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九州诗词简海拾贝
德的层次(附原文47-55章兼诗词)

德的层次(附原文47-55章兼诗词)

作者: 林海之蓝 | 来源:发表于2020-11-08 04:09 被阅读0次

    德的层次(附原文47-55章兼诗词)

    文/林海

            人生修养几多层,智慧玄门智慧凝。道德经书知道德,尘间万物共云腾。

            道,化于万物即为德,万物靠德性畜养道。德,是道的物化,是道显现于物的功能。 

            德,分三个层次。  一,大德。大德是最高层次的德,大德之人就是圣人。因为只有圣人,才能够格称作大德之人。圣人只随从道,执行道的意志。二,上德。上德是高层次的德,上德之人不自以为有德,因此是真正有德。高层次的德,顺应自然,而无意表现德。顺应自然就合道,合道就有道,有道就有德,德,就会不断积累。三,下德。下德,是低层次的德,下德之人自以为不失德,因此是没有德。低层次的德有所作为,有意表现德。这种人有意做道德方面的事情,有意表现自己,觉得自己不失德。不失德的想法产生于自满,自满就缺少了动力,就失去了积德的意念力,德,会停留在自认为不失德的水平上,最终还是没有德。

            关于德,老子曰:一是慈善,二是节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心慈善,就能慈悲为怀,救苦救难,因此就会勇敢。节俭,就能珍视劳动的成果,不浪费一点东西,因此德就会积累起来。不敢为天下先,虽然走在前头,但决不妨害别人的利益,在个人利益上始终居于众人之后,因此能成就德,并且长久。

            德,怎样才能养成德?首先必须重德,必须以德为本,处处事事讲究德,以德作为为人处世的准绳,有德的事情多做,无德的事情不做。守德,缺德的事情坚决不去干,这样就不会损害自己的德,不败坏自己的德。积德,必须一心向善,处处行善,力所能及地多做善事,德,就会不断地积累增加,最终成为大德。

    【七绝】德的层次

    文/林海

    人生休养几多层,

    智慧玄门智慧凝。

    道德经书知道德,

    尘间万物共云腾。

    平水韵十蒸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其知弥少问神灵,智慧玄门智慧铭。道德一书言道德,尘间万物共安宁。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不看窗外的世界,可明自然之理。走得越远,了解得反而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因此,圣人不远行却能心知天下事,没看过的事物也能把握它的规律,不用自己动手却能将事情办成功。 

    【七绝】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文/林海

    其知弥少问神灵,

    智慧玄门智慧铭。

    道德一书言道德,

    尘间万物共安宁。

    平水韵九青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损之又损众山登,智慧玄门智慧升。道德经书知道德,尘间万物万般能。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事学问研究的人越多,作为道这一自然法则就会超越得越多,当超越达到极限时,会带来一些与之相反的规律 ,同样可认识另一无为的境界,当达到新的无为的境界时,又会产生新的作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夺取天下的人,常常是觉得办起事来轻松自如,得心应手,等到认为自己有做不完事的时候,又不够夺取天下的资格。

    【七绝】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文/林海

    损之又损众山登,

    智慧玄门智慧升。

    道德经书知道德,

    尘间万物万般能。

    平水韵十蒸   


           

    【道德经】四十九章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相融一体进而修,智慧玄门智慧谋。道德经书知道德,尘间万物共风流。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常常没有个人的意志和恩怨,他们总是把百姓的意志视为自己的意志。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对于善良的人,我们能报之以善良,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们也能报之以善良,这才得到了真正的善良。我能相信的,我也信,我不能相信的,我也能相信,这才得到了真正的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圣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能与整个世界同呼吸,与整个世界的意志融为一体。百姓都能倾听圣人的教诲,而圣人总是认为自己像孩童一样无知。

    【七绝】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文/林海

    相融一体进而修,

    智慧玄门智慧谋。

    道德经书知道德,

    尘间万物共风流。

    平水韵十一尤   


             

    【道德经】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出生入死问凡心,智慧玄门智慧寻。道德经书知道德,尘间万物共浮沉。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人,总离不开由出生到死亡这一过程。能生存下来的只有三成,中途夭折的人也有三成,为求生奔波而死的人也有三成。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人们珍爱生命的意识非常强烈。

            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据我所知,那些不被死亡所震慑的人,他们行走于山林之间,不会受到虎豹的攻击,加入部队不披戴铠甲,甚至不带防御武器。仿佛野兽的尖角,不会去斗他们,老虎的利爪,对他们也无济于事,身上也没有刀枪可容的地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把死当作一回事。

