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论语》第七章:述而篇〈7.23〉

读《论语》第七章:述而篇〈7.23〉

作者: 衣者郭郭 | 来源:发表于2022-09-22 23:21 被阅读0次

读《论语》第七章:述而篇〈7.23〉

衣者郭郭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

【注释】

①桓[huán]魋(tuí):宋国的司马(主管军政的官)。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经过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桓想杀孔子,砍掉大树,孔子于是离去。弟子催他快跑,孔子便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

①孔子说:“天是我这一生德行的来源,桓魋又能对我怎么样呢?”(傅佩荣《人能弘道》)

②孔子说:“我的品德是上天所赋予的,桓魋能把我怎样呢!”

【解读】

仁者无畏

面对威胁,孔子相当自信。他认为,自己怀仁行德,自有上天护佑,坏人对自己是无可奈何的。孔子的这句话看似不合逻辑,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孔子这句话,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仁者无畏”。所谓仁者,是具有博大情怀的善者,他们有着崇高的美德,悲天悯人,泛爱大众,行为处事无不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利益。有时候,为了民众或他人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这样的人,所到之处,受到人民的真诚欢迎和衷心拥戴。不要说他们很难遇到困境,即便真的遇到危险,也会有很多人出来帮助他们,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他们。因而,这样的仁者往往能够逢凶化吉。孔子不仅是个仁者,更是一个智者,他深明其中道理,所以面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

历史上,像孔子这样的仁者大有其人,比如唐朝名将郭子仪。唐朝天宝年间,野心家安禄山悍然发动叛乱,叛军从范阳出发,一路杀向唐都洛阳和名城长安。叛军过处生灵涂炭,无辜百姓遭受灭顶之灾。作为一名将军,郭子仪迅速投身平叛战争,屡建奇功。他戎马一生,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堪称大智大勇,大仁大义。

安史之乱结束后,大将仆固怀恩因为对朝廷不满,多次联合少数民族军队发动叛乱。前两次都被郭子仪率军击退,但仆固怀恩并不死心,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联合回纥、吐蕃、吐谷浑等五个少数民族的军队数十万人再度入侵。仆固怀恩中途病死,其他少数民族军队闻讯撤军,吐蕃和回纥的军队不明真相,继续向唐朝发动进攻。唐军与先期到来的吐蕃军队在奉天展开激战,以巨大代价将其击退。回军途中,吐蕃军遇到回纥军。于是两军联合在一起,卷土重来。唐军在苦战之后,损失惨重,无力再战。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很多回纥将军和酋长都曾和郭子仪并肩战斗过,感情很深。他们之所以兴兵前来,是因为听仆固怀恩说郭子仪早就死了。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郭子仪决定说服回纥撤军。他的儿子和部将十分担心,都竭力阻止。郭子仪不顾劝说,毅然单骑来到回纥大营,下马卸甲直入中军大帐。回纥的将军、酋长都认识郭子仪,见他只身前来,都惊呆了。郭子仪上前抓住回纥统帅药葛罗的手说:“唐朝对回纥很好,可你们却和仆固怀恩一起进攻唐朝。我现在人来了,任你杀,我的将士会拼命保卫唐朝的。”药葛罗羞愧不已,连忙谢罪。郭子仪表示不计前嫌,回纥将军们都很高兴,于是双方结盟。吐蕃听说了唐和回纥结盟的消息,随即撤退。

郭子仪就是一位仁者。他所做的事有利于边疆安宁,有利于唐朝和回纥的和平与友好,是大义之举。当时的情形虽然凶险万分,但郭子仪却一往无前,并获得圆满结局。仁者无畏,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百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论语》第七章:述而篇〈7.2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pg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