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情画意词林诗海九州诗词
道德经的启示 (附原文73-81章兼诗词)

道德经的启示 (附原文73-81章兼诗词)

作者: 林海之蓝 | 来源:发表于2020-11-11 04:07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的启示 (附原文73-81章兼诗词) 

文/林海

        虚怀若谷不张扬,智慧之门智慧藏。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有阴阳。 

      一,大智若愚。众人都快乐,唯我恬静。众人都有所得,唯我失去了。世人清醒,唯我糊涂。众人好像都有所作为,唯我愚顽又鄙陋。极其正直像弯曲,极其灵巧像笨拙,极其有余像不足,极其善辩像言语迟钝。

      二,虚怀若谷。不自以为是,不自我显示,不自我夸耀,不自以为贤能。悟道人与道一样,具有道的品格,因此必然像道那样,永无欲望,不认为自己创造了什么,对取得的成功从不自居。

      三,处下居后。得道者会居在百姓之上,但对百姓谦下,与百姓打成一片,这样才是完成自己的功业。有道者会在百姓之前,但决不是见利就上,而是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后,这样百姓就信任,才能继续走在前边。处下居后,才能居上领先。这是圣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谁和他相争。

      四,永无偏心。 有道者无偏心,而以百姓之心为己心。悟道者的心与道的心一样,是至善的,至善决定了无偏心。悟道者自己没有什么欲望,他早已没有了常人的思想,有的只是道。所以,所作所为,只不过是替天行道而已。有道者待人,对善良之人和不善之人,都一样善待;对守信之人和无信之人,都一样信任。

【七绝】道德经的启示

文/林海

虚怀若谷不张扬,

智慧之门智慧藏。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有阴阳。 

平水韵七阳     


      【道德经】七十三章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姗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恢恢天网最光明,智慧之门智慧盈。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共源生。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勇气如果建立在鲁莽基础上,会招致杀身之祸,勇气如果建立在理智基础上,就会活得潇洒。这两种方式有有利有害。上天总是表现为对一方面的厌恶,谁又知道其中的原因呢?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姗然而善谋。自然界的规律是:不用争斗却能取胜,不善言辞却能应酬,不挖空心思、处心积虑却有谋略,不用强迫命令却会自动归顺,全在善于运用灵活应变的谋略。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些规律就像一张遮罩在天上的网,顺应就会有所得。

【七绝】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文/林海

恢恢天网最光明,

智慧之门智慧盈。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共源生。

平水韵八庚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若民常且必畏死,常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常畏死血留腥,智慧之门智慧经。道德一书知道德,凡间万物共生灵。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民众如果不怕死亡的威胁,又怎么能用死亡威胁民众呢?假若能使民众常常畏惧死亡,就对那些为非作歹者执行极刑,哪个还敢犯上作乱呢?

        若民常且必畏死,常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假若民众过着寻常的稳定生活,就一定怕死,就常设主宰生杀权的司法机构。若取代司法大权而主宰生杀权,这就如同取代林木工匠去砍伐,这样做很少有不伤手的。

【七绝】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文/林海

民常畏死血留腥,

智慧之门智慧经。

道德一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共生灵。   

平水韵九青   


   

【道德经】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之不治本无能,智慧玄门智慧腾。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共相承。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民众饥饿,是由于上层吃税的人太多。民众难管,是由于上层社会注重自身的政绩有为,因管得太死而导致造反,因而难以管理。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民众轻视死亡,是由于上层社会把自身的享受看得重,民众因饥饿而不把死当作一回事。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只有不把自己的享受视作首位 ,这才是比享受更重要的贤明举措。

【七绝】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文/林海

民之不治本无能,

智慧玄门智慧腾。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共相承。

平水韵十蒸   


   