    【七绝】道德经第五十章

    文/林海

    出生入死问凡心,

    智慧玄门智慧寻。

    道德经书知道德,

    尘间万物共浮沉。

    平水韵十二侵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而不有二生三,智慧玄门智慧探。道德经书知道德,尘间万物共存含。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演化了万物,天地的灵气积畜了人类的精神,是物体表现了自然界的各种形态,是器物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功用。由此而推,世间万物无不遵循道的法则而崇尚天地赋予的灵气。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万物对道的法则和天地灵气的崇尚,不是出于一种命令,而是自然界的本性所然。按此理推,既然是道生化了万物,人类智慧又能不断积累,不断丰富,那么,长此以往地不断升华,又不断产生一些与之相对立的学说,并对这些异端邪说采取保护, 最终可认识一切事物的规律。智慧,随从人类的生命而来,但它又不是客观的实在,它大有作为,但又不能完全依靠它,它所带来的成果可长存于世,但又不能支配人生,这即是所谓玄妙的依赖与天地灵气的智慧。

    【七绝】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文/林海

    生而不有二生三,

    智慧玄门智慧探。

    道德经书知道德,

    尘间万物共存含。

    平水韵十三覃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没身不殆世尘潜,智慧玄门智慧添。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共相兼。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天下总有一个开端,道,形成天下万物的原因。既然已经找到原因,就可以知道其结果;既然明白了结果,就可以反推其原因。要达到这一境界,还得终身为之奋斗不息。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如若封闭了自己的思路,就如将自己关闭在门户之中,这样的人终身用不着勤恳;只有开扩自己的思路,才能完成自己的事业,这样的人,就得始终不畏荆棘,勇往直前。见到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能将这种现象弄个透彻。能始终看到自己柔弱一面,也就是达到强大的条件。善于运用身边的阴阳变化返回到对道的研究,才会对道有所明晰。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一旦觉得没有留下任何再可研究的方面,那就等于毁灭了自己。 这就是所谓遵循了最基本的常理。

    【七绝】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文/林海

    没身不殆世尘潜,

    智慧玄门智慧添。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共相兼。

    平水韵十四盐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迤)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竽。非道也哉!

    自然法则立如杉,

    智慧玄门智慧函。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不平凡。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迤)是畏。假使我这一介凡夫有一点能力,我将始终将道德的研究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只有偏离了自然法则的研究,才是我最怕的。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竽。非道也哉!一条大路本来相当平坦,但一些人总喜欢走小路。朝廷本有良好的规章,但田地却是一片荒芜;国库中本来空空如也,然而一些政客却打扮得极其华贵;身上本来带着利剑的武士,却厌起饮食来了;百姓本来丰衣足食,却偏偏有些人又偷起了享玩之物。这些现象并不是自然法则下的产物。

    【七绝】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文/林海

    自然法则立如杉,

    智慧玄门智慧函。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不平凡。

    平水韵十五咸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吾知天下本无终,智慧玄门智慧功。道德经书言道德,凡间万物不相同。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善于创立伟业的志士,其意志坚韧不拔,善性交的人,兴奋时间长,后嗣的烟火就会不断。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人由天地秉承下来的悟性受之个人,这是客观实在的反映。这种悟性受益于家庭才显得略有余地,悟性受益于乡里,才会显得上升,悟性受益于邦国,才会显得丰盈,悟性受益于天下,才显得博大。所以智慧表现为多种目标和多个层面:有以自身为目的的,则着眼于自己,有以家庭为目的的则着眼于家庭,还有为乡里的,有为国家的,有为天下的。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我为什么明白天下之理而一般人不行呢?就在于以上原因。

    【七绝】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文/林海

    吾知天下本无终,

    智慧玄门智慧功。

    道德经书言道德,

    凡间万物不相同。

    平水韵一东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竣(血字旁)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比于赤子可寻踪,智慧玄门智慧浓。道德经书言道德,凡间万物互相从。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具有先天智慧的人物,好比子宫中的婴儿,需要倍加庇护,才不会遭到毒虫的叮咬,猛兽的侵袭和鸷鸟的搏击。虽然筋骨还很柔弱,但拳头却能握得紧。

            未知牝牡之合而竣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虽然还不知道性是怎么回事时,但生殖器就自然会脖起。虽然整天哭个不停,但声音不会嘶哑。这些均是人体和谐的本能反应。自然界相协和的原理,就叫做基本的常理,了解了一些普遍的常理,就可以说是明智人。有益于人类生存的称之为吉祥,能用意志支配行动的人,就称之为强者。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万物发育到最旺盛时,就会走向衰老,好象是违背了道的无限性法则,但这种现象已经很早了。

    【七绝】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文/林海

    比于赤子可寻踪,

    智慧玄门智慧浓。

    道德经书言道德,

    凡间万物互相从。

    平水韵二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德的层次(附原文47-55章兼诗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uc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