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之家设计读书
他说图书访谈系列:02期

他说图书访谈系列:02期

作者: 山中的雾气_岚 | 来源:发表于2016-10-24 11:09 被阅读638次

    第二期嘉宾:刘艺青(新蕾出版社美编室主任)

    刘艺青

    嘉宾简介


    刘艺青,1969年6月5日出生,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高自考本科学历,美术副编审。2006年加入民进。现任新蕾出版社美编室主任。担任美术编辑期间及负责装帧设计的图书项目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和天津市优秀装帧设计奖、中国童书金奖·最美少儿图书奖。曾荣获两届天津市十佳民进会员。

    江昊:这一期我们请到的嘉宾是天津新蕾出版社的刘艺青老师。第一次接触刘老师,是图书工作设计室的身份“觐见”美编,之前通过邮件诚惶诚恐的把公司的介绍发了过去,幸好我们还是可以雕琢的“朽木”,随后约好时间去到社里。见面的的第一感觉是“平和”,聊几句过后,你会发现在平和背后是风轻云淡的通透。谈到具体的工作,刘老师偶尔几瞥犀利的眼神,会让你感觉美编这双眼睛“真”、“毒”。“真”是说真没啥好遮遮掩掩的,能合作什么样的作品、能完成到什么程度,真真的摆在那儿。“毒”是说对于我们的不足和欠缺一针见血,一剑封喉。貌似说到不足,只能尴尬的呵呵应对。

    现在我们又以媒体的身份采访刘艺青老师,身份上的不同,心理上多少更自然一些。按照约定时间,我们提前来到出版社附近的一家餐厅。刘老师准时出现后,简单几句寒暄,进入点菜环节。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刘老师希望除了提供的文字版菜单,还希望再多提供几份图册用以辅助点餐,我们笑称这是美编的职业习惯,喜欢看图,不喜欢看字。后来才知道刘老师其实是这里的常客,这样做是希望我们能有更直观的感受。也是后来聊天才知道,刘老师虽然是美编,但却主修中文专业。(貌似剧透了,就此打住)

    接下来便是这次的谈话内容:

    书籍装帧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刘艺青:这个行业在心里是很神圣的,一是是为“书”做“美容师”,这是多么高大上的一件事啊;二是在我这里算是家学,父亲妹妹都在这个圈子里,我们是同行。从小可以说是在美编室长大的,说个有趣的事:我五六岁的时候,那时候出版社还没有分社,我父亲还在那时的百花文艺出版社美编室,(里面大腕云集,有陈新老师、张德育老师、王书朋老师、蔡延年老师、冯贵才老师、王玲老师等等装帧设计家和插图画家,他们还集体给我画过像呢。)有一次人家刚刚粉刷了美编室的墙壁,就让我用以我身高所能达到的高度,用水粉颜料整个给涂花了,第二天老爸上班好尴尬,O(∩_∩)O哈哈~。老一代工作的流程不用教,都看在眼里,融化到血液里。那一代人做事投入、认真、全面,非常值得敬仰。经常举办讲座和培训,还有学术论文交流,总之觉得既充实又正规。老师们个个身上有绝活儿,要会写美术字,要会画画,像陶家园老师书法篆刻都拿得起,我觉得我们这一代和他们比差距太大。过去的美编需要手工画墨图,为了刷匀一个色底要花很多时间。当时我记得新蕾社琚俊雄老师(后来是我的主管领导)他们添置了一台喷枪,其他几个社都羡慕得不行,提高了效率,效果也好,尤其渐变色,我记得当时琚老师拿着喷好的纸样那脸上是相当得意。

    江昊:这就使装备升级提高了,一下子人家就是高版本了。

    刘艺青:我们这一代人是处在时代更迭的一代,从我真正上手做装帧设计,大概是我19岁吧,那时开始在父亲的熏陶下开始为其他出版社设计封面到现在20多年快30的时间,可以说经历了出版行业发展个各个阶段,我既像父辈一样画过墨图,贴过照片,现在也用电脑进行设计。在“老式”的工作流程中,很多东西不是很直观,一些印刷效果需要想象,你要考虑印刷顺序、叠加特效、不同质感的纸张和不同的工艺会呈现怎样的效果等等,这些东西到最终成品散发着墨香放到你眼前的时候,你会有惊喜,也会有遗憾,但都是这个工作的魅力。我记得我父亲画墨图的时候,会在旁边写很多的备注,都是交代给工厂印刷师傅的,密密麻麻,考虑的十分周全。但是他的墨图拿到工厂,师傅们都说:别看写的多,按他写的印肯定没错。现在都是电脑制作交电子文件就可以了。

    江昊:现代人都不接触不到了。

    刘艺青:电脑发展了,但同时面临的问题也来了,年轻人会电脑的很多,以为会电脑就会设计,应该说门槛低了很多。甚至有时编辑和美编交流说不通的时候就自己做一版。

    江昊:但毕竟是“术业有专攻”的嘛!

