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九州诗词简海拾贝
道的层次(一)(附原文64-72章兼诗歌)

道的层次(一)(附原文64-72章兼诗歌)

作者: 林海之蓝 | 来源:发表于2020-11-10 03:08 被阅读0次

道的层次(一)(附原文64-72章兼诗歌)

文/林海

        根基长久不轻言,智慧玄门智慧掀。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众多繁。 

        那么道有几个层次?知道别人是智慧,即别人想什么都一清二楚,这是有智慧。知道自己是高明,知道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是高明。战胜别人是有力,战胜别人,是指控制别人的思维和行动,这是有力。战胜自己是坚强,有本事不显露,耐得住寂寞,隐身于民众之中,这才是真正的坚强。知道满足是富有,在物欲享乐上知道满足,这样就会舍弃不必要的东西,舍掉就会得到,这样就会非常富有。勉力勤行是有志,追求大道,就要勉力勤行,奋力精进,这是有志。

        不丧失自己的根基的人是长久,人的根基是道,始终重德守道,就不会丧失自己的根基,这样就会长久。道,是长寿,能做到不忘道,必须得大道,这样就会身死而不忘道,寿与道同。 

道的层次(二)

        一,圣人。圣人从不显露不炫耀,默默地为百姓做好事,百姓只知道有这样的人存在。

    二,有道之人,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百姓亲近他赞誉他。

      三,无定力的修道者,百姓都害怕他。为什么呢?这种人太轻浮,经常炫耀自己,又没有定力,有点本事不知何时该用,何时不该用,弄得人们不敢得罪他,心里都害怕他。

        四,假修道者,百姓都侮辱他。这是什么样的人呢?这种人嘴上修道,但修得很差,没什么本事,办不了什么事情,失去了信用,于是百姓都不信任他,从心眼里蔑视他,说出来的话自然肯定比较难听。

      修道者有四种类型,是因为层次不同。圣人懂得道及其规律,知道怎样做才合道。而另外的人还没有修到火候,不认知自己,所以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圣人深思熟虑,话很少,很珍视自己的言语。为什么呢?是看透了世事,视名利淡如水,因此不想说也不愿说自己,而是默默无闻地为百姓办事。功业成就了,让百姓觉得是他们自己顺其自然的结果。

【七绝】道的层次

文/林海

根基长久不轻言,

智慧玄门智慧掀。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众多繁。 

平水韵十三元     


 

【道德经】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持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其微易散不相存,智慧玄门智慧门。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众多魂。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持者失之。处于稳定状态的事物,易于把握,处于酝酿阶段的事情,易于谋划,脆弱的东西,易于碎裂,细微的尘土,易于消散。做事要从未做过的事考虑,管理要从没有导政大乱着手。一根大树总是从幼苗长起,高台总是由一撮撮泥土堆积而成,完成千里之遥的路程,还得靠一步步行走。做那些别人已做过的事就会失败,执守于已有的成果,不思进取,也会失去眼前的果实。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所以,圣人总觉得目前没什么作为,因而总处于不败之地;不固守当前的业绩,因而不会丧失已有的业绩。一般人做事,总是半途而废,假如能像对待开始一样,慎重考虑全过程,就不会招致失败。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所以圣人总是想那些一般人不去想的问题,也不去尾随普通人追求的难得之物,而是学习那些一般人不去学的知识,一反众人常常易犯的错误。他们的理想就在于:能协助万物根据自然规律生衍繁殖,而这些理论都是有用的 。

【七绝】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文/林海

其微易散不相存,

智慧玄门智慧门。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众多魂。

平水韵十三元   


       

【道德经】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民之难治几多难,智慧玄门智慧观。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众相欢。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古代那些懂得社会法则的人,不是用明民政策来管理国家,而是用愚民方式来实施管理。因为民众难管理,其根源在于智者百出。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所以,依靠民众的机智来振兴国家,实则是为国家养了一批盗贼,不依靠民众的智慧来维护国家,反而造福于整个国家。得知道这两者也都属于对立的治国方略 ,经常明白对立所形成的策略,这即是达到彻悟的境界 。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这一学问既深邃而又久远,它与我们平时对事物所认可的规律具有相反性,正是由于存在对立相反的认识,而后才能达到更顺利的境界。

【七绝】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文/林海

民之难治几多难,

智慧玄门智慧观。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众相欢。

平水韵十四寒 


             

