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读书心得

作者: 千分之一 | 来源:发表于2021-02-10 00:22 被阅读0次

    忙碌,突然停歇。准备过年。


    一月书单: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肉体与石头》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地狱变》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豆瓣评分8.7

    这本书之前的版本译名叫做《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2015年出品的同名电影豆瓣评分8.9。

    这本书的每一章都以“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内容”命名,“一个叫欧维的男人买了一个不是电脑的电脑”,“一个叫欧维的男人给暖气通风”,“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只本来就不成样子的猫”……

    这个叫欧维的男人究竟是怎么样的男人呢?这个男人看上去像一块花岗岩。他沉默寡言,但一旦生气就有一种不要惹的老实人的可怕。一双臂膀因为工作的关系十分有利,普通的纹身流氓都害怕他,更无法挣脱他的铁钳般的双手。他相信行动比说话重要,他遵守规则,坚定的维护规则,相信父亲交给他的质朴的真理。对一切违反规则的人都给予反击和抗议。

    可是当你接触他时,你发现,他的花岗岩外表,只是一层淋上去的大理石纹路,他是一块香甜的戚风蛋糕。他会摆着一副臭脸帮车技蹩脚的邻居倒车,教没有驾照的邻居学车,教试图追女生的小男生如何修自行车,给暖气片坏了的老对头的家里维修暖气。

    一般的人或许只是外刚内柔,但是欧维不止。当你挖开这块戚风蛋糕,才会发现真正的惊喜。里面是流心的珍珠奶茶。那只恼人的猫最终被他救下,然后和他一起生活。拒绝接触邻居的小孩,却最终喜欢上了小朋友给她买了最好的ipad。出柜的小男生被父亲赶出门,最终被他留在家里,而最终欧维还帮他完成了与父亲的和解。吵架许多年的老冤家因为老年痴呆而要被迫被带离老伴身边,欧维组织起了救援小队,最终挽救了这对老夫妻。

    看上去,欧维是一个忙碌的人,可是他为什么决定去死?因为他最心爱的索雅离他而去,而他又在某个周一被宣布退休。他的一生一直相信着单纯的理念:自食其力。上班。一辈子从来没有一天病假。一个萝卜一个坑。承担一份责任。当他觉得不再被需要的时候,他便想着去追随索雅。只是,每次当他想要去死的时候,总有以上说的这样那样的事情干扰了他,或者让他不忍。比如当他想要卧轨,却意外的救了一个差点死在轨道上的人后,他考虑到死亡对现场的人的影响,最终放弃了。欧维他想死,但是他不想因为自己的死而给他人带来任何麻烦。遇到欧维的人很多时候是幸运的,帕尔瓦娜,帕特里克,阿德里安,吉米,两个小家伙,一只流浪猫(虽然它不是人)……。但是欧维也是幸运的,因为这些麻烦他的人,他找到了生活新的方向。

    在这些人中我最喜欢的当然是帕尔瓦娜。如果没有她,欧维或许早就实施了自己的某一个自杀计划。她热情却又看上去凶悍,让欧维吐槽说:“即便我是一个想要自杀的人,我依然不敢用那样的话刺激这个人。毕竟,我可以尝试很多更好的死法。”帕尔瓦娜打开了欧维新生活的开关,让欧维帮助她们一家的时候也拯救了自己。

    当欧维因为追击小区里的歹人而心脏病发的时候,我很害怕,害怕他刚脱离了自杀的泥沼却离开了这个世界。幸运的是,他活过来了,他又在这个世间停留了三年,享受了最后的快乐,直到最后在某一天的清晨躺在床上离开人世。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他寡言,非黑即白,迷恋数学和技术,相信规则、遵守规则并维护规则,和太多的白衬衫打交道失败而憎恨白衬衫,忠诚于他最心爱的索雅和萨博汽车,相信一个人的品格是通过行动体现而不是说的话,隔绝了周围的关系却最终被周围的爱所拯救。

    欧维是一个善良的人,过分善良到不被这个时代相信。希望每一个像欧维一样珍贵的个体能在这个社会中得到幸福。


    《肉体与石头》豆瓣评分8.5

    书名《肉体与石头》,主旨讨论的是人与城市的关系。全书介绍了三种城市的类型,比喻的方式也采用了人体的器官或部位。

    第一种城市是声音和眼睛的力量。例子是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城市。古希腊的城邦,建筑更多是开放式的,人们可以方便的进行沟通与表达。无论是墓园,还是神庙,亦或是学园、法院、会堂,希腊人更重视的是表达和讨论。(其中一段专门介绍了)而古罗马时期的城市建筑,更多的是视觉上的冲击,它们注重重心,强调一致,强调秩序,比如著名的万神殿,竞技场。这些建筑让看见它们的民众在心中产生威严、永恒和秩序,并长久的留存在心中。不仅仅是罗马城,罗马人每征服一个地区,就会在那测绘土地大小,然后复制罗马的城市设计到新的城市选址地上。目的也是为了让被征服的地区人民有相同的感受,接受罗马的统治。

