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序”对一本书有多重要吗?

作者: 文盲读书1 | 来源:发表于2017-07-07 13:07 被阅读233次
    序让我的思想更加广阔

    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往往将专注力集中在书的内容上,很少有人会在意“序”。各种网络讨论和专业学术交流中,鲜少有人谈到“序”。那么,我就来说说这些年读书,我在“序”中学到了什么。

    几乎所有喜爱读书的人,大多都会选书,纸质书是首选。

    有人会说,我就喜欢油墨的味道,闻不到这种味道,我读不下去;

    有人会说,这是一直以来养成的习惯,改不了了;

    还有人会说,注释对阅读理解很重要,电子书排版不好,PDF看起来又让人恼火。

    其次,广大读者对纸质书的挑选,逐渐摸索出一条门路。

    国外作品在有语言基础的前提下,原著是不二选择。

    倘若语言水平有限,译本至关重要,老一辈的翻译家的匠心精神,在短期暂时无法超越。各种书在挑选译本方面,网络上都有清单,这里不加赘述。

    此外,除了译本,读物出版社的选择也大有讲究。诸如网上有种说法:

    国外大众经典——译文最好,译林最全,南海尚可;

    国外小众经典——人民文学最多、新经典最精;

    国内文学作品——哪个出版社出价最高,作家就去哪,一切随缘;

    畅销国外读物——这个也没的选,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译本水平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非为出版社做广告)

    读者对出版社的选择,大多数是基于性价比,纸张质量,装订工艺等考量,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序”。

    “序”大致分为四类:

    1、作者自序;

    2、译者序;

    3、出版社编辑序;

    4、国内名家序。

    在谈“序”之前,我们要搞清楚“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序”。

    作者序

    作者序未必每本书都有,即便有,多半也很简短,主要说明写该书的出发点和思想观点。

    这类序不是最重要部分,因为文字有限,且主观思想浓重,有高估自己的,也有低估自己的(后者居多)。

    最让我惊讶的是赫胥黎所著的《重返美丽新世界》,它严格意义来说,不是一部小说,更像是对自己之前所著的《美丽新世界》的自我评论、审视、思想补充和思想辩论。当然也可以将它视为作者自序。作者长篇巨幅评价自己作品相当少见。它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书的内容与核心价值。

    不过这种福利太少了,可遇不可求。

    我们要重点说的是后三种“序”。

    译者序

    理论平衡

    译者序只存在于翻译作品中,不是每部作品都有。如果遇到有译者序的,对读者来说将是如获至宝,从某种程度而言,它的重要性不亚于书本身的内容。

    “序”是一种对书中内容和作家观点的高度浓缩和提炼,从宏观层面讲述小说的作者观点、主题思想、技巧风格、小说特点、深远意义,后世影响等等,明确指出该书的精华和糟粕部分;并从微观层面采颉部分片段,步步引导,层层分析,使读者领会个中奥妙。

    此类“序”最客观、公正,不带任何偏颇性观点和个人感情因素。它体现了老一辈文字翻译者对职业的崇高素养。他们用在写一篇“序”所花的精力上,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甚至比翻译全篇更累。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很少有机会目睹到译者序。

    出版社编辑序

    还算好

    这类“序”是最普遍,最多的。不论国内外作品,或者是作品类别题材。

    主要分两种:即死人书和活人书。

    因为作者去世,出版社编辑以相对客观、公正的角度,来判断衡量该作品的价值。

    好处是他们比译者信息量大,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到各种对该作的评论,遴选提要出精华观点,加以揉捏润色,写成一部“序”。

    缺点是他们不像译者,对该书和作者有深刻的了解和解读,无法把书的精华部分吃透、讲透。但它仍不失为一篇好“序”。

    活人书则不同了,作者在世,出版社为了销量,尤其是独家版权代理的那种,观点不免带有选择性和倾向性,通常会把好的地方过于夸大,欠缺之处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

    这样的“序”,难免让人缺乏信服力。

    这两种“序”,不论是何种,都具有一定的阅读价值。

    国内名家序

    味道好重啊!

    读到这种序,读者可要小心啦!

    它一般有以下三种:专业学者序、知名作家序、名人序。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出版圈子很小,特别是在推荐书籍和写“序”方面,基本都往好的说。你要把人得罪了,不论名头有多大,今后都不太好混。再者,把书贬得一无是处的“序”,也不可能得到出版社的认可,更不会有面世的机会。

    这类“序”,对读者的毒害程度,比腰(妖)封(风)更甚。

    以我的观点,可读可不读。读于不读,体现在阅读能力的差异方面。

    对阅读甄别和鉴赏能力不高的读者来说,很有可能被它无形引导,影响对全书思想和价值的判断。

    当然,对于有一定阅读基础和能力的读者,可以尝试读一读,通过思考,进而在心中自我反驳“序”中的一些“谬论”,以达到自我学习,自我进步,自我升华的目的。

    读“序”的“正确”方式

    有些人喜欢将书从头独到尾,一字不漏,先序后文。

    有些人为了避免剧透(通俗小说居多),选择先文后序。

    嫌麻烦不读的也大有人在。

    我以为,上述观点皆不可取。但毕竟阅读习惯是长期以来培养的,很难说改就改。所以,我也尊重各位读者的个人意愿和习惯,不强求。

    但在这里要阐明的是:

    先泛读一遍“序”,以便对该书有大体的了解,从“序”中提到的部分,有针对性地阅读和思考,对理解书的内容和读懂一本书帮助很大,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式。

    即便是通俗小说,买书前读者也应或多或少了解过该书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剧透,那么何必在意多一点剧透呢?根据“序”中的脉络和引导走向,我们可以在阅读时更容易理解作者对情节、人物的拿捏,以便展开深层次的联想。

    通篇泛读完,读者应该对整本书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但这种印象是未通过整理而庞杂凌乱的。这时候再反过来读一遍“序”,相当于将读后的感受和个人观点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归纳。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巩固对书本精华部分的理解,加深印象;同时也可以结合阅读感受,自我审视,在阅读能力上的差距。

    如果产生进一步的自我观点,对“序”中部分进行质疑,那就更好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再一次精读该书。

    每一次的精读,都是对阅读能力的自我提升,因为我们是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读的。

    数遍之后,基本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取决于鉴赏力和书的晦涩程度)。

    这样我们回过头来,再去看“序”,自然能做到心中有数;不但如此,我们还可以对“序”中未涉及到的东西,有新的认识,新的感受,新的观点,新的理解。毕竟,“序”的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

    路很长,捷径在你脚下

    我们可以把“序”当成书评,也可以把它当成学习引导教程。

    哪种“序”有阅读必要,哪种“序”有阅读价值,哪种“序”我们必须认真去读。

    这些“序”对我们的帮助究竟有多大,当你真正会读“序”后,会有最真切的感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知道“序”对一本书有多重要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kl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