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在路上《读书》专题精华私人收藏月城
通俗与严肃兼容并存,历史早已向我们启示

通俗与严肃兼容并存,历史早已向我们启示

作者: 文盲读书1 | 来源:发表于2017-07-06 13:23 被阅读162次
    深与浅

    通俗与文学,哪个得人心?

    城市节奏加快,生活压力陡增,精神状态紧绷,闲余时间碎片化,以至人们无暇品味文学的深厚趣味,只寄希望于在通俗小说中短暂沉溺,从一个世界穿梭到另一个世界,忘却现实生活带来的沉重负担,得到一片短暂而美好的宁静。

    通俗小说能让人们浸淫在书的世界,关闭现实世界的大门,纯粹享受通过剧情的跌宕起伏,人物的悲欢离合,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从而忘却对现实生活的种种不满。

    而文学作品则不尽然,它具有探索人性、群体关系、社会关系等一系列非凡见解,使得任何一部(哪怕是虚构类作品),都有着极其深刻的现实内涵。通常在读此类书籍时,我们会不自然地将书本与现实生活串联思考,使得原本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负担更为沉重,最后无奈选择逃避,抛弃文学。

    通过网络图书销售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丽江、洛阳、邯郸、西安等地最喜爱读文学作品,尤其是陕西和山东,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之乡。而北上广深和江浙等沿海发达城市,更偏向于网络文学,热门IP。两者形成的鲜明反差不言而喻,城市生活节奏影响民众心理,造成两极化的读物选择。

    文学作品作为思想传承的纽带,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它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让这个民族日益昌盛不衰的人文底蕴。

    可在当今社会,它无法抵挡时代巨轮的碾压,几近摇摇欲坠。受市场风向和民众热情影响,文学逐渐式微。成名作家不敌网络玄宗,成熟作家折戟口水鸡汤,新人更是连成为作家的机会亦被无情剥夺。哀鸿遍野之下,所有热爱文学的人士都在反思,“文学到底怎么了?世界到底怎么了?”

    这使得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不论专业与否,仅凭一颗热爱文学的心——有义务须扛起历史必经之路上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弘扬个人价值观,重新竖立文学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

    任何违反商业准则的事物,必将被商业所淘汰。这是时代的特征,可以无奈,可以妥协,但绝对无法与其背道而驰。在不脱离现代社会轨道的前提下,寻找出一条适合文学生存的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想要看清未来,历史是最好的借鉴。在芸芸书海中,确实有一部通俗与文学完美相融,结构与人物刻画颇符合现代社会受众的书。它是一部通俗小说,也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座向我们指明未来文学发展之路的灯塔。

    它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作者亦耳熟能详——狄更斯所著的《双城记》。它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听我娓娓道来。

    通俗层面

    从当下通俗小说而言,故事内容、人物特征、结构架构、节奏把握,是最为关键要素;至于深刻涵义、艺术表现形式、主题思想、作者观点,这些并不重要,不要也罢。

    简单来说,通俗小说的主要特征是一个“爽”字,让读者读得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将整本书读完。笔者可以在这里断言,即便是一个只爱看网文的读者,同样会对《双城记》爱不释手,因为他包含爱情、亲情、友情、悲情、复仇、阴谋、英雄主义等现代通俗小说具有的一切元素。这些元素用行业术语来说,是热门IP的充分必要条件。

    那么,就让我们先从通俗小说的角度,来谈谈这本书的精彩之处。

    在此之前,有必要简单概括下剧情。

    医生马奈特常年囚禁于巴士底狱(一座监狱),被曾经的仆人德发日救出,在银行家洛瑞的帮助下,与女儿露西重逢。因偶然机会,她遇见了化名为达内的贵族后裔,两人一见倾心,结为连理,在英国幸福久居。时逢法国大革命(一场社会底层的暴动),达内为解救管理其田产的仆人加贝尔,前往法国,被暴民关入监狱。达内为得亲友齐心解救,却又被人告发,二次入狱。对露西倾心仰慕已久的卡顿与达内面容近似,为所爱之人的幸福圆满,连同众友设计混入监狱,舍身替代达内赴死。酿造出一幕悲惨却又无比感人的悲情故事。