    刘艺青:是的,其实做完了也不能用的。毕竟对工具的掌握并不能代替人的思维。

    江昊:诶,我觉得也是。

    谈少儿图书美术编辑的工作内容


    刘艺青:本来这次访谈我其实也是挺怵头的,但是听说有要聊我社图书《开开的门》,我想这也可以为我们社的图书做一个宣传吧。

    新蕾社是一家有历史、有积淀、有底蕴的少儿社。而且我们是以小说见长的一家少儿社,有我们的品牌图书《国际大奖小说》,在行业里是非常棒的品牌,它还分成长版和注音版,都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的精神食粮。还有像《开开的门》、《中国56个民族神话故事典藏》和《博物馆里的中国》这样重量级的得到国家基金支持的重点原创图书,这些书我也有幸都参与设计。

    《奥莉芙》

    所以我的体会是:

    1、在少儿社工作的美编其实工作很繁杂,也很繁重,对设计和文学修养的考量也更多,因为给小说做设计,没有一定的文学底蕴和理解力会比较艰难,你会很难触摸到文本的灵魂。这是和设计教辅类的图书的区别。另外对绘画要有一定的基础,因为我们要约稿,也要改稿。我曾经就把男的改成女的,把横开本的书改成竖开本的,哈哈。还有一次我曾经把一个整本的水墨画绘本做了大手术,用电脑重新拼接制作。因为这要让作者改起来简直是灭顶之灾,而且再沟通起来时间成本也高。所以没有绘画基础,是不行的。

    《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

    2、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除了对文本本身快速的领悟以外,也很注重背景的介绍。这是文本的延伸,对快速理解文本主旨非常有帮助。我记得当年我特别爱看纪总(时任新蕾出版社社长总编)写的审稿意见,她作为三审的审稿意见有时文字量超过了责编的。因为责编年轻嘛,所以我就很重点看她写的这些文字。

    《羽毛男孩》

    3、接下来就是就自己的理解和文编沟通,尽量找一个契合点,少走弯路。当然我们也会多设计几稿备选,因为有的时候编辑是一个思路,我们有自己的理解也想表达,如果是一个对设计热爱的人而且又时间允许,他是不会计较这种多次尝试的。虽然都说装帧设计“是带着镣铐跳舞”,但我们也要努力地找机会实现自我。

    《遇见灵熊》
    4、下面就是构思创作了。这就是比较煎熬的了,反反复复地修改,一点点靠近目标。我自己说过一句自己也挺觉得有哲理的话:“灵感来自于崩溃的边缘!”呵呵。往往复杂的是构思,真正落笔和最终呈现的东西给人感觉并不难,这就像你不能用画的线条的多少来衡量一个画家下了多大的工夫来给他的作品定价一样。 《诺福镇的奇幻夏天》
    姚岚:什么样的专业可以做美术编辑工作?

    刘艺青: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啊,我就是学中文的,我们同事还有学陶瓷的,还有擅长画插图的。我认为真的不在学历,而在悟性和对这个工作的热情。具备了美术专业的一定的基础技能和审美眼光,而在这里“眼光”更为重要,在眼光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你的努力就会让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此外,美编和画家不同的是,他更需要经验的积累,对印刷工艺的熟悉会让你的设计如虎添翼,毕竟是工艺美术范畴。

    江昊:不过现在社里面这个压力太大,(每年工作完成量的)指标压得也很厉害吧?

    刘艺青:是的,现在工具先进了,节奏快了,不用刷个色底等一上午,所以工作量很大,我记得我最高峰的一年曾经设计了70多本书,含套书。还有一年,我自己一个人同时做四本期刊,那一年,还做了咱们天津市幼儿园中班的教材两册《快乐家园》,还有现在咱们小学一二年级的英语教材的《快乐英语》。这两套教材现在还在用。

    江昊:1年啊?我天!一个月下来将近要做6本了!

