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52647/22c881a450031d89.jpg)
呼兰河,像一壶搁凉的清山茶,乘着小兴安岭湿冷的季风,取道西南,抚摸着肥沃的千里黑土,款款而下,遁入松花江前,绕附近一座小城打了个弯。
这座小城于是便被唤作呼兰城。
城外,鸟鸣与远方的枪声混为一响。日本侵略者正加紧在东北的布局,日货涌上哈尔滨的货架、码头、铁路。爱国的青年学生与工人,时时罢课罢工,高举铮血的拳头走上街头,因为愤怒,喊口号的嗓音拔得又高又锐,有些变形。
城内,仅有的两条主干道横竖一叉,躺成十字。马夫在上面赶他的车,燕子在雨后的泥坑点水,老胡家又在跳大神,冯歪嘴娶上了媳妇……习以为常的生活在传续,人在习惯的温度中安然地老去。
城里一家大户的后花园里,一个8岁的小女孩,正跟在祖父身后拔草栽花种黄瓜,蝴蝶和蜻蜓围她身边打转,蚂蚱跳上天,飞下来又停她脚边。阳光跌落在她发梢,碎成一圈光环。
这是为数不多的、属于她的幸福时光。然而,直到生命最后,女孩才发现,这个世界能给她的爱,就只有这么多。
她是萧红,从小渴望高飞,为寻找天空寻找爱而叛离家门、漂泊一生。至死方知,在很漫长的一段年月里,女人的天空是低的,羽翼稀薄。碧海青天,并不存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2152647/25f6ef6e0218e0c8.jpeg)
一
1911年,6月1日端午节,呼兰城长寿胡同里的乡绅张廷举家,诞下一个女婴,取名张乃莹(后取笔名萧红)。因家人认为端午节这个日子不吉利,就将这个女婴的生日改作6月2日。
日期能改,偏见仍在。再加上,男尊女卑的封建大家庭里,怎有女孩的位置。
因此,在萧红的印象里,父亲张廷举常常一副严峻神情,不苟言笑,看她时总是高傲地斜视。尤其是在萧红生母去世后,父亲脾气更暴躁了,打碎只杯子便会骂得使人发抖。祖母去世时,年少的萧红不懂悲伤,仍在后花园玩,一个人无聊了便顶着酱缸帽子去找祖父,看不到祖父便大声喊叫,父亲见了,一脚将她踹翻,差点跌到炤口的火堆上。
母亲对萧红也是“恶言恶色”,但多数时候都是针对萧红的顽劣与任性。比如萧红会趁母亲熟睡时将家里整框的鸡蛋提出去跟小伙伴们烧着吃;会毫无顾忌地将奶奶屋子的白窗纸挨个儿捅破;有次,她将家里的馒头偷出去分给穷人的孩子们吃,母亲知道后,拿着铁叉追着她打骂,她吓得爬到树上,一直待到天黑。
萧红最喜欢与祖父待在一起。嘴里叼着大烟管的祖父,待人甚宽厚,常教萧红念诗,带她到后花园玩耍,后花园里种着樱桃、李子和大榆树,还有一颗玫瑰,还有许多无名的小草与野花,蜻蜓与毛毛虫,它们都是小萧红的玩伴。
一次,萧红被父亲打了,她来到祖父房间,隔着窗子看雪花缓缓飘落,从黄昏看到深夜。炉子上炖着水壶,壶盖随着水温的上升而滋滋振动,音调凄婉。祖父一张嵌满皱纹的大手轻轻落在她肩上,而后拍拍她的头,温暖地说:“快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
1942年,躺在香港玛丽医院的病床上,萧红悲伤地发现,连最疼爱自己的祖父也欺骗了自己——人是要长大的,然而人生并未变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2152647/c3188eba4b64e8df.jpg)
二
每个人都像一种化学元素,当她遇到另外的人时,就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她的一生。多数时候我们以为是某件事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人生,不,其实是某个人——他来了,像一个转折点,潜入我们的生命,改写了原来的路程。
萧红生命中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影响着她的生命旅程,比如汪恩甲、萧军、鲁迅、端木蕻良等。还有两个鲜为人知的人物,是萧红的中学老师,一个是美术老师高仰山,一个是历史老师姜寿山。
萧红上中学是与父亲进行过一番激烈斗争后争取来的机会。