    第二种城市是心脏的运动。举例的是中世纪的巴黎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第一类城市与第二类城市之间的转变,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基督教的出现。早期罗马时期的基督教,住宅是他们朝圣开始的地方,而到了中世纪的巴黎,基督教的力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巴黎圣母院的建立表明巴黎成了西方文明中基督徒权力的新中心,同时在1250年,中古时期最伟大的插画圣经出现在巴黎。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为基督徒服务,提供给他们一个社团的空间。但是,基督教伦理中的一些理念又和商业经济产生了冲突。而其中出现的特例之一,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犹太人在这个城市中被限制在一个叫犹太隔离区的地方。威尼斯人需要犹太人带来的资金,却又不给与他们平等城市公民的权力。他们向犹太人收取保护费,告诉他们,如果不交,就不能保证基督徒会攻击他们的隔离区。他们还告诉犹太人,把他们限制在隔离区是为了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防止他们受到过多的伤害。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犹太人是那么的狡猾而又恶毒,可是事实上,犹太人根本不能像剧本中描述的那样有用这样对话的权力。基督徒们对待犹太人所做的种种和现在正在进行的种种表明,虽然经历了时间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现在的那些基督徒,仍有许多人保有着偏见的执念,对待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就像他们的祖先当初对待犹太人一样。

    第三种城市是动脉和静脉。动脉和静脉组成了血液循环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道路被设计成动脉和静脉的样子,装载人和物移动到目的地。从巴黎到伦敦到纽约,在这种理念设计下的城市,有了越来越多快捷的移动。随之而来减少的是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停留和参与。越来越多的人以个人为单位在城市中生活,个人主义逐渐取代了集体主义。我们为这样舒适而快速的城市生活,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感觉和感受能力的减弱,心灵的麻木和同情心的缺失。突然想起罗大佑的《鹿港小镇》。

    全书的尾声,作者有这样一段话:在多元文化的城市中所潜在的市民问题里面,有一个问题具有道德难度,那就是要对他者产生同情。想要如此,就必须要有一个地方,人们可以在那里感受到疼痛,以及疼痛的来源,如此,便能让人们对于疼痛有所理解。疼痛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疼痛让自我失去方向感,也让自我不完整,并打断了欲望的连贯性。能够接受疼痛的身体才能算是市民的身体,才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让疼痛在街道上展现出来,疼痛才会变得可以忍受——既便如此,在一个多样化的世界里,没有人可以解释他或她对他人的感觉是什么。

    P.S.

    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顺带科普了古希腊流行的男性爱情和相处之道。男孩之间的恋爱是被允许的,通常是年长男性向年轻的男生示爱(苏格拉底在60岁时还在追求年轻的情人。),但是法令禁止的是男人间的一切进入体穴的行为。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豆瓣评分8.7

    人类为什么能成为人类?人类和那些类人猿的近亲有什么不同?这本书给出了一种假说:尝试通过重新建构人类“客观-反思-规范性思维”的演化起源,提出“共享意图假设”,用以解释人类思维具有的独特性表征、推理及自我监控机制。

    近年来的科研结果表明,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也存在复杂的认知能力。类人猿可以通过类似人类的方式理解物质和社交世界的许多方面,如对因果关系及意图的理解。本书的第二、三、四章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三种意图性:个体意图性、联合意图性、集体意图性。

    个体意图性:即前文中提到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也存在的复杂的认知能力,当然人身上也具备。这种意图性的本质是一种服务于竞争的认知。

    联合意图性:让人类成为人类的基础是所有灵长类动物都具备的个体意图性,而让人类不同于他们的近亲伙伴的就是联合意图性。这是一种可以让人类有新的合作形式的意图性。合作这一行为本身不会创造复杂的认知技能,许多动物都有合作的本能。但是联合意图性,给了人类一种全新的合作形式。这种新的合作形式是以深度合作为基础的,而普通动物的合作依然是以“本我”的目标为驱动。实验表明,只有当情景设定为竞争状态时,黑猩猩才能理解其他个体给与的肢体行为和信息。而三岁的人类孩童就已经进化出了联合活动的承诺。两个三岁的小孩搭档获取奖品,当第一个在中途获取时,会等待另一个伙伴也获得之后再享受奖品,而黑猩猩则完全不会。

    集体意图性:当联合意图性升级之后,就是集体意图性。群体的不断扩大,使得人类群体不得不以相对具有紧密联系的合作单元的形式,承担多种劳动分工角色。这引出了一个问题,在没有共同基础的条件下,个体如何同群内陌生人保持协同?答案就是文化实践的习俗化。也就是集体意图性。当然集体意图性非常广泛,包括文化传统、规范、制度等,即所谓的群体心智文化。

    正是经过上面的三个阶段,人类才从所有动物中脱离出来。而关于最后的集体意图性,累积文化演化导致文化特异认知技能和思维类型冗余的产生。也就是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文化。

    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篇大论文。作者用详实的实验和缜密的逻辑介绍了一种符合当前研究的假设。总结如下图:

    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时候可以当做真正的人的起点呢?