    01 结构架设

    《双城记》的结构精妙无比,用类似蒙太奇,但非蒙太奇的手法,将故事大部分章节呈断崖式叙事,极少采用承接式叙事,大幅提升故事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的欲望。这种独特的叙事如同连绵交织叠嶂的群山幽谷,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时而步履艰难,时而俯瞰山河,时而望见终点,时而星光黯淡。为了根据线索探寻结局,读者唯有跟着作者的脚步跋山涉水,一路行进,最终抵达云和山的彼岸,结束这段奇妙旅程。

    02 节奏把握

    《双城记》最早是以连载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连载与单行本不同,就像网文,是否能留住读者,节奏把握至关重要。慢热会让人昏昏欲睡,太快又容易形成流水账。对作者,尤其是对通俗小说的作者,相当考验文字火候。

    该书节奏明快。忽情深意切,忽冷血淡漠;忽爱情圆满,忽死生壮阔;忽阴谋纷争,忽戳穿诡计;刚历经考验,又重回低谷。剧情辗转反复,扣人心弦,令读者的情绪始终处于对个中人物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不断转变中。不知不觉间,沉浸在小说的波澜壮阔,忘却了现实生活的烦恼。

    03 叙事角度

    内外视角的来回切换,能更好地调动读者兴趣及情绪。在读该书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会感觉到,剧情往往即将奔向高潮,却莫名其妙地戛然而止,甚至会怒而忍不住在心中对作者怒骂:“去你大爷的,还让不让人好好看书。”而有时,在读者陷入情节的迷茫中,又会有片言只语的暗示,透露剧情的可能走向,让读者的痛苦绝望的道路上柳暗花明。

    04 文字凝练

    冗长的描写,繁琐的絮叨,往往令读者失去兴趣。熟悉狄更斯的读者可能都知道,他是个极其啰嗦的作家,大卫考坡菲式对话让人欲哭无泪,使读者彷徨于崩溃的边缘。然而,该作却一改陋习,文字简明凝练,高度概括浓缩,且极其流畅,并不时带有调侃幽默。所以总有很多人会说,“读了《双城记》,我遇见一个假狄更斯。”

    言简意赅,生动表达,是体现当前时代作者文字功底的基本要素。

    05 人物关联

    仅为主要人物关联

    《双城记》的人物不多,但关系错综复杂。巧妙的编排,如同抽丝剥茧,往往觉得快要理出头绪,却又重回起点,一片茫然。起初明明觉得是个十恶不赦的恶人,到头来竟是个大好人。反之亦然。当然,好与坏的判断,仅出自于读者的立场。不同的立场对其中每个人物的喜爱和厌恶程度,因人而异。“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

    06 人物刻画

    纸片化的人物设定,只能落于俗套,按网文的套路来讲,就是白莲花、心机婊、腹黑男、霸道总裁等等。此类人物设定往往过于僵硬呆板,因而形成套路之说,剧情也因人设而发展,循环,循环,再循环。这是基于现代人追求简单生活的心理特征,把小说当成舒缓压力的娱乐休闲工具,复杂的东西记不住,也不愿深思。过多相似化的人设,导致今天网文千篇一律的局面。套路深得人心。

    纵观《双城记》,从浅显角度说,每个人物都可一言蔽之。譬如:马奈特的正直公正,露西的善良可人,洛瑞的遵循守旧,德发日夫妇的坚定不移,达内的视金钱如粪土,埃弗雷蒙德兄弟的残暴不仁,卡顿的大义凛然,等等。

    但这些归纳总结仅是表面,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尚不能如此概括,又何况是小说。究其本质,这类概括毫无意义。

    多数富人做慈善,你能说他们乐于助人吗?他们是为了避税。

    员工天天加班,你能说他们乐于奉献吗?他们是为了保住工作。

    钉子户不配合拆迁工作,你能说他们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毒瘤吗?他们可能是为了争取更好的自身利益,也有可能仅仅为了生存需要,被逼无奈。