【道德经】七十六章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人生柔弱最温柔,智慧玄门智慧留。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共风流。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活着的人,是有血肉富有韧性的柔弱之躯,一旦死亡,又变得直挺坚硬,生长的草木总是柔软脆弱,一旦死去,又变得枯萎干裂。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所以坚强与死同类,柔弱与生共伍。由此可见,军队过分强盛,就必然会毁灭,木太硬必然容易折断。追求强大是下策,依靠柔弱才是上策。

【七绝】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文/林海

人生柔弱最温柔,

智慧玄门智慧留。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共风流。     

平水韵十一尤   


 

【道德经】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有余奉献贵如金,智慧玄门智慧临。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共浮沉。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自然界的法则,如同张开的琴。某根弦音高了,就调低些,音低了就调高些。表现的音域过广,又可剔除几根,音域太窄又可增补几根。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自然界的法则,就是剔除多余,补充不足。人类的法则截然相反:损害那些弱小的 ,而去事奉那些强大的 。有谁会将自己多余的东西奉献给天下呢?只有自然法则中才体现这一点。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所以圣人虽有成就,但不依仗其成就,虽然有功名,但不停留在已有的功名上,不想看到自身贤能的一面。

【七绝】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文/林海

有余奉献贵如金,

智慧玄门智慧临。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共浮沉。

平水韵十二侵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正言若发再而三,智慧玄门智慧参。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守规严。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水滴石穿的攻坚能力,其它事物均无法比拟,这是因为有执着不变的毅力。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运用柔软的策略,可胜过强硬的方式,天下人无不明白这一道理,但就是不会用于实践中。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因此圣人说:“能受任于国家重大灾害之时的人,才是国家真正的君主;受任于国家不吉祥的战乱之时的人,才是天下真正的领袖。”  这种观点,与我们平时的认识正好相反。

【七绝】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文/林海

正言若发再而三,

智慧玄门智慧参。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守规严。

平水韵十三覃   


     

【道德经】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自然法则再而添,智慧玄门智慧瞻。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互相兼。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一旦结下深仇大恨,要想和解也必然有积怨,又怎么能达到与人为善的境界呢?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所以,圣人采取公允的态度不去责备别人。有智慧的人善于运用契合方式,无智慧的人最易与人分道扬镳。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自然界的法则不分亲疏,它总是与有能力的人在一起。

【七绝】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文/林海

自然法则再而添,

智慧玄门智慧瞻。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互相兼。

平水韵十四盐   


     

【道德经】八十章 原文: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邻邦相望隔层岩,智慧玄门智慧衔。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不平凡。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小邦寡民,即使有丰富的器物,不要让民众使用,迫使他们害怕死亡,而不得不远徙他国。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即使有车船,不要让民众去乘坐,虽然有武器铠甲,也不要叫他们上阵,让他们回复到结绳计数的时代,国家所用的人也是这类人。整个国人就会满足现有的饮食、服装、风俗习和居住条件。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毗邻国家的人虽然能相互看得到,两国鸡的叫声虽然能相互听得到,两国之间的民众一生一世也不会有往来。

【七绝】道德经第八十章

文/林海

邻邦相望隔层岩,

智慧玄门智慧衔。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不平凡。

平水韵十五咸     


     

【道德经】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耳边匆,智慧玄门智慧功。道德经书知道德,凡间万物在其中。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值得可信的言辞,往往不中听,中听的言辞,又往往不可信任。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真正有知识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博学的人,博学的人,往往又没有专一的知识,世上优良的人为数不多,多数人总是不优良 。圣人不追求财富上的积畜,已经把自己的理论研究,当作人类的头等大事, 他所获得的理论成果也就越丰富,他们已经把自身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所得到的也就越广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自然界的法则,利于人类而不会加害人类,做人的法则是:有所作为,但不要与人争辩,或在众人面前,表现得过分好强。

【七绝】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文/林海

信言不美耳边匆,

智慧玄门智慧功。

道德经书知道德,

凡间万物在其中。

平水韵一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的启示 (附原文73-81章兼诗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gs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