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哲学理论(附原文10-18章兼诗词)
文林海
人生哲学用心钻,智慧玄门不一般。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静中观。
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理论,并且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对基本问题和普遍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等等问题的总体认识。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确切的知识属于科学,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学问属于神学。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就是哲学。
道德经的天道,这种形而上的学问,是中国哲学的发端,但是老子对哲学的思考,更加关注人类现实社会的生活。百家诸子思想,实际上是帝王之哲学,是在春秋战国乱世中,对于统治者如何与被统治者相处的各种方法,除了讲天道,还讲了人事。他们关于宇宙万物,人生的思考,天人合一的理论的辅助依据。
道家哲学,是朴素的哲学。老子的道德经中可以看出,老子对人类本体、宇宙本源、以及人类和自然关系的方法论是有相当完备思考的。哲学这种学问,并非虚无缥缈的纯学问,它虽然架空于人类生活之上,研究虚无的东西,但是它实际上构成了人类顶层思维和观念,进而指导人类生存和生活。当然,哲学的意义并非为世俗生活的指导而设,哲学的目的就是哲学本身。哲学,是研究智慧的学问,哲学的意义在于明白,而且仅仅明白而已。
【七绝】道德经与哲学理论
文/林海
人生哲学用心钻,
智慧玄门不一般。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静中观。
平水韵十四寒
【道德经】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修除玄览似登山,智慧之门不一般。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静中环。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人类的行为和思想是承载在一起的,二者又可能分离,这是因为现实行为与思维有时总是会背道而驰。一味崇尚阴柔,也不可像婴儿一样软弱。
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即便人类的理论成果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但现实中还是可能出现问题。爱民与治国的关系要处理好需要智慧。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自然之理就在于一开一合的对立之中,不能光强调“阴”的一个方面。这些道理,就需要知识与智慧。要根据这些道理,想出应对方略,不断地积累经验,应对方略不是照搬前人和别人现成的经验。一旦成为经验,它可以长久应用,但也不能一成不变。 这就是与自然相呼应的深奥的智慧学问。
【七绝】道德经第十章
文/林海
修除玄览似登山,
智慧之门不一般。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静中环。
平水韵十五删
【道德经】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之为用用之编,智慧玄门智慧传。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本关联。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三十根辐条共同围绕一个轮轴,光看一个车轮 ,它亳无用处,一旦组合成车,它又有极大用途。一堆粘土孤立看来,毫无价值,但烧制成器皿,又能显现它的价值。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摆在一边的门和窗,不将它们用于房屋建造,也是废物一堆。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因此,客观物质总有其利用价值,看起来毫无用处的事物,也可以化无用为有用。
【七绝】道德经第十一章
文/林海
无之为用用之编,
智慧玄门智慧传。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本关联。
平水韵一先
【道德经】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为人处世看云飘,智慧玄门大路遥。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有规条。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色彩,能使人眼花缭乱,变幻的音乐,能使人沉迷,美味佳肴,能使人对食物越来越挑剔,驰骋狩猎等娱乐活动,能使人放荡不羁,让世人追求奢华,就会妨碍正常的管理。总之,有得必有失。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圣人重在心灵的感悟,不去追求表面的奢华。所以,为人处世要懂得取与舍的关系,得到这一方面,必然失去另一方面。
【七绝】道德经第十二章
文/林海
为人处世看云飘,
智慧玄门大路遥。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有规条。
平水韵二萧
【道德经】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自身寄托俗尘抛,
智慧玄门剑出鞘。
道德经文知道德,
人生哲学细推敲。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得宠和受辱都好象会让你震惊,对待遭受患难的态度,贵在对你自身范畴的理解。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宠总是在你原有地位较为低下的情况下得到的,得到提升自然会惊喜,当遭受贬斥、地位降低又会惊慌失措。这即是宠辱若惊的含义。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我们之所以遭受大的灾祸,就在于我们存在自身的观念,如若达到忘我的程度,就无所谓灾难可言。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因此,最高的境界是将自身融于天下之中,也好像可以将自身寄托于天下,总之,要懂得超越自我,关爱自我,就得以天下为本,自身也好像可以寄托于天下。
【七绝】道德经第十三章
文/林海
