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有记忆的时候,我就知道马克思。在我童年生活的那个地方--卫东厂,无论走到哪里,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毛主席的头像图片宛如门神一般,是贴在一起的。只是后来斯大林不见了。与我而言。他们都是如神话人物一般的存在着。
到了中学,政治课上很多的理念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我的印象和今天看的这个电影感觉很相似,他和恩格斯一起,解释了比他们更早的哲学家们写出来的哲学。而哲学与我而言,就是一堆大道理。
最早的飘的中文译本中有一句话,少谈些主义,多来些实际。当时看到这句话,我心里立刻链接出来无数的认同。与我而言,马克思写的那些东西,放在政治课本里,就是增加我们中学生的学业负担的。那些主义,跟我们真的有关系吗,至少当时,我背到一定程度,已经产生了阻抗。
再大一些,有了自己的批判思维,更是对马克思本人有些不以为然。与苏格拉底差不多,和一群朋友们到外面高谈阔论,留着老婆孩子在家里挨饿,靠着他批判的资本家的救济生活。当马斯洛需求层面最底层的生存需求都无法获得满足。谈那些高级需求,这也实在是太扯了吧。
这个电影,我当怀旧偶像剧去看的。影片整体画面,宛如上个世纪我进入电影院看那些古老的外国电影,进入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的世界一般。两大男主造型复古帅气。女主号称当地贵族世家第一美女。她对我的感觉,就如同我上大学的时候,外国留学生们找的国内的女朋友,都是各个班里最丑的女生。他们讲的东西我也是难融入。我对于影片开始的工人暴动中,老恩格斯的举动在内心深处是认同的,作为工人,你们觉得不合适,可以换一家,实在不行,回老家种地。社会主义也不喜欢老唱反调的员工啊。
直到影片的最后,恩格斯发表就职演讲的最后一部分,我链接了,融入了。他们把当时的那个世界分解为二次元,以工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和以资本家代表的剥削者。恩格斯说,我们这些无产阶级就是当今这个时代的奴隶。我们要做的,是让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争取我们的自由。自由,这个词汇击中了我。影片的最后,讲述了共产主义的理念建立之后,马克思所写的资本论一直影响着现世的这个世界。我想,只要以自由为核心,最本质的东西,是永恒的。
如果说,实现共产主义的世界,就是每一个活着的人,自由地选择我们自己想要的人生,除了生存,温饱的我们,以自由为前提追求自己理想幸福的人生,这是我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做的。
第一次对自由的感触来源于 15年吴干老师的讲师班课堂。吴干老师用一个方块的形式,把自由随机地放在里面。让大家自由地念。但之后,与吴干老师的互动都让我感到很难受。17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师大集训,更是让我对于吴干老师的理念产生了很大的质疑。他鼓励我们畅所欲言,自由发挥。但是我提出质疑,或者做出他无法接受的行为,他打击我也是毫不客气的。到了下半年他的指导师专场,他一边让我说话,一边在我说过之后,用种种方式让我闭嘴。我当时是怎样的状态。我宛如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我的原生家庭。父母一方面,让我这样做那样做,我真的听话照做之后,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或者认可,他们并没有好好地教导我,他们给予我各种暴力与冷暴力,一边让我闭嘴,一边又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的执拗与孤僻。
今天,我听了朱建军老师的一堂课,通过中华服饰的讨论,延伸至,作为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传统与文化,在自身潜意识世界中的重量。留发不留头,子路在决斗中因正冠而死。苏格拉底,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可以逃亡的情况下,选择了迎接死刑的到来。年轻的马克思,在图书馆的大堂,不顾礼貌与礼节,无情对怒怼,让童工不分昼夜工作的资本家。从自我的理智的世界看起来,他们为了这些看不到摸不到的东西,连金字塔底层的生存,人际交往都不要了,他们的状态更像是处于青春期状态的少年。
我今年已经 46岁了,是传统意义上进入更年期的年龄。四十不惑,很多东西,貌似明白了,但往深了挖掘,更多的是不明白。当本我与超我发生了冲突。当我们的自我期待着放飞,追求自由的时候,这个年龄,无外乎就是在我们所追求的自由后面,是我们可以承担的承担。
我女儿前几天在背诵裴多菲的那个著名的传世之作。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从基本的生存走入更高的精神需求,是多么令人向往。每个人所痛苦的无外乎是我们的渴求与我们所获得的无法匹配。今年是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我们这个国家,走出了战乱,饥荒,政权更迭,治国理念的不断撞击,也许无论多么高级的理念,传承的也只是一些基本的原理。幸福,与我而言,不过只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承担起我们可以承担的一切。
前几天我丈夫问我,共产主义是否会实现。看了今天的电影,我想,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因为,他就矗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