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情画意简海拾贝 词林诗海
道的秘密(一)(附原文28-37章兼诗词)

道的秘密(一)(附原文28-37章兼诗词)

作者: 林海之蓝 | 来源:发表于2020-11-06 03:29 被阅读0次

    道的秘密(一)(附原文28-37章兼诗词)

    文/林海

              归根返本本心归,智慧玄门智慧围。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共光辉。

              道德经,阐述了万物来源与修炼理论的书,揭示了比天还大的秘密,指出了人返本归根的途径。老子五千言,是一本百科全书。表面看来没有错,但是这并不是老子的本意。

            那么,老子的本意是什么的?老子的本意,应该站在老子所站的道的位置来认识。老子以其修炼的亲身实践,经历了超越自我的过程,最后返回到道,获得与道相合之身,具有与道圆融的智慧,究极天地宇宙至理。

          老子以其博大的智慧,向世人昭示了比天还大的秘密,道。并告诉世人如何去修道。修炼的过程,是从有形向无形转变的过程,是返本归根的过程。在修炼过程中,必然会体会到博大精深的哲学,体会道天地宇宙至理。对老子而言,修炼是源头,而哲学及其它学科内容则是支流。因此,老子在讲述道及修道,必然会包含哲学及其它学科的内容。

          道,是宇宙的本原,是产生宇宙最初级、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道,是什么?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强信息、高能量的物质形式。它的信息,宇宙中所有的信息都来源于此。宇宙,是道的现实载体,宇宙中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就是“道,无穷无尽的道。

    【七绝】道的秘密

    文/林海

    归根返本本心归,

    智慧玄门智慧围。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共光辉。

    平水韵五微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复归于朴看云舒,智慧玄门智慧如。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本还初。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能明白雄与雌这一相互依存的对立关系,就为掌握天下规律提供了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具备与天贯通的悟性和理性,就能化复杂为简单。能明白黑与白这一对立关系,也就明白天地运动的基本模式,有了这一基础,就意味着具备足够的天地悟性。明白了荣和辱这一对立关系,也就能明白人类社会生活中基本规律,就能常常保持理性,就能达到知足常乐的境界,自然能使自己心地纯朴,不想入非非。

              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如若人类的纯朴消失,就会永不满足现状,就会有新的发明创造;圣人的纯朴消失,就会增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就可以当官。可见,一种完善的社会体制,两种完全背离的对立观都需要。

    【七绝】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文/林海

    复归于朴看云舒,

    智慧玄门智慧如。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本还初。

    平水韵六鱼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去泰不糊途,智慧玄门智慧殊。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一张图。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当伟人们想夺取政权而担当起如此重大的责任,我看来他们是受到使命感的驱使而不得已而为之。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天下的神灵和供奉神灵的器物本是最为神圣的,但这些伟人不会去利用它们来成就伟业,若去相信神买灵之类,就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反而导致伟业的失败,若拿着那些神器,以为它法力无边,同样会功亏一篑 。天下之物有时可助你行动,有时又会成为一个累赘;有时可鼓气,有时可泄气;有时可使你强悍,有时可使你消沉;有时可以协助你,有时可以摧毁你。在这一场合有用,在另一场合就无用。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因此,圣人总是尽力避兔过度,尽力避免奢侈,尽力避免安泰。

    【七绝】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文/林海

    圣人去泰不糊途,

    智慧玄门智慧殊。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一张图。

    平水韵七虞   


       

    【道德经】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兵强天下不心迷,智慧玄门智慧题。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与云齐。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凭借道这一自然总规律来协助一国之君的人,不会倚仗军队来称霸天下,只会同邻邦建立友好的交往。由于军费开支宠大,整日又只关注战事,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战争之后,必然会出现饿殍遍野的凶灾之年。最恰当的建军原则是:只有具备防御效果就可以了,决不能凭借军队来显示自身的强大。具备防御能力就没有必要去炫耀武力,也用不着去侵略他国,更不要骄傲自大,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方可使用,具备防御能力就不要搞军事扩张。事物发展一旦达到旺盛的极限,就会加速自己的死亡,这即是所谓“不道”的体现。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的消亡本是必然规律,这里所说的“不道”是指恶性结果提前到达 。

    【七绝】道德经第三十章

    文/林海

    兵强天下不心迷,

    智慧玄门智慧题。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与云齐。

    平水韵八齐   


       

