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世界
道德经与哲学理论(二)(附原文19-27章兼诗词)

道德经与哲学理论(二)(附原文19-27章兼诗词)

作者: 林海之蓝 | 来源:发表于2020-11-05 03:43 被阅读0次

道德经与哲学理论(二)(附原文19-27章兼诗词)

文/林海

        中华哲学几多龄,智慧玄门百部经。道德成文知道德,尘间万物互温馨。

     

          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理论,并且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道家流传几千年,但是道家哲学,基本上在老子庄子等之后,不再思考那些高深的哲学问题,逐渐进入世俗,成为中国本土的宗教系统。这就已经与哲学无关了。

        关于佛教,佛教在传入中土之时,是一门学问,有很强的哲学思考性,因为太高深,不利于吸收信众,所以也进行大量的本土化改革。哲学思考和世俗宗教事务其实是对立的两面,要保证宗教自由,就很难进行哲学思考。

      很多人以为,佛教是纯粹的宗教信仰,这是一种常识错误。佛教的因果论很好懂,很容易让信众上头,但是它本身确实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人类生死的哲学思考,其实充满了逻辑,并非神鬼论能够一言蔽之。

        儒家在先秦时期,全力解决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对于哲学思考,一句敬鬼神而远之,推得干干净净。儒家成为哲学思考,发源于魏晋时期的玄学。玄学实际上就是儒学自救,这一时期的玄学思想以佛道为附,儒家并没有开创出自己的路。

        北宋周敦颐,开始建立以天理取代含混不清的道为基础,以理一分殊来取代语焉不详的德,开始构建理学的底层架构。理学分为三派,理学、心学、事功学,从精神层面、社会层面、主观、客观方面完善地提出了中国哲学的理论体系。

        王阳明的阳明学,是心学、理学的结合,中国人以道为天地万物之终极规律,可是在老子之后千年,从来没有人试图去弄清楚道的本质。

        中国人日常最爱说道理,道在前而理在后,这个理,就是朱熹所倡之理。朱熹的哲学思考,将道的概念推演至宇宙论,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性即理,本心即是性,所以理学又称作心性之学。

【七绝】道德经与哲学理论(二)

文/林海

中华哲学几多龄,

智慧玄门百部经。

道德成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互温馨。

平水韵九青       


    【道德经】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少思寡欲静如僧,智慧玄门智慧升。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几多层。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灭绝了圣人,抛却了智能,对于民众而言则大有裨益,因为由圣人所出的对策都是为君主之治服务的;圣人灭绝了仁义,百姓自然会恢复仁慈之心,这是因为管理得越死,民众中就不敢有尔虞我诈的现象;禁绝了机巧制作,抛弃了贪图思念,就不会出现盗窃现象。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这三个方面,制度条文还不行,还得要有以下条件:要让民众所触及的现实是原始的,让他们固守一种朴实心理,削弱他们的贪欲之心,禁止他们求学,避免他们因不能满足欲望而带来的忧虑。

【七绝】道德经第十九章

文/林海

少思寡欲静如僧,

智慧玄门智慧升。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几多层。 

平水韵十蒸   


     

【道德经】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美之与恶莫心忧,智慧玄门智慧收。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复春秋。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一味顺从与相互抵触,其间的差距又有多大呢?美好与丑恶又相差多大?只要众人回避的,你也就不得不惧怕。大千世界这种现象总不会终止。芸芸众生中,有的一生像蹲在牢圈中的畜生一样,不思考任何理论问题,还自鸣得意,有的则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孤独地等待未来的运气,这种好运我非常茫然,就像婴儿尚未成长为孩童一样。研究自然法则已经使我精疲力竭,尽管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但似乎没有君王来器重我,让我找到一个好归宿。一般人总是心满意足,而我却茫然若失。我真是太蠢了!太糊涂了!一般人都明智,我却围绕着这些学术不能自拔,一般人能看破红尘,我却为此而闷闷不乐。一般人都有所依靠,我却像顽石一般,好象还显几份鄙俗之气。其实,我的心灵就像大海一样辽阔、明净、沸腾,任凭多大的风浪,我也决不退缩。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就是有别于他人,将研究天地之道作,为我的精神食粮。

【七绝】道德经第二十章

文/林海

美之与恶莫心忧,

智慧玄门智慧收。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复春秋。   

平水韵十一尤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其名不去自然寻,智慧玄门智慧临。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几阳阴。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聪明所表现出的,与自然相呼应的,悟性和理智,得归结于顺从道这一自然规律。道,产生万物总让人琢磨不透。琢磨不透的原因?就在于它既有由阴阳构成的大象,又存在有形的物质。深奥中包含着客观性,客观中又包含着人类对它的追求。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从古到今,尽管存在不同认识的若干学说,但是,道,这一名称始终未变。我正是凭借这诸多资料来分辨先师们的理论。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我为什么能了解先师们的理论谁是谁非呢?就凭他们留传下来的学说,和我前面所提到的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

