乏艾伦曾经身上那种容易受伤的气质。所以他对芳妮的爱,我没有被说服,看不出来他除了对纽约和爵士乐之外,还有什么能令他倾心。
当然这一段爱情显得慌慌张张,让观者心里没有着落,也不能全怨演员。正如前面提到的“飘”,老爷子像一个ADHD患者,注意力完全不能集中。当观众的心绪刚刚落定在对好莱坞黄金年代致敬的气氛中,他脚底一滑,带我们去看鲍比在纽约的家人如何,开夜店(读作:黑帮)的大哥本,当老师的姐姐,共产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姐夫,愤愤不平谁都看不惯的爸爸;正当我们打开胃口,准备津津有味地欣赏三角恋要开撕的时候,他却开始津津有味地把他攒了几十年的观众都熟悉的宝贝开始往外倒:犹太性,谋杀伦理,死亡的结局,以及聪明俏皮(但是老掉牙)的段子。
好在这些多动症式的漫步不乏享受:衣饰华美,爵士乐,装饰艺术的场景,摄影无可挑剔。但是动来动去,就是觉得没有着落。有点喜剧,却又不太喜剧;有点感人,却又不够感人。
我想它本意是要说爱,或者要说三十年代,要说双城,但都没说出来。倒是无意中透出人已老去的酸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