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听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在四月份的某一天停课半天,观看一部没有公映的纪录片;又听说有些学校发通知,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来观看这部纪录片。这就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
为什么叫《镜子》,因为孩子是家庭的镜子,是父母的镜子,遗传的力量塑造了孩子外表,日常相处的点滴影响孩子的内心,所以如片中所说,每一个孩子从外表还是内心都是忠实于父母的,当你说“这个孩子不知道像谁”的时候,只是他们忠实的是你自己没有发现、或者不愿意承认的特征;当你说“这个孩子越来越叛逆”的时候,只是他们不再接受你的控制,开始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已。
我自己小时候没有叛逆期,我长大后听闻同学他们如何叛逆过,等我当妈妈了,发现孩子还不止一个叛逆期!其实所谓的叛逆,是成人世界的词语,对于孩子而言,不过是成长的标志,他们要自己做主,他们要对父母的要求说“不”。
《镜子》里的孩子们就是个中典型,他们拒绝上学、拒绝沟通、暴力相对,最后使得他们的父母不得不把他们送到一所特殊的学校,期望用81天的时间改变现状。真的可以改变得了吗?
90多分钟的节目,我反复看过三遍,毕竟主要还是拍给大人看的纪录片,只有思维模式成熟的成人,才更有可能通过观看纪录片开悟,成为改善亲子关系的主力,所以纪录片传达更多的思想是“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与其想着改造孩子,不如先改造自己”。
这个观点并不新鲜,自从有原生家庭理论、有大批量高知识分子成为父母之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屡屡现身于网络、纸媒、电视上,我自己也一直走在改造自我的道路上。纪录片中那几个典型的例子,让我又一次反思陪伴孩子的方式,明确接下来的改造自我目标,现与大家分享一下。
我是你们在镜子里照影,我需要你们的关注!
纪录片中那个叫泽清的小男生是最让我心疼的,十四岁的他说出那句“需要待81天的是他们,我可能只需要待6天,最终待81天的人是我,我为他们付出挺多的”时,我的心隐隐作痛,这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成熟的孩子,他思考人生,思考现状,寻求改变(参加训练营是他主动要求的),可是纪录片的最后告诉我们的不是一个完美结果:至今他依然没有去上学,父母依然在努力改善和说服。
我看了关于泽清的所有片段,如纪录片所说,他一直缺乏的是家庭中的“存在感”,追求的也是“存在感”。通过记录片对其父母简单的勾勒,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高知家庭,父母学历不低,外公外婆都曾经是湖北大学教授;父母在事业上也是有所成就,母亲被单位派去国外进修都好几次。孩子是认同父母的成就,他自己也在寻找自己的成就点,可能在学业上没有找到,所以他到网上下军旗,据说还能有不错的收入,这就成了泽清的成就,为此他不再去上学。
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让很多父母都非常忙碌,忙着加班,忙着搏事业,可能是为了自己的成就感,也可能是想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未来,两个目的都有的应该是大多数。孩子被他们的忙碌所忽视,生活上得不到照顾,精神上得不到交流,行为上没有一个好的榜样,最后就变成泽清,在网络中找成就,用暴力现实存在。
我是你们在镜子里照影,我不想被你们控制!
家明在纪录片中提到最多的是控制,他一心向往的是自由。中考完,他拒绝去上学,用伤害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已经长大,足够坚强,能够出去闯荡,因为他已经受够了被父母安排和管束的日子,不上学只是表现。
父母需要约束孩子,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定要掌握度,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否则孩子要么习惯管束、控制,成为没有主见的“妈宝”,要么反抗,远离父母,寻求自由。
“衣服都是他们买的,骑自行车去哪条街他们都限制,说好了考试完带我去玩又失约,我想养狗不让养,我自己买回来直接被扔出去”,这是家明对父母的控诉,认真学习、完成中考是他最后的忍耐,“流浪歌手”、“背包客”是他的理想,父母依然把他当小孩哄,没有履行原来的约定是他个性爆炸的导火索。
爱不等于顺从,爱也不等于控制,我们爱孩子,但要明白孩子是独立个体,伴随年龄的增长,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父母必须慢慢退出主导地位,带着尊重的心、陪伴的目的来引导他们。
我是你们在镜子里照影,我们之间没有信任!
马上要参加高考的张钊已经是成年人,他拒绝参加高考,据说是因为早恋。如片中心理老师提到的:十七八岁的孩子谈恋爱很正常,但是谈到跟父母对着干、把父母赶出家、要订婚的程度,实属罕见。
所有关于张钊父子的镜头,我听到最多的几个字就是“我不相信”,父亲不相信儿子敢跳楼,说“他没这个胆”;儿子不相信父亲会改变,“四十多年的脾气,怎么可能改得了”。片中儿子一直露出一种不屑的表情,仿佛在说“看吧,我说吧,沟通没有用吧,他们不会改的”。
虽然纪录片没有给更多的过往剖析,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在张钊过去十几年成长过程中,双方有过太多的冲突,把彼此之间的信任消耗的一干二净。用张钊自己的话说,他对那个家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把所有情感都放到另一个人身上,也就是他的女朋友。
我们一直说父母是山,父母是依靠,小孩来到这个世上之后,最依赖的就是教他走路、教他说话、带他认识世界的父母,全心全意的信任,没有任何怀疑。慢慢的,孩子长大了,发现父母会骗人、会食言,说好的礼物没有了,说好的旅游泡汤了,说好的陪伴也爽约了。就像家明,他父母为了让他安心中考,承诺他考试完了就带他去玩,结果考试完了又说自己没有时间,这样出尔反尔的父母怎么可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张钊应该也遭遇很多次类似的情形,他没有在家明那个年龄段爆发,而是彻底的心灰意冷,再也不对父母有任何期待。
我中招了,你呢?
虽然孩子不大,虽然我一直潜心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自认为做得不错,但当我看完《镜子》,我发现我还是中招了。
我的孩子曾经跟我的工作争存在感,曾经跟我的手机争存在感,直到我辞职回家,才有所改善。
从贫苦孩子奋斗到今天的我,也会不断让孩子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努力会有收获,坚持能有进步,今天的你只有努力了,长大了才可能有更好的未来”,这些话我常挂嘴边。所以我会安排他们的时间,让他们不止是玩,还要不断的学。我的心里有时候也会对自己说“现在我一软弱一退步,就是对他们终身的不负责任”。这种说话到底是对是错,我很迷惑。因为片中家明的父亲一直宣导的是类似的观点,可能过犹不及了吧。
幸好,“言出必行”我们还坚持着,要么不承诺,说到就得做到,实在做不到的跟孩子商量解决方案,因此孩子对我和先生还有足够的信任。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镜子》让我反思,明确改造自我道路还很漫长。既然孩子是我们在镜子里的照影,什么样的他们,我们首先都应该接受,在看如何引导他通往更好的明天。强烈推荐看文章的你去花一个半小时去看一下这部记录篇,幸好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成为泽清、家明、张钊,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调整相处方式、教养的方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