    刘艺青:是啊,那年是赶馆配图书,基本每天都到晚上10点半才下班,有时候下的还晚,那会儿是真的累,自己都能“听见”白头发在长。那时感觉手抖心颤的,因为总是 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这两年好一些,但我们美编每年的工作量也都要36本以上。

    以少儿图书美术编辑的身份看待当今青少年的阅读及审美问题


    刘艺青:对现在孩子们的审美我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编辑都表示深深的忧虑。现在很多孩子,当然不是全部,太缺乏对“美”的认识,也缺乏正确引导,对现在的影视剧以及对审美的误导我也相当气愤。现在的孩子有网络,很方便,本来可以更多渠道获取信息,丰富生活,然而并不是这样,我反而觉得他们现在比较狭隘,抱定一个东西就认准了, 并不想对其他的东西再做探究。按说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喜新厌旧”的时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有一双东张西望的眼睛,但他们不是,认准一个明星就不分好坏追下去,还要为这个明星撕......很不理解,有时候孩子很惊喜地拿一样东西给我看,我会很“蔑视”地说:“你真没见识,有黄花鱼那年就有了!”打击她一下。这个时候其实我是很惊讶的,怎么这都不知道?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有问题的。孩子们大好时间都用在做难题、补习班上了。

    江昊:孩子能接受(您的这类观点)么?

    刘艺青:她接受,我这个孩子很有个性,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好驾驭的,对她因材施教,从兴趣点入手进行教育比较靠谱,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培养三观,目前这方面我还比较放心,我得多说她的优点,否则这个稿子就不敢给她看啦,哈哈。兴趣爱好最好不要干涉。我对她的要求是:要把我推荐给你的经典看完,这部分属于应知应会。因为一代人跟一代人一定是有代沟的,我不拿我不理解的东西去封杀她的兴趣爱好,因为时代变化太快。她爱玩儿游戏,那种竞技类的,据她说她挺牛,呵呵,只要不耽误学习可以适当玩儿,唯一担心的是玩儿的东西太单一。

    江昊:我觉得很少有家长能做到这样。这个我跟您的看法一样,我就特别喜欢王世襄这位老爷子。人家玩啥啥行,玩文玩玩得特别好,还斗鹰,熬鹰,玩蛐蛐,最关键的人家还会做饭。他自己带着锅和食材,比如说这个月大葱最好,那好,他就会想着法得用大葱做菜。我就觉得这是真正懂生活的人,这类人的思维不是那么拘谨,他很开放的。任何东西我都给你产生联想….但是现在的孩子确实看准一样东西之后,其他的就都不关注了。您要是一直这么跟她说,肯定说着说着没准儿得打起来。孩子会不同意家长的观点,你懂什么,你不知道!其实几十年过去之后,在人们心目中一提女神,还都是奥黛丽·赫本,索菲亚·罗兰那样的,为什么过去那么多年,一批又一批的女明星出现在荧幕上,能给观众留下来的印象的永远是这些人,她们永远是经典。但是就怕现在的孩子们一上来就把自己给封闭了,你家长不用老说,反正我不看。“我就要把自己封闭起来”,那样就不好了。

    刘艺青:孩子不要说家长保守,保守的有时反倒是他们,他们太需要拓宽视野了。

    谈关于书籍装帧的家学


    江昊:搞书装设计的?从没听您提及过呢。

    刘艺青:是啊,做装帧老爸绝对是我的引路人。在他那里受的启蒙教育。他写了我们装帧行业的第一本理论著作《书籍美术》,你们可以从网上查一下这本书的具体信息。这次天津首届装帧插图艺术展也展出了这本书,它填补了装帧界没有理论著作的空白。

    《书籍美术》刘丰杰

    江昊:这样的作者和著作可是很有地位的,这本书可就是最专家级别的教科书了。

    刘艺青:在这之前一本理论著作都没有,曾经有美术院校的老师曾用它做过教材。这个行业范围小,真的很小很小。他们在这个圈子里的影响是很大。

    江昊:这有时候,看的人少,但是影响很大,这都是图书潜移默化的结果。拿到一部好的著作,有的时候是先收到文字的影响,有的时候是先受到美编的影响。

    《现代装帧艺术》刘丰杰
    刘艺青:

    他的两部著作都可以拿到咱们这个访谈来介绍。一个刚才说的《书籍美术》,还有一本后来在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的精装大开本的《现代装帧艺术》,那个是申请了国家项目基金的。对,他另外还有一本书是叫做《插图艺术》。聊装帧也好,聊插图也好,这两本书都是比较权威的著作。我这就是家里有个宝!我可以把他自己的博客给您推荐一下