    “三岁左右,集体意图性技能开始出现。这也是幼儿首次开始把社会规范和其他习俗现象理解为某些类别的集体协议的产物。因此,三岁左右,幼儿不仅遵循社会规范,也开始积极地要求他人践行这些社会规范(包括自己打破规范时的愧疚)。”

    从三岁开始,一个人就应该学会合作,知道不遵守规矩是羞耻的。(临近春节,家长们不要再用他还是个孩子为三岁以上的熊孩子开脱了。)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豆瓣评分8.6

    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度让我产生了我在哪,我是谁,我在读什么的幻觉。我梦见我失眠了,我在梦中失眠,盯着天花板,在梦中为了失眠而焦虑。

    书名《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白天的房子里似乎是真实的生活,夜晚的房子里似乎是虚幻的梦境。整本书里的故事讲述者众多,有我、长出胡子的圣女、性别认知错乱的修士、化身狼人的教师、会冬眠的做假发的老女人等等。各个时间线的故事交错,小说、散文、民间故事、宗教传说,还有每隔几篇就出现的菜谱。整本书第一遍读完之后,感受到了非常大的混乱度。

    在整本书读完之后,我重新读了一遍译者说和文章的第一篇梦,在开篇的梦里,“我”就说了:“我很快又发现了另一个事实——我同样善于通过时间看,如同我能在空间上改变视点一样,我也能在时间上改变视点。”

    当再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忽然有种梦变清晰了的错觉。断断续续出现的宗教故事,各式各样的梦,“我”似乎真实的生活,最早迁徙至此的刀匠,被迫搬迁的德国人,等等,突然有了那么一丝丝的秩序。最终表现出来的是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的杂糅了真实与虚幻的一个波兰边境小镇的全景。

    虽然整本书比较零散,但是还是有几个短篇故事非常精彩:

    《阿摩斯》:一个女人在梦境中听到了一个男人的表白,在现实中找到了那个人,穿越大片国土去寻找那个男人,但是最终却不是一个浪漫的结果。

    “梦总是有意义的,从来不会错,是现实世界没有成长到梦的正常状态。电话簿说谎骗人,火车选择了不适当的方向,街道看起来彼此过于相像,城市名称中字母出错,人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名字。只有梦是真的。”

    《他和她》:一对夫妇从年轻到年老过程中,数十年间出轨了同一个人,甚至两人都互未察觉。这个人在和妻子出轨时是男人,和丈夫出轨时,是女性。他(她)出现的始终是在这个房子,但是夫妻彼此从未发现过对方出轨。最终,没有戏剧化的结尾,只是简简单单的,两人的生命走向了终结。

    “后来这对夫妇就再也不曾彼此说过我爱你一类的话,因为爱情已成了一种隐蔽的残疾。”


    《地狱变》豆瓣评分8.2

    芥川龙之介短篇代表作品集。

    开篇故事《蜘蛛丝》:作恶多端的大盗一念之间放过了一只将要被他踩死的蜘蛛,因此在地狱受刑时,佛祖垂下一条蜘蛛丝供他逃脱。大盗发现了蜘蛛丝,攀爬着想要逃脱。爬至中途,大盗回首发现,众多罪人也顺着蛛丝攀爬。担心蜘蛛丝断开的大盗,向众人吼着,蜘蛛丝是我的。于是,蜘蛛丝就断了。只想着自己,没有对他人慈悲的大盗,终于再次堕入地狱。

    人生唯一的善念给了大盗脱离地狱的唯一之机。但自私的本性,最终让他深陷地狱万劫不复。

    本篇《地狱变》:长相丑陋却对画画极为执着的画师良秀是为大公绘画之人,他善良而又美丽的女儿在大公府邸做侍女。为了满足大公的命令画一幅名为《地狱变》屏风,良秀希望看到一辆马车被烧的场景。大公满足了他,而且在车内放了一位被处罚的少女一起烧死。当良秀看见那个被烧死的少女是自己女儿后,内心经历了无数的变化,但是最终还是完成了屏风。画完的第二天,他自杀了。

    被处罚的少女所犯的错仅仅是不愿做大公想要她做她无法拒绝却又她不愿做的事。尽管故事的前半段仍然表面上维护着大公这样的贵族上层人的形象。但是所有的细节都表明,一个贵族简单的好恶就能让普通人一家家破人亡。

    不想过多介绍故事内容。虽然每篇故事基本都带有鬼神奇幻的元素,但是其实说的还是人。鬼可以吓人,但人可以杀人。

    芥川的故事中常常有中国元素,推荐一部电影:《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后记

    突然开始沉迷剧本杀。或许因为厌恶了现在的自己,只想活成另外一个人吧。哪怕是演戏,也是极好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101读书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jh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