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秘密(二)(附原文37-46章兼诗词)
文/林海
终而复始问终完,智慧之玄智慧湍。道德经书知道德,尘间万物不孤单。
道,无所不能。道,是永恒的,不管你信与不信,它都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道,是最初级、最原始、最微小的物质;道,万事万物都由它生成,都由它主宰,都由它支配。
道,善始,宇宙万物都由道生,都由道开始。善成,宇宙万物都是由道养育的,都是由道成就的。道,其内涵之广无边无际,其份量之重无法比拟,其作用之大无法估计。
道,是与宇宙一样大的网,常人看不见,可什么都不会漏网。它洞悉宇宙中的一切,并以自己的准则裁判一切,不会漏掉半点。道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道的心决定的,都是由道的心支配的。道心至善,生育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兴作万物却不自恃己能,滋长万物却不为其主宰。
道,独立长存而不变。独立就是自在,长存就是永存,不变就是永恒。它具有绝对性和永恒性。道,是自在的,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的,是自然而然的,因此,道法自然。道,产生了万物,万物都来源于道。
道,没有锋锐的棱角,没有锐气,其柔似水。道,没有乱哄哄的纷扰,没有纷扰,静若处子。道,调和隐蔽自己的光芒,有光芒而不显露,和于万物之中。道,把自己混同于尘埃,混同于尘埃,平凡无奇。
万物从虚无开始,从虚的实存体发展为实的实存体,之后又返回到虚的实存体,这个过程就是归根。用归根后的形态特征来称呼则为静。返回到静的状态,叫作回到生命的起点。自然万物生于无,发展为有,在经历了它的生命历程之后,又转化为虚无,转化为静态,这就又回到了生成此物的初始状态,又回到了生命的起点……
【七绝】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文/林海
终而复始问终完,
智慧之玄智慧湍。
道德经书知道德,
尘间万物不孤单。
平水韵十四寒
【道德经】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不居其薄向天攀,智慧之玄智慧山。道德经书知道德,尘间万物复轮环。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具有与天地相沟通的人,不会是一个全才,因而能达到某一方面与天地沟通的境界 ;缺乏与天地沟通能力的人以为自己了不起,因而没有悟性。 具有与天地相沟通的人,总以为目前的作为不大,因而把眼前的作为视为无为;缺乏悟性和理智的低能儿,本来没有什么作为,却认为自己大有作为。具有博大仁爱之心的人总是将仁爱尽情发挥,因而把眼下所施之仁不视为极限;具有最大忠义之举的人总认为自己竭尽能力,因而把自身的义举视为最高境界;最讲究礼仪的人总以为自身为人处世很有一套,就捋起手臂扬了出去--去你的吧,我才不听你那一套 。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不循规蹈矩的人,隐藏在内心的是高智慧,没有什么智慧的人,才会产生善良仁爱之心,没有博爱思想的人,才会产生忠义之举,没有忠义的人,才会表现出圆滑世故的所谓礼节来,过分追求礼节的人,其实是不忠诚、不守信用的人,也是滋生动乱的罪魁祸首。自以为对未来、对世界认识透彻的人,不过是了解了自然规律中的一些表面现象,这种盲目自信,其实是愚蠢的表现。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所以,真正的有志之士,宁愿把问题看得复杂些,深邃些,也决不将问题简单化,宁愿追求客观的实际,也决不华而不实。因此,为人处世总只能抛弃一方面,来获得另一方面。
【七绝】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文/林海
不居其薄向天攀,
智慧之玄智慧山。
道德经书知道德,
尘间万物复轮环。
平水韵十五删
【道德经】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侯王自谓自称贤,智慧玄门智慧沿。道德经书知道德,尘间万物本无边。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二者之中只可能得到一个方面:苍天得到了清朗的一面,大地得到了宁静的一面,神灵得到了灵应的一面,谷物得到了饱满的一面,侯王得到了倡导正义的一面。天地万物之所以致力于一个方面,是因为:苍天不清朗将可能崩裂,大地不宁静,将可能不会孕育万物,形成荒芜的死土,神灵缺乏灵应,水可能就会消失,谷物长不饱满,粮仓就可能空竭。侯王不为天下倡导正义,就可能会垮台。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因此,贵总是以贱为基础 ,高总是以低为基础。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故侯王自称为孤、寡或不谷,这不是以低贱为根本吗?其实不是。
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当达到很多人赞誉的目的时,不要以此为自豪。正是这样,故不希望自己像一块美玉一样中看不中用,也不希望自己像一块顽石不可雕琢。
【七绝】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文/林海
侯王自谓自称贤,
智慧玄门智慧沿。
道德经书知道德,
尘间万物本无边。
平水韵一先
【道德经】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运行规律怎能超,智慧玄门智慧招。道德经书知道德,尘间万物是天骄。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呈正负相反运行的就是道的运行规律。正是利用正反向的虚无的道,来达到把握自然界的法则。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均是从另一具象之有演变而来,这些具象事物之所以能演变为新的物质,又是由于有事物抽象性一面的作用。
【七绝】道德经第四十章
文/林海
运行规律怎能超,
智慧玄门智慧招。
道德经书知道德,
尘间万物是天骄。
平水韵二萧