    《插图艺术》刘丰杰
    江昊:

    老爷子自己还写博客呐?这感觉是“大隐隐于市”了,您要不说,我们都不知道。这也太低调了,从来没听您提过。

    刘艺青:他写博客的,有一阵致力于恢复繁体字的研究,一个美编出身的人,去考证文字,写了大量的论文,还在网上和人辩论。还写回忆录,美术鉴赏的文章,很多画家找他写评论,退休生活一点都不寂寞,比我们上班的还忙。

    谈美术编辑的“职业病”


    江昊:听您介绍,老爷子到现在还“笔耕不辍”地写着,那您是否得到这方面的熏陶,在最近的一两年中还是保持着那么大的工作量吗?像之前说的1年能够做出来70本书。

    刘艺青:那会儿是真有干劲儿,现在明显身体不行了。颈椎、腰椎慢慢开始出状况,有力不从心感,过去基本不看电视,怕耽误时间,现在要强迫自己每天看一点,利用这个时间 放松一下身体,活动一下。

    江昊:天天伏案工作这是必然的,这是职业病。

    刘艺青:看到烂剧也是一肚子气,看完我没事就写点儿评论感想之类的,也算练笔,感觉这就是遗传了,当然谁都不给看,因为写的不好,自己抒发一下情感吧。也看编剧和导演对小说的理解,从中学习人家的切入点。好的片头、片尾、画面,对设计也是有帮助的,设计要从很多地方吸收营养。

    江昊:您这是一直在思考,大脑得时不时让它左右脑换一下。灵感枯竭的时候先把你的脑子放空了,但是你得在脑子里有一块地儿,想着这活儿怎么弄,有可能只是这个“孤岛”在你的脑子里,确实是没道走不出去了,暂时打不通,但是你换换环境换个思路,可能突然间就会打通思路。

    刘艺青:你一定是个开明的领导,哈哈。你如果看一个设计师在那儿打游戏呢,其实没准儿脑子里正想着怎么解决设计方案,这种有心理负担的玩儿并不轻松。所以我大概能理解吸烟人和手里不停转笔的人的感受了的感受了。

    设计师接到项目以后会有一个大致方向或者轮廓在脑子里的,这是你说不清楚的一种感觉。做设计的时候,你的思路肯定是奔着这个方向去追。你追不到脑子里想的东西就会不满意,等你追到脑子里那个感觉的时候,作品呈现出来的感觉肯定是对的。就像那本《开开的门》,我是做到第7遍才通过。

    聊获奖作品《开开的门》的设计经历


    姚岚:您说这本直到第7遍修改才定稿?是不是社里之前的同类书籍很少用这个颜色,乍一看突然间觉得还是挺新鲜的。

    刘艺青:对,我原来做的不是这样的。门的另外一侧是另外一个世界,这故事稍微有点穿越,会有种虚幻有种缥缈的感觉。门是两个空间的分界线。一开始做的时候呢,就是出来的效果比较实,后来还是说服不了自己,想尝试这种强对比的效果。这在少儿图书里不多见,到现在对这个封面也有不一致的意见,有说黑的,但没有对比就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效果。

    《开开的门》

    这本书去参加评奖,专业评委们都是认可的。在北博会上据说一些外国人会停留下来多看几眼,从中也看出中西文化对审美的接受程度。封面图也是我自己根据内文图合成的,营造一种空间感和神秘感。记得那年金波老师来天津谈这本书,回家路上就来了灵感,到家快10点了,趁热打铁做了一版,开始一稿还没这么对比,赶紧把图给纪总发过去了,纪总看完就说这回感觉接近了。在那一稿的基础上又大胆往前迈了一步,才诞生了这一稿。

    江昊:会不会又兴奋了,就一宿没睡啊。

    刘艺青:还是那句话,“灵感来自于崩溃的边缘”,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快被这个设计稿折磨得就要崩溃了,想要的东西就快出来了。

    江昊:就跟这书名一样,感觉快崩溃的时候突然间打开了一扇小门,然后(灵感)想一阵小风儿似的就源源不断的出来了。

    刘艺青:就是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很享受。这本书评“五个一”工程奖时有精装本,更好一点。