    【道德经】三十一章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不祥之器似狼豺,智慧玄门智慧怀。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本同斋。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兵器属不吉祥器械,几乎每一种生命都厌恶它,所以懂得自然法则之道的人不以它为伴。有远大抱负的君子对待兵器的态度有两种:当安居乐业时,将它放在次要位置,一旦爆发战争,又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们是不祥之物 ,在万不得已的时才去利用它,他们愿意过着恬静、安然的生活。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即便战胜了,也认为不是一件好事。而那些赞美战争、喜爱战争的人,其实是以杀人为乐的人。那些以杀人为乐的战争狂,决不可能得逞于天下。应把吉利的事情看得寻常些,对凶恶的事看要考虑多一些。指挥战争的将领应把功名的事情看得寻常些,统摄将领的帝王把战争所带来的后果看得非常重要,说是把战争视为一场葬礼:当战争中死伤惨重时,能亲自参加一些葬礼,当战争赢得了胜利时,还是以举行丧礼的方式来对待。

    【七绝】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文/林海

    不祥之器似狼豺,

    智慧玄门智慧怀。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本同斋。 

    平水韵九佳   


           

    【道德经】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百川归海一回回,智慧玄门智慧堆。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互相陪。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由于道是一种抽象的自然规律,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总不知道给它一个什么名称为好。它纯粹又摸不着,但天下无不在它的掌握之中。王侯们一旦能遵循道的规律,那么,各类生灵将会臣服于你。天地若能遵循道的规律,那么,它们就会相互交融,降下适宜的雨露。民众若能遵循道的规律,也用不着法令之类,会自动达到一种均衡。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始创各类法律制度,各自都有一个名称。一旦具备各类名目,就会明白哪些属禁止范围的,就会避免违法的危险。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各类法律制度就如同自然之道,是用来规范人类行为的,也像百川归大海一样,行动上能寻找一个正确方向。

    【七绝】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文/林海

    百川归海一回回,

    智慧玄门智慧堆。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互相陪。

    平水韵十灰   


             

    【道德经】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人求多寿不须猜,智慧玄门智慧开。道德经文言道德,尘间万物互存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能了解别人的行为和心理的人,是一个具有洞察力的智者;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是明智的表现;能战胜别人,他必然有大力气;永不满足已有的业绩,能战胜自己的自满、畏怯心态,必然是一个好强的人;能知足的人,他总觉眼下的生活已经心满意足了。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对事业追求不止,是具有远大理想的表现;具备赖以安身立命的长处,他的寿命也必然长久;那些死了还不会被别人忘怀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七绝】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文/林海

    人求多寿不须猜,

    智慧玄门智慧开。

    道德经文言道德,

    尘间万物互存栽。

    平水韵十灰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能成其大问原因,智慧玄门智慧真。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尽归尘。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最为博大的自然规律,它广泛地渗透在天地万物之中,既可主宰万物,又可协助万物。万物正是倚仗着道的法则赖以生存发展,虽然它造就了万物,但人类从不说它是客观的实在。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它给万物提供了生存条件,但它从不把这一点当作主要的因素,可以说,它是对自身地位的弱化;尽管万物都要归属于道这一法则,然而它又不把这一点当作主要的因素,可以说,它的胸怀非常博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正是由于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能高居主宰地位。

    【七绝】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文/林海

    能成其大问原因,

    智慧玄门智慧真。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尽归尘。

    平水韵十一真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淡其无味卷舒云,智慧玄门智慧闻。道德经书知道德,尘间万物本同群。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若所有人能把握天下总体的阴阳大象规律,天下人在行动中就不会有什么灾害,自然过着安逸平稳的日子,能非常情愿地做到相互周济,过往的客人也有了着落。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自然规律之道,说起来枯燥无味,因为它既看不到,也听不到,用也用不完 。

    【七绝】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文/林海

    淡其无味卷舒云,

    智慧玄门智慧闻。

    道德经书知道德,

    尘间万物本同群。 

    平水韵十二文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国之利器守家园,智慧玄门智慧言。道德经书知道德,尘间万物本同源。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想要合拢,那么原来必定是张开的;想要将其削弱,那么原来必定是强盛的;想要将其废除,那么原来必定是已推行的;想要将其取来,那么原来必定是给予的。这就可称之为略微明白一些道理。

              柔弱胜刚强。天下万物总是通过内在的柔弱来支配表面的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鱼不可能离开有水的深渊,国家的武器也不能随便炫耀。

    【七绝】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文/林海

    国之利器守家园,

    智慧玄门智慧言。

    道德经书知道德,

    尘间万物本同源。

    平水韵十三元     


           

    【道德经】三十七章 原文: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化而欲作守家门,智慧之玄智慧魂。道德经书知道德,尘间万物本同存。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由自然法则所形成的道,常常没有名称可言。侯王们若能把握这一自然法则,万物就会变化成天下有用之物。若某一事物发展过旺盛,就淡化它的名位设法稳定它,一旦淡化了它的名位,该事物就不会再有大的发展。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对人而言,没有大的发展欲望,就会达到世界的安宁,天下就会正常。

    【七绝】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文/林海

    化而欲作守家门,

    智慧之玄智慧魂。

    道德经书知道德,

    尘间万物本同存。

    平水韵十三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的秘密(一)(附原文28-37章兼诗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uz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