【道德经】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以其善下水潺潺,智慧玄门智慧攀。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共欢颜。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河湖海之所以能成为无数川流小溪的汇聚之所,是由于它们处于一个好的下游位置,故能成为川流小溪的归顺之处。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因此,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因此,天下乐推而不厌。因此圣人明白,要想成为万民之君,就必须将个人的意志置于国家之下,要想当领头人,就必须将自身的利益置于国家之后。正是由于明白这一道理,尽管圣人位居人民之上,而民众不感到重压,尽管身居人民之前,而人民不会去加害他。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由于做到了这一点,民众都乐于拥戴他,而不是厌恶他。

【七绝】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文/林海

以其善下水潺潺,

智慧玄门智慧攀。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共欢颜。 

平水韵十五删   


     

【道德经】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攻无不克善慈传,智慧玄门智慧贤。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共欢天。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所有人都认为我所研究的道,很大,似乎大到了与众截然不同的程度。正因为意义大,所以与众完全不同;如果相同,早已有人研究了细处之道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我有三件法宝:一是仁慈,二是有节制节俭,三是不过高地抬高自己。正因为仁慈,所以在事业上能勇往直前;正因为有节制节俭,所以思路广阔;正因为不过分抬高自己,所以能成大器。现在,假设我舍弃了仁慈,趋向勇敢,舍弃了节制节俭,趋向广阔,舍弃了后而趋向于先,势必会钻进死胡同。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只有仁慈,用之作战可以攻无不克,用于防守,可以保家卫国。总之,拯救你靠苍天,保卫你靠仁慈。

【七绝】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文/林海

攻无不克善慈传,

智慧玄门智慧贤。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共欢天。 

平水韵一先   


       

【道德经】六十八章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为士者是天骄,智慧玄门智慧调。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共云霄。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谋略的政客不会崇尚武力,极会武功的人不会轻易发怒,在竞争中能取胜的人,决不会同对手一起谋求发展,善于用人的人总是将部属看得很起。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这即是所谓不争的天德,是借用别人力量,完成就伟业的谋略,是与自古形成的天下自然规律匹配的最高境界。

【七绝】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文/林海

善为士者是天骄,

智慧玄门智慧调。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共云霄。

平水韵二萧   


         

【道德经】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抗兵相若似龙蛟,智慧玄门智慧敲。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本同巢。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一旦结下深仇大恨,要想和解也必然有积怨,又怎么能达到与人为善的境界呢?所以,圣人采取公允的态度不去责备别人。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有先天理性的人,善于运用契合方式,无智慧的人最易与人分道扬镳。自然界的法则不分亲疏,它总是与有能力的人一道。

【七绝】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文/林海

抗兵相若似龙蛟,

智慧玄门智慧敲。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本同巢。

平水韵三巢   


     

【道德经】之七十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圣人怀玉最风骚,智慧玄门智慧高。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本同袍。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我的理论极易理解,也极易实施。可惜天下人都不能理解,都不去实行。就像臣必须侍奉君一样,我的见解也是有源头的。并不是这些人没有知识,而是由于不了解我的知识。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真正认识我这一理论价值的人极少,按照我的理论行动的人也极希贵。正是由于这样,所以圣人的外表是极寻常的,其实他们的大脑中装着极其宝贵的思想。

【七绝】道德经第七十章

文/林海

圣人怀玉最风骚,

智慧玄门智慧高。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本同袍。

平水韵四豪   


     

【道德经】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看风波,智慧玄门智慧多。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琢还磨。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明白自己知识不够的人是可贵的,不明白自己缺乏知识的人是有害的。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没有这种病态心理,是由于他们时刻担心自己缺乏知识所导致的痛苦,所以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七绝】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文/林海

圣人不病看风波,

智慧玄门智慧多。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琢还磨。

平水韵五歌   


       

【道德经】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夫为不厌一枝花,智慧玄门智慧加。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手中拿。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一旦民众不畏惧威权,就会给朝廷带来更大的威胁。所以,既不要让居住在这里的民众感到恐惧,也不要使民众对所生存的环境感到厌恶。只有不采取高压政策,才不会使民众厌恶。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因此,圣人能自知之明,又不会将目光停留在自己身上,能珍爱自己的生命,又不会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 所以,圣人能做到舍弃一方面的利益,得到另一方面的好处。

【七绝】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文/林海

夫为不厌一枝花,

智慧玄门智慧加。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手中拿。

平水韵六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的层次(一)(附原文64-72章兼诗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rd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