【七绝】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文/林海

其名不去自然寻,

智慧玄门智慧临。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几阳阴。

平水韵十二侵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圣人抱一自然参,智慧玄门智慧含。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索求探。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有弯曲就会有圆满委曲求全,有歪斜就会有端正,有凹陷就会有充盈,有陈旧就会有崭新替代,某方面获得少,另一方面就会有所得,某方面获得多,另一方面就会使你困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圣人总是执着地追求一个方面,为天下人思考最普遍的理论准则。不老是光顾自己,因而明智;不自以为是,因而开明;不妄自菲薄,因而能取得成功;不骄傲自大,因而有长进。只要你不同别人争权夺利,天下人自然不会同你较劲。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古训所谓委曲求全,难道是一句虚托之语吗?正是这种诚意的委曲,才获得了全的效果。

【七绝】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文/林海

圣人抱一自然参,

智慧玄门智慧含。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索求探。   

平水韵十三覃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天)者,同于失(天)。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天)者,失(天)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孰为此者入眸帘,智慧玄门智慧瞻。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理书添。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人生最稀贵的是要顺其自然 。因为狂风不可能刮一个早晨,暴雨也不可能下一整天,谁能做到永远属于你这一方面呢? 天地间的自然现象尚且不能持久,何况是人类呢?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天)者,同于失(天)。从事自然规律之道研究的人专门与道的研究捆在一起,研究与天的悟性和理性相一致的人就专门研究悟性和理性的贯通,而研究天文的人,就专门研究天文。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天)者,失(天)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他们能顺其自然,正是由于他们明白这些道理, 才可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成就。对这些道理,有人相信,有人模棱两可,有人则完全不信。

【七绝】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文/林海

孰为此者入眸帘,

智慧玄门智慧瞻。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理书添。

平水韵十四盐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自然法则不平凡,智慧玄门智慧嵌。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远方帆。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踮起脚虽然能高一些,但不可久立;跨大步虽然走得快些,但不可远行;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虽然能增强自信,但并不是开明的表现;自以为是,不愿接受别人意见,虽然显得有主见,但不能接纳雅言,易固步自封;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虽然有自知之明,是谦逊的表现,但不能取得大的成就;过分谨慎,缺乏判断力,虽然能防患未然,但事业难以有长进、提高。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那些行为符合自然法则的人,他们认为多余的粮食都是一种累赘,个别人甚至厌恶这些多余的身外之物。

        故有道者不居。因此,了解自然法则的有道之士,他们也从不注重这些财物,只关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七绝】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文/林海

自然法则不平凡,

智慧玄门智慧嵌。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远方帆。

平水韵十五咸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域中四大是人宗,智慧玄门智慧容。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自相从。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我们所处的天地在形成万物之前,构成的物质是模糊不清的,它没有如此众多的物质形式。那时是寂寥的,没有大地上的众多生命形式,这些物质是相对独立的,也是永恒的。它们始终作一些周期性的循环运动,凭借这一推测可以认为,它们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天地的本源。我不知道这种原始天体该如何称呼,干脆将这一形成过程叫做道,勉强将其名称取作大。所谓大”,就是指已消逝的过去,所谓逝”,是指在时空上离我们相当遥远,而遥远的事物总是会一反原有的形态,产生新的物质形式。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因此,整个宇宙中有“四大” :道大,道这种自然规律无处不遵循;地大,它形成了无数门类的物质形式;天大,它的阳光雨露滋养了万物;人亦大,人类又能认识自然规律,是其它生命形式无法企及的。我们所处的区域中有四大,而人类就是其中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的形成要以大地为法则,大地上万物又要以天上的阳光雨露为法则,而天上的阳光雨露的形成又要以道为法则,道又是以自然界的基本法则为准绳。

【七绝】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文/林海

域中四大是人宗,

智慧玄门智慧容。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自相从。

平水韵二冬   

   

【道德经】二十六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身轻天下建新功,智慧玄门智慧聪。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不相同。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重得以轻为基础, 奋斗不息的精神,要以相应的稳定为根据。正是由于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圣人们终生不离开对自然道理的追求,他们就是以静的态度,来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即便有荣华富贵的引诱,他们也毫不动心,过着超然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为什么开明的君主,在民众面前以卑微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用谦逊的名称来称谓自己?用较节俭的生活方式来控制自己?以无为的观念来约束自己?这是因为他们懂得这样一个道理:若轻视民众,就会失去当国君的基础,过分追求个人的辉煌,金钱的、政治的,就会失去君位。

【七绝】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文/林海

身轻天下建新功,

智慧玄门智慧聪。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不相同。

平水韵一东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行无迹似天降,智慧玄门智慧窗。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本无双。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于走路的人,走起路来总是不声不响;擅长言辞的人,说起话来无懈可击;善于算术的人,计算起来,用不着算盘之类的工具;擅长做锁的人,没有哪一把锁不能打开。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人总是以特有的本领呈现出来,社会也需要各类贤才,缺一不可。圣人常常只能拯救人的灵魂,所以他们的理论对任何人都有价值,他们常常能拯救物质,所以对万物都有保护作用。这就是所谓依照自己的特长行事。由于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太善良的人,对学生不会严格,因而不利于当老师,而对别人要求严格的人,就具备为人之师的必要素质。我们不要过分看重具有为师的能力的人,也不要过分喜爱具有某一资质的人,各自的特长,对社会各有其用。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即便是一名智商极高的人,在其它领域他也存在大惑不解的地方。这一认识是极为关键的。

【七绝】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文/林海

善行无迹似天降,

智慧玄门智慧窗。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本无双。

平水韵三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与哲学理论(二)(附原文19-27章兼诗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to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