自身寄托俗尘抛,
智慧玄门剑出鞘。
道德经文知道德,
人生哲学细推敲。
平水韵三肴
【道德经】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之不见最风骚,
智慧玄门智慧高。
道德经文知道德,
人生哲学尽辛劳。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道这个东西,你好象看得到,又好象看不到,这就称之为“微” ,你好象听得到,又好象听不到,这就称之为“希” ,你好象抓得到,又好象看抓不到,这就称之为"夷" 。这三个方面不可能实现完美的论证,它们是融为一体的。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它们既存在于事物的表面,却又不清楚明彻,又蕴含在事物的里面,但似乎能明察。它们就像一根由若于股结起来的绳子,每一小股你无法给它命名。虽然奥妙莫测,但它们同归于物体之中。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因此,称它们为无形态的存在,无物质的现象,恍恍惚惚,似有似无。既看不到开端,也不知其结尾,但它们却遵循着恒古不变的自然法则,驾驭着现实世界,它能明白物质的开端与结尾。这即是道的秩序和本质。
【七绝】道德经第十四章
文/林海
视之不见最风骚,
智慧玄门智慧高。
道德经文知道德,
人生哲学尽辛劳。
平水韵四豪
【道德经】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善为道者自成家,智慧玄门智慧花。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本无涯。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代那些善于研究自然法则的圣人,能够从一般现象的微妙处,领悟到深奥的道理,更能深入到一段人不可认识的境界。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由于难以认识,因而要有不畏困难的精神:有时像冬天涉水过河,犹豫不决;有时像担心四邻起祸,畏首畏尾;有时相当拘谨,好象做客一样;有时过分执着,好象一名纯朴而不能开窍之人;有时认识太空泛,如同山谷一般空荡;有时糊涂茫然,如同浑浊的污水一样。哪一个先贤能因为糊涂就停止研究的呢?他们总是能安静下来化浊为清。谁又能保证这种理论认识长久立于世、不会产生更深入的认识呢?他们总是能以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发展观,逐步进入新的领域研究。只有不断追求新的目标的人,才能逐渐得到知识的升华。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只有保持这种永不自满的心态,就能化糊涂为明白,不断进入新的境界。
【七绝】道德经第十五章
文/林海
善为道者自成家,
智慧玄门智慧花。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本无涯。
平水韵六麻
【道德经】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归根曰静又如何,智慧玄门智慧歌。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哲学几多科。
致虚极,守静笃。要实现抽象的道理研究,使之达到高层境界,就得从事物的静态方面去探讨。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通过观察万物的过去,总结出生长繁衍规律,纷繁万物各自的生长规律,均可以追索到它的最初阶段。而这一研究本源的过程,则是用静态方法研究的过程。回复到当初的静,也就是回到对万物生长运势的研究,回到对万物生长运势的研究,则是一种常理 的研究,懂得了常理,也就使人明智了。若不明常理,愚蠢蛮干,就会自尝恶果。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一旦明白了常理,就可将常理容纳于各类事物之中,而这一过程,又是一个推演过程。这种普遍的法则,正是治天下的王道法则,而这些王道法则,又是自然界的法则,这种自然界的法则就是道。道的理论是永恒的,即便人的躯体不复存在,所总结出的道理是会流传于世的,它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七绝】道德经第十六章
文/林海
归根曰静又如何,
智慧玄门智慧歌。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哲学几多科。
平水韵五歌
【道德经】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功成事遂映辉光,智慧玄门智慧藏。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自传扬。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对高深的理论研究有几种态度:最高的境界是,不要认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只是一种抽象的理论罢了;其次是对它顶礼膜拜;再其次是畏惧它;第四类是不相信他,甚至侮辱它。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还有的是相信这一说法,但依据又不足,有的人则是完全不信那一套。有的人认为这里面藴含着深奥的、极有价值的理论。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当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时, 百姓都认为这是我自然而然的奋斗结果,与这高深的道理有关。
【七绝】道德经第十七章
文/林海
功成事遂映辉光,
智慧玄门智慧藏。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自传扬。
平水韵七阳
【道德经】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能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不融关系莫心惊,智慧玄门智慧生。道德经文知道德,尘间万物互相平。
大道废,有仁义。智能出,有大伪;有失必有得,也是自然界的对立法则:废弃了自然法则的研究,就会有仁义的产生;一旦弘扬了人类的智能,虚伪狡诈也会随之产生。
六亲不和,有孝慈。由于存在六亲之间关系不融洽的现象,才产生了尊老爱幼的孝道,才崇尚其慈悲心。
国家昏乱,有忠臣。正是因为有国家的混乱,才产生了忠贞守节之臣。
【七绝】道德经第十八章
文/林海
不融关系莫心惊,
智慧玄门智慧生。
道德经文知道德,
尘间万物互相平。
平水韵八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