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四: 共同备课工作坊中所提四个课例,你分别获得哪些启示?请就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深入谈一谈。
![](https://img.haomeiwen.com/i5018656/2a952d151c0ad857.jpg)
张文芬:老师们都有一个很朴素的教学观:考什么教什么。尤其是面对中高考升学重压下,都从最实际处出发,只要教的内容能保证学生得分,就会不遗余力。就好像只要孩子们吃了这些食物可以长身体,不会考虑是不是注重了营养搭配。
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思路打不开,我们会觉得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会觉得工作强度大压力大,我们也会觉得教起来特别的吃力,这里面有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想去改变这样的现状。就好像我们做这样一次共读和研讨,其目的不是为了打发我们的时间,而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更深入,让我们自己变得更轻松。学习武功起初的时候是很累的,但打通任督八脉就会非常的轻松。
这里专家讲到了两个点:一是你提供给学生背景等辅助材料,提供是一方面,学生有没有关注是另一方面。我们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要把他们带往哪里,而不是我们站在那里,让学生猜我们将让他们去往那里,教学指向必须非常明确,否则你提供再多的内容也是无益的。另一个点是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文本解读能力都是需要具备的。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或者说,真正的文本解读能力应该是由文言到现代文的。无论做什么样的解读,都是教师独立阅读过程的外显,教师阅读时的经验或者是体验,将会成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法宝。
赵晓赟:我印象最深的是《桃花源记》这个课例。在文本“细读”中品味作品“前景化”的语言。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从虚境实写的笔法中分辨出虚构并领悟作者的假托寄意,并非易事。解码任何文本都要依据言语事实,在细读文本中发现作者留下的密码,倾听作者的心声。密码便是作品中“前景化”的语言。文本细读就是用敏锐的双眼捕捉作品中“前景化”的语言,从“前景化”的语言出发,抵达文本的思想情感内核。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前景化的语言就是作者为自己虚构的理想社会埋下的伏笔和暗示。
所以,在阅读文本时,将注意力放到课文当中的“字句小节”处(而实际是事关文本“所言志”“所载道”的精髓处)。
张文芬:赵老师提到了”前景化“,我们再来重现一下这个概念:“前景化”这个概念是穆卡洛夫斯基提出来的理论,文学语言的“前景化”即作者出于美学目的对标准语言有意识地歪曲或偏离。
而这里之所以选这篇文言文来解读,我想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在课本中具有更恒久的生命力吧,至少几代人都学到了这篇文章。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个人感觉好像老师们关注文本解读方面没有现代文那么多。所以专家提到的观点还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你的文本分析出来之后,你才能知道你要教什么,然后去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备课环节应该是这样一个步骤。
一篇文章,文本背景有两个,一个是外在的背景,即我们给学生所讲的穿插的内容。另一个是文本内的背景,它是从文本内读出来的东西。更多时候,我们要关注的是文本内的背景,这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所在。
书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突然有些走神了,走神的原因不是远离了文字,远离了《文言文教学怎么教》这本书,而是突然就在这一刻,感受到有点学术氛围的东西在“工作坊”间流动。当然,这样的研讨是算不上学术研讨的,也隔着好远的距离,但一本本书读下来,竟真的喜欢上了这种磨课的感觉。
“共同备课”强调“过程”、强调“思考”与“对话”的特有品质。这是书中的一句话。这样的形式对于教师的成长极有帮助,无论是自发的,还是有组织的,如果老师们平时多这样的一些研讨,教育生命会丰满很多。记得以前看到江苏的徐杰老师讲,他和几个朋友吃饭喝酒,然后就聊到了《朝花夕拾》,聊着脑洞大开,一个很好的思路就出来了。当时就羡慕了一下,老师们还是缺少这样的学习和研究的。
文央: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经典名篇。它们既是经世济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散文作品,“文章”与“文学”有机地统一于一体。今人阅读文言文,目的是欣赏领略文言文的艺术魅力(“文”),把握文言文中所寓含的“道”。在文言文中,“文”与“道”本来就是内在地统一于每一文本之“一体”内的。“文”与“道”的会合点,正是“辞章”。“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是文言文“辞章”的两个基本维度,往往也正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所在。阅读文言文,必须坚持以“辞章”为核心;所谓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才真正有了具体实在的“落脚点”。
张文芬:阅读文言文,必须坚持以“辞章”为核心;所谓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才真正有了具体实在的“落脚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