    《开开的门》优秀装帧设计奖

    谈作者、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的沟通


    刘艺青:编辑、作者和美编的沟通非常重要,同时表述能力也相当重要。纪总是从百花文艺社出来的,文学修养绝对很过硬的。我记得我设计的那套获得了“中国最美图画书”奖的《中国神话故事》(共10本),开始也是设计过多次转到我手上的,纪总本来想让编辑和我谈设计要求的,后来她说:“算了,还是我跟你说吧!”结果我一稿就过了。

    《嫦娥奔月》 《神农尝百草》 最美少儿图书奖

    作为一个编辑或者项目负责人,要对自己项目清晰的思路,对未来图书面貌的呈现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通过表意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会节约相当多的时间成本,也会让设计师有方向可寻。同时设计师有不同想法也可以提出来交流,是一种相互的启发,但编辑永远是主导。我非常不喜欢打着给美编自由的幌子不负责地把稿子推给美编,这实际是美编的初稿往往成了靶子。

    江昊:所以说沟通是特别重要的。
    我想问您,国内国外的书、出版社,除了自己所在的新蕾社,您个人比较推崇的、喜欢的是推崇哪个出版社或者是哪本书?

    刘艺青:我喜欢《爱心树》和《爷爷一定有办法》这两本绘本。我觉得这两书在哪个什么时候看都有感觉,可以引起共鸣。

    江昊:《爱心树》我知道是国外出的,是谢尔·希尔弗斯坦写的,最早是台湾从国外引进的(版权),后来是咱这通过两种途径拿到的版权,先从台湾引进过来的,后来又从国外直接拿的版权。《爷爷一定有办法》是最早是衣服破了个洞,就给补上了,后来又破了个洞,就拿它改来改去的,是菲比·吉尔曼的作品。

    《爱心树》封面 《爷爷一定有办法》内页

    刘艺青:最有趣的是每页下面都有一堆小老鼠,都特别有趣,创意神来之笔。国内我还喜欢王书朋王老师的插图作品,他画的老舍的《微神》,还有油画插画《金老二的最后一夜》。

    水粉连环画《微神》王书朋 油画插画《金老二的最后一夜》王书朋

    《阴阳八卦》里那个叫惹惹的人物水墨造像,都太精彩了,一点不概念化,一看就是来自于生活观察。还有张德育老师为孙犁《铁木前传》画的插图。还有我们《中国56个民族神话故事典藏》里那些大家们的插图。希望通过你们这个平台呼吁一下成名的大画家们能给孩子们奉献一些精品画作,引导孩子的审美。当然这要有牺牲精神,现在稿费肯定和画家卖画的收入差距相当大,因此经常看到美编去做画家,很少看到回流。反过来国外的精品绘本就很多,一是由于国外美术教育的发达,再就是国外一些画家真是把绘本也当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作来看待,并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途径,当然稿费也比国内丰厚的多。

    《阴阳八卦》封面 《阴阳八卦》插图 《阴阳八卦》插图 《阴阳八卦》插图
    江昊:其实(给孩子们画插图)还真不是放弃名利,反而会留下名利。

    第一次当评委,为同事的优秀作品站台说话


    刘艺青:如果让我推荐的话,我就推荐我的同事魏彬作为下次访谈的人选吧。他在咱们这次天津首届插图·装帧艺术展上他得奖了,出版局的由市委宣传部、市出版局、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天津市优秀图书评奖活动,他也获奖了。这次市里评的是《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升级版》,评审的现场我也去了,那是我是第一次当评委。原本“优秀装帧设计奖”获奖名额只有10本书,评到最后他的作品跟一本社科类的书得票相同。评审到最后我虽然发表意见争取但对他能否得奖不敢抱希望,按照惯例,少儿社图书设计评奖很吃亏的,因为不可能像社科类图书那样下血本在纸张和工艺上下功夫。最后大家谁都不忍心拿下,确实爱不释手。居然让争取到了第11个名额,这可是要多拨一份款的,我现场真是非常高兴。因为我团队的人我最了解他们的付出,也最了解他们一个好作品诞生的过程。我为他们骄傲!

    江昊:那这个获奖的资料从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的网站上可以吧?

    刘艺青:有,他这套《戴小桥和他的哥儿们》是梅子涵老师的作品,以前出过一版,销量挺好的。后来再版的时候,本来没想有大的改动,魏彬的主动性大爆发,自己弄了一稿,被马梅社长看到也是一个偶然,非常认可这套设计方案。所以伯乐也很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说图书访谈系列:02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cc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