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图时代今日看点艺术之家
二十年前,我还记得这样的一位老师傅……

二十年前,我还记得这样的一位老师傅……

作者: 城宣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16-11-06 18:31 被阅读0次

    还记得小时候的街头,

    身边总会出现这样的一群人。

    他们端坐在城市的街头或巷尾,

    每日的专注与耐心,

    都集中于两手的直线之间。

    他们不怕风吹日晒的阻碍,

    也从不夸夸其谈。

    他们会为满足我们的小生活而尽心尽力,

    直到满意,

    才抬起终日埋头苦干的脸。

    而我们长大后,

    却发现他们渐渐不见

    ……

    磨剪子戗刀——砂轮的一圈圈转动

    每日的清晨,

    北京的旧胡同里的

    “磨剪子嘞戗菜刀”的长吆喝

    总出现在还未清醒的睡梦中。

    老人的砂轮一圈圈转动,

    越来越锋利的菜刀,

    不知会在谁家案头,

    切磋出一顿顿美味佳肴。


    剃头挑子——温柔的一刀

    在追求时髦的年代,

    总是离不开发型的装扮。

    但是还有一些人,

    他们理发讲究“咋利索咋来”

    一把剃刀几个来回,

    一个锃亮的“和尚头”便新鲜出炉。

    但街头老师傅的手艺却不是盖的。

    那个年代,

    一从理发店出来,

    整个人都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补碗匠——一双神奇魔术手

    记忆中的锔碗匠,

    总是挑着两个小木柜,

    走街串巷。

    担子上头挂着的铜锣与铅,

    走起路来叮当作响。

    任何破破碎碎的东西一经他手,

    便有了起死回生的功效。


    老裁缝——缝纫机里传温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缝纫机还是寻常百姓家奢侈品。

    那时候能够拥有一台缝纫机,

    绝对是一种体面和荣耀。

    上海的街头最常见的,

    就是默默踩着缝纫机的老裁缝们。

    收音机里放着哼哼呀呀的曲调,

    墙上挂满了未经裁剪的布匹。


    钟表匠——精于细,精于心

    如果不是《我在故宫修文物》,

    很难想起小时候,

    还有钟表匠的手艺。

    修钟表的手艺人,

    或许最懂得时间的意义。

    静心,细心,

    才能让时间不快不慢。


    掏耳朵——成都最文艺

    当你耳边响起“当啷”一阵时,

    那就是成都掏耳朵的老师傅们,

    师傅在向你发出信号了。

    只见身穿白褂的掏耳师傅,

    一会儿弓步,一会儿马步,

    而你就老实待在竹椅上,

    任凭自己耳朵由师傅发落。


    吹糖人——最有意思的传说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当,

    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

    一个小炭炉,

    炉上的大勺里永远放满了糖稀。

    据说早些年的糖人

    可以不必用钱来买,

    而是用牙膏皮来换。

    两筒牙膏皮,

    就可以换一个孙猴或是其他的小糖人。


    修鞋匠——修修补补的记忆

    嘴里噙一两枚小鞋钉,

    身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响,

    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状态。

    就像爷爷奶奶口中常说的那样,

    “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又一年”。

    只是人人在追求新潮的时代,

    又能体会多少呢?


    爆米花——“雷”声底下品年味

    随着一声“砰”的巨响,

    白色烟雾渐起,

    一锅香喷喷的爆米花便四处飘香。

    那时爆米花的老师傅,

    一双铁腿走街串巷。

    仅凭一头铁锅,

    就笼络了所有孩子的心。

    因为只要机器一响,

    就意味着马上就要过年了。


    纳鞋底——母亲的千层底最难忘

    如果说还有一种难以忘怀的感动,

    那就是小时候母亲的纳鞋底。

    对于尺寸的把握,

    母亲总是一眼便知。

    白布裱成袼褙,

    层层叠叠摞在床头,

    一家人脚底踩下的舒适,

    那是母亲的手艺。

    版权所有

    文字内容版权归城宣文化所有。

    图片整理来自于网络,摄影作者可另与本站联系。

    欢迎投稿,欢迎分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十年前,我还记得这样的一位老师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rn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