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暑假了,准备约闺蜜一起带娃出门玩几天。于是就打电话约闺蜜喝下午茶,到了目的地等了好久,才见她匆匆走来。
我一边喝茶一边问她:“最近有没有出去玩啊?要不我们一起去莫干山避暑吧!”
“出去玩?那培训班怎么办?我给我们家东东报了夏令营、暑期英语班和拼音。这不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不抓紧时间补习,到时候就来不及了!对了,你家报了哪些?”
闺蜜一口气说完,然后咕噜咕噜喝光了我给她点的咖啡。
“啥也没报啊!准备过几天去看看画画的,看他喜欢就报一个。”我说出了欠揍的话。
果然,闺蜜接下来就是一番“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或者就是“别人都在补习,不补不行的”诸如此的理论。
这是典型的中了家长陷阱啊!
啥意思?啥是家长陷阱?
这是最近在看的《让孩子学会思考》一书中提出的:
家长陷阱是指父母忍不住要为孩子排忧解难,挺身而出解救孩子的情况。
看似救了孩子,其实是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是达琳·斯威特兰,美国一位执业临床心理医生,她专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二十多年,是儿童和家庭治疗领域著名的治疗师和演讲家。
另外一位作者罗恩·施托尔伯格,也是美国的执业临床心理医生。
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父母在于孩子相处中,遇到了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
于是,他们将自己工作中的家庭案例以及对老师、学校管理人员和父母进行的深度访谈,整理并总结撰写了这本《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
这本书总共有十三章,我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三个重点。
一,五个家长陷阱,你中枪了吗?
我们都希望孩子拥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然而当我们的孩子遇到学业和社交上的问题时,就不知不觉地掉落到第一个陷阱:解救陷阱,看到孩子陷入困境,就心疼,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当孩子的书本忘记在家里,你会第一时间给他送去吗?
做作业的时候,你会放下一切事情,陪着他做吗?
孩子的朋友是个学习成绩倒数的孩子,你会干预孩子和他做朋友吗?
看到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去,你会去学校替孩子打抱不平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中了解救陷阱。
父母这样做的结果是会让孩子形成一个预期:遇到困难不怕,会有人帮我解决的。
书中指出,这是剥夺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
第二个陷阱是火速陷阱,也就是父母迅速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让孩子的愿望立马实现。
邻居家大人对孩子特别宠爱。有一次,放学回家的孩子看到小区里的小朋友在玩仿真玩具枪,就哭闹着要买。
奶奶听了商量让爸爸下班买回家,孩子不肯,拉着奶奶就往超市跑,非要现在买。
奶奶没法拒绝,祖孙俩在大热天奔到超市,买了玩具枪。
孙子开心了,转身就和小伙伴玩起来,可是七十多岁的奶奶却因为剧烈奔跑晕倒。
书中指出:
即刻满足的孩子期盼某个东西时,不会考虑迅速满足自己要求可能会给其他人造成什么影响。
也就是说,他们唯我独尊,不会换位思考。
第三个是压力陷阱,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害怕孩子落后于他人,会参照别人家的孩子为自己的育儿方法和孩子能力挑毛病。
现代社会,早教班、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商家知道,父母为了孩子成才之路,肯花大价钱。
孩子一岁时,听说别人家孩子都上早教,你也兴冲冲地把孩子送去,完全不顾孩子因为陌生而哭闹。
孩子三岁时,听说别人家的孩子已经上英语培训和绘画课,你也咬咬牙将孩子送去,风雨无阻接送。
孩子上小学了,各种培训班占据了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全然不顾孩子会不会累,会不会不喜欢。
我们不知不觉为了自己眼中的“理想”奋斗,完全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不知不觉中了“压力陷阱”。

第四个陷阱是给予陷阱,不想让孩子在同伴面前抬不起头,有求必应,满足孩子的攀比心理。
现在的孩子拥有无数的玩具和衣服,他们不想被同龄人嘲笑,不想被看不起,于是就会央求父母买各种昂贵的电子产品和名牌潮服。
而父母因为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就不停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
这样就会不知不觉对孩子溺爱娇惯,让孩子觉得不劳而获是理所应当的。
第五个是负罪陷阱,当孩子不开心并埋怨父母时,会感到内疚不安。
如果孩子想要买玩具,你拒绝了,事后会对孩子愧疚吗?
如果孩子想要你参加家长会,而你工作繁忙没法参加,你会自责吗?
如果孩子想要买一个昂贵的手机,而你囊中羞涩无法满足孩子的愿望,你会觉得对不起孩子吗?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是中了负罪陷阱。面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和问题,不知不觉就会把错误归结于自己。
书中指出:
父母一旦识破这五个陷阱,就要坚定地绕道而行,孩子会因为我们的拒绝而不开心发脾气,那都是正常的。
作为父母,就是正确引导孩子,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并解决问题。
二,做不完美家长,允许自己和孩子犯错
书中指出:
家长对完美的渴求会影响孩子。
比如孩子想参加学校的足球队,然而你无意中的一句“小时候应该就让他去参加足球培训班的,这样他现在踢足球的水平就不会太差!”