张廷举强烈反对女儿上中学,五四运动后,新思想对青年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生们有了最基本的民主意识,开始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恋爱,动辄就要从旧家庭中出走……张廷举担心萧红也染上这些“不良风气”,极力阻止其上中学。
萧红因此与父亲对峙了三年多,甚至被张廷举骂“不要脸”。最后萧红以去天主教堂当修女来威胁,张廷举为维护张家颜面,被迫允许了。他将萧红送到一所专为富家女子开设的学校——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长思想保守,符合张廷举心意。
但学校里仍有不少思想开放的教师,比如毕业于上海的美术老师高仰山,他给学生们带来大城市的现代艺术气息,萧红在他的感染下,萌发了对绘画的兴趣。萧红和同学组成“野外写生会”,常跟着老师在野外写生,画树林,画风雪。良好的绘画功底,让萧红在之后的写作中受用,她的文字充满画面感。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历史老师姜寿山则堪称萧红新文化启蒙老师。他给萧红介绍了很多当时国内优秀的新文学作品及外国文学译本,在名家名著的熏陶中,萧红的文学素养不断提升,文学天分与创作欲望也被激发出来。她开始以“俏吟”的笔名在校刊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28年冬天,日本迫使张学良签订《满蒙新五路协约》,夺走东北五条铁路的修建权。哈尔滨学生纷纷罢课,上街示威游行。17岁的萧红也参与进游行队伍中,她还承担起散发传单的任务,在人群中大声朗读着传单内容。
这次运动给萧红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不是因为失败,也不是因为斗争与留学,而是因为示威者队伍的盲目与混乱。
在参加社会活动中,萧红结识了一些外校男生,远亲表格陆振舜给她带来好感。当她还没有回味过来这段情谊该如何定义时,父亲传来一纸婚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2152647/8835aa639d2ed161.jpg)
祖父去世,萧红离家
萧红初中快毕业时,发生了两件事,促使她决定离家出走。
一是祖父去世了,那些人间少有的温存与爱意,被装进了黑乎乎的棺木里,钉上了钉子。这个家里再也没有可令她眷恋的人了。
二是父亲将她许配给了军阀的儿子汪恩甲。汪恩甲当时已经在小学任教了,他经常给萧红写信,也常去学校与宿舍找萧红,甚至将萧红带走。汪恩甲身上的纨绔子弟习气令萧红厌恶,当得知汪竟然吸食鸦片后,萧红更欲疏远汪。
她曾向父亲提出要解除与汪家的婚约,但被拒绝了。为迫使萧红就范,汪家与张廷举共同谋划,征得女中校长同意,取消了萧红在女中的学籍。
萧红被父亲的专横激怒了,她决心报复家庭,身边读过书的同学也在怂恿她出走。在当时,逃婚和离家出走在知识青年群体中是一件时髦的事情。
然而,出走以后靠什么生活呢?有同学说可以写稿赚稿费。十六七岁的孩子,在未完全走入世界之前,多少会抱有一些天真的想法。
而萧红的冲动出走,也果然成为其灾难性命运的诱因。
正如萧红临终时所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个女人”。在旧时代,留给女人的生存空间太狭小了。她们被排挤到了历史的幕后,个性被束缚,意识被遮蔽,权利被剥夺。一个离家出走的女人,不会被理解为是在反抗被支配被奴役的命运,而会被解释为失去了依靠与尊严,甚至失去了作为一件传宗接代工具的资格。
也因此,在萧红此后的写作中,她的目光始终未离开被压迫、被侮辱却又无处言说的底层女性,她关注她们的命运,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心灵寻找出路……
萧红出走后将迎来如何悲戚与冷漠的人生,又将如何处理狭路相逢的爱情呢?敬请关注《》世界不管怎样荒凉,爱过你就不怕孤单——萧红传》连载2。
![](https://img.haomeiwen.com/i2152647/638b062b489c1a7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