【道德经】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善成善始冒新梢,智慧玄门智慧包。道德经书知道德,尘间万物互相交。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聪明的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后,能尽力去遵循;普通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后,则是半信半疑;愚顽之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后,总是嗤之以鼻。如果这种人不嘲笑的话,就够不上是高深的道了。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创立这门学说的人认为:"具有高智商的人,反而有点糊涂;那些想在自然法则上有所长进的人,反而有点畏缩不前;将这种道视为一钱不值的人,他们自身也是一钱不值。具有与天地相融通的的人,就如同山谷一般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但知识面又太窄。最洁净的物质表面虽然好看,但极易弄脏,具有广博融通能力的人,又似乎不深厚,具有某种感应能力的人,又恰似一个小偷,总是暗中算计别人,不善于运用智慧的人虽然纯朴,但又好象是人类的一种别支。" 最方正的东西就没有角落可躲。做一个大物件,耗费的时间必然长,声音宏亮的人,音虽传得远,但音的频率又不够,由阴阳组成的大象虽然有普遍意义,但它又缺乏具体的形象,自然法则指导下的运行之道",虽隐藏于万物之中,但万物又不以它来命名。只有道",才存在一个完美的开始和完美的结果。
【七绝】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文/林海
善成善始冒新梢,
智慧玄门智慧包。
道德经书知道德,
尘间万物互相交。
平水韵三肴
【道德经】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人之所教记心牢,智慧玄门智慧高。道德经书知道德,尘间万物众如毫。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道这一自然法则使人类认识到了象征整体的数理一,一,又分成运动关系的阴阳二,由阴阳的合并又组成了静止空间三的认识。由这三者形成的自然规律,演化了大地上的万物。万物包含着阴和阳两方面,它们依靠微小的气体达到阴阳的协调。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类所厌恶的,莫过于孤寡和贫困,然而王侯总是用孤、寡和不谷来称谓自己,究其原因,万物的发展规律或许是只有先损才后有益,或许是先得益而后遭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前辈教导我的,我也将教导晚辈:能成为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其英名将长存于世。我将把这句话视为施教的最高宗旨。
【七绝】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文/林海
人之所教记心牢,
智慧玄门智慧高。
道德经书知道德,
尘间万物众如毫。
平水韵四豪
【道德经】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言之教自成家,智慧玄门智慧花。道德经书知道德,尘间万物众如沙。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运用天下柔弱的自然法则,可以驰骋于极强大的国家,凭借这一点,可以无处不达,无孔不入 。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明白了研究无为之道有多么大的益处。不用教育也可达到教化的功效。无为之道的益处,天下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能达到这种境界。
【七绝】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文/林海
不言之教自成家,
智慧玄门智慧花。
道德经书知道德,
尘间万物众如沙。
平水韵六麻
【道德经】四十四章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长存于世又如何,智慧玄门智慧歌。道德经书知道德,尘间万物几多科?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名誉和生命哪个最可爱?生命与财产哪个最重要?得与失哪个害处最大?过分地爱恋某一方面,必然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与财力,过多地聚敛财富,必然导致大量地丧失。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懂得满足的人,就不会以现状为羞耻,明白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带来危险,就可长存于世。
【七绝】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文/林海
长存于世又如何,
智慧玄门智慧歌。
道德经书知道德,
尘间万物几多科?
平水韵五歌
【道德经】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大成若缺又何妨,智慧玄门智慧藏。道德经书知道德,尘间万物有阴阳。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凡有大成就的人,好象在某些方面总有不足之处,正是这一得一失,才使其作用相互弥补,整体上不至于衰竭;充盈的物质好象总是从空虚开始,正是这一虚一实相互转变,才使整体上用之不尽。有笔直似乎就有弯曲,有灵巧似乎就有笨拙,存在能言善辩,就好象总有笨嘴拙舌。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善于运动的人,能战胜寒冷,善于守静的人能战胜酷热 。明白了静能胜热的道理,就能为治理天下,找到一条正确的途径。
【七绝】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文/林海
大成若缺又何妨,
智慧玄门智慧藏。
道德经书知道德,
尘间万物有阴阳。
平水韵七阳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知满足意难平,智慧玄门智慧盈。道德经书言道德,尘间万物共相成。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如若遵循了道这一自然法则的话,那么奔驰于沙场的战马,也会回来耕地。天下如若违背了道这一自然法则的话,那么兵马就会在市郊出现。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最大的祸根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灾难莫过于贪得无厌。可见,懂得了满足就会心满意足,也就会经常获得心理满足。
【七绝】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文/林海
不知满足意难平,
智慧玄门智慧盈。
道德经书言道德,
尘间万物共相成。
平水韵八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