也许正是你无意中的一句话,让孩子产生“我踢足球的水平比不上别人,还是不参加了吧。可是,我又很想踢足球。”
所以,孩子往往就会焦虑不安,不知道是该参加还是不参加。
我们一边对孩子说犯错没事,一边又保护孩子让他们没有机会犯错。
我们鼓励孩子多尝试,却发现孩子在做某件事时,开始教育孩子“应该”做哪些事,而“不应该”做哪些事。
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不管做什么事,为了目标奋斗的过程,改正过程中犯下的错误,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这可以让孩子从中学到很多技能,有益于孩子成为自信、独立、善于思考的人。
三,积极的育儿策略
1.遇到困难偷着乐
现在的孩子很少遇到挫折,这导致孩子们错过了很多犯错的经历。
这也会让孩子们少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没有树立信心的机会,就茫然地长大了。
所以,父母要学会“偷懒”,要给孩子机会去自己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还小,父母可以和他们讨论多种解决方案,让他们选择一个可行的。
如果孩子已经上中学,那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并试着分析优劣势给父母听,父母只需要反馈和支持就可以,决定权还是在孩子手中。
如果孩子已经上高中,那父母只需要支持和信任就可以了,其他的都让孩子去做。
2.让孩子学会等待
书中提出:
如果等待成了习惯,孩子就会心平气和,甚至自己会利用等待的时间做别的事。
如果孩子从没有体验过等待的滋味,那成年后就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对于孩子,需要延迟满足,而且宜早不宜晚。
9—12个月时,我们可以陪孩子玩游戏。比如,和孩子玩滚球游戏,把球给孩子之前,可以数两三秒后再开始。
12—18个月,我们还是可以和孩子玩滚球游戏,把等待时间延长到5秒。
18—30个月,当孩子向我们提出要求时,不要立马去做,可以让他们等一等,时间不能长。比如,你在做家务时,孩子要求喝水,你可以回答说:“好的,等妈妈洗个手就帮你拿。”
3岁以上,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比如孩子要求抱抱,可以对孩子说:“好,你数到10就抱。”值得注意的是,当孩子心情不好或者犯困时,我们不适合做此类游戏,需要等孩子心情好的时候进行等待练习。
3.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家庭一分子
孩子长大后,需要承担家庭责任。所以,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要学会换位思考,考虑他人的感受。
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大家庭的一分子,是不可缺少的一员,可以为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儿子从学会走路后,我就让他自己把纸尿裤扔垃圾桶。三岁后,我会让他帮忙一起收衣服,他不厌其烦地跑出跑进,把衣服从阳台拿到房间里。
收完衣服后,他开心地和我说:“妈妈,我也能帮你忙了!以后收衣服要叫我啊!”
我微微一笑:“谢谢你今天帮我收衣服,你收衣服很快,我下次一定还找你帮忙。”
我们在忙碌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帮忙,他们会成为你的得力助手,还会因为受到表扬和鼓励而更加自信。
4.过程比结果重要
我们都希望让孩子出人头地,有时候就会对孩子的成绩和奖项过于关注,而忽略了孩子的努力过程。
比起结果,其实孩子在完成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才是最重要的。
当孩子得到奖项或者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后,不要忘记对他们的辛苦努力给予肯定。
书中提出,我们可以这么对孩子说:
“你天天坚持练习,对这项竞争激烈的运动一直那么有热情,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执着追求。”
“我知道这门课对你来说有多难,你确实下了大功夫。”
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改正他们一路犯下的错误和完成目标同样重要。
5.教他们自食其力
对于孩子来说,很多东西都是张口就来,这让他们养成了坐享其成的习惯。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哪怕是小婴儿,也需要用力吮吸,才能喝到母亲的母乳。
所以,书中提出了几个方法,我总结如下:
首先是控制零花钱,我们不能随意给孩子零花钱,需要让孩子完成一些工作才能获得。比如帮助爸爸洗车,帮妈妈打扫卫生等。
其次,是鼓励大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兼职。比如暑假寒假可以到肯德基打小时工,去社区图书馆整理书籍等。
让孩子通过劳动赚钱,不仅能让他们学会延迟满足,还会让他们明白想要得到就要付出辛苦劳动,有利于他们做好理财规划,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让孩子学会思考》这本书值得所有父母一读,它会帮助你更好地与孩子相处,解决育儿中各种棘手的问题。
让孩子养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最终成为自信独立、勤于思考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