    多层次的人物刻画,往往更加立体,逼真,贴近现实,赋予小说灵魂,也让小说创作道路更为广袤。

    07 热门元素

    显赫家世、恩怨情仇、一见钟情、阴谋诡计、英雄主义等等,都是当今热门套路。而这部小说均兼而有之。“套路”一词源于当今,所谓套路,是世人对历史、小说、人物、事迹的深入发掘,归纳总结,得出的片面化的标准模式。譬如:灰姑娘的故事,女性追求心仪的白马王子,是自从人类社会女性地位日益提高后的必然结果。生活的压力造成女性在择偶时的物质现实,同时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因而霸道总裁成为大部分女性生活中的幻想憧憬。既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那么只好沉浸在小说中的幻想,从而起到平衡心理的最终目的。

    以上七点,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通俗小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结合上述要素,从经典通俗小说角度讲,它的技巧性,远胜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米切尔《乱世佳人》(飘)。它是不折不扣的经典通俗小说,即便在今天,依然是受到万人追捧。且上述所有的技法,均符合商业写作的范畴。

    文学层面

    如果仅仅将《双城记》视为通俗小说,难免有失偏颇。本根本上讲,它是一部严肃性极强的文学作品,更是文学的巅峰之作。从它仅次于《圣经》的销量,足以彰显其文学素养的高度。否则,它也不会纳入美国中学生必读教材之一,享有此殊荣的,非开派宗师,即成就斐然。更何况,狄更斯在英国,在西方国家,是唯一与莎士比亚比肩之人。能有如此不凡地位,可见其非凡功力。

    通俗小说与文学作品的界限,文学界争执数百年,尚无明确统一的定论。但其中有一点,是世人所公认的。以故事情节架构为主的,属通俗小说;以人物深入刻画见长的,视为文学作品。然而文字的精妙在于它的不确定性,许多作品游走于两者的边缘。那么,就要看它的立意是否深远。如果立意深远,观点深刻,思想深邃,主题明确,它就是文学作品。

    下面就让我们从文学性方面,对《双城记》的深入剖析。

    同样在剖析之前,我们先要先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这样有助于我们容易理解文学的价值。

    故事发生在法国大革命的前中后三个时期。为节省篇幅,笔者在这里简单概述下该事件。

    因法国贵族与平民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经济持续萎靡导致社会动荡,统治阶级税收加重,平民无以为生,流民四起。最终引发平民阶级的大规模暴动,将所有贵族、富商、政府幕僚等精英阶层视为眼中钉,将所有工人、农民、监狱犯人等贫苦阶层视为同伴。底层人民受新教的影响和唆使,不分青红皂白的敌我之分,使法国政权分崩离析,不仅将掌权者路易十六和安托瓦内特王后送上断头台,更多无辜的人也饱受牵连,断送性命。事件影响甚大,催生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彻底转变法国和整个欧洲政治格局。封建制度政权遭到削弱,民主共和孕育而生。

    严肃文学解析,分内外两部分。内部文学即语言、结构、形式、文体等方面;而外部文学为文化、政治、历史、社会关系等结合。《双城记》不论从哪方面,均具有独到之处。

    内部文学:

    01 主题主旨

    小说主题明确,一切围绕“法国大革命”展开,所有人物、情节均为主体服务。尤其在主角设定方面,进行大胆尝试。通常,每部小说都有主人公。大部分人认为马奈特医生或露西是主人公,还有少部分人认为卡顿才是真正的主人公。这样的说法过于缺乏常识。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一个时代。

    累牍全篇,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个主要人物出场篇幅都差不多,没有主配之分,事件是围绕马奈特医生和他的女儿露西进行的,那么就认定他们二人就是主角。

    其实不然,就像《冰与火之歌》,出场人物纷杂,能够贯穿全线的仅有小矮子、龙母、雪诺。我们会想当然地把他们想象成主角。事实上,《冰与火之歌》的格局是“玫瑰战争”,它的主角当然是那个时代,正如《双城记》描绘的是“法国大革命”,他的主角亦当仁不让是故事发生的时代。一味吹毛求疵,只会钻牛角尖。这样的小说很多,多蛰伏于讲述历史故事的小说。譬如:我们能把曹操、刘备、或诸葛亮说成是《三国演义》的主角吗?我们能把宋江、林冲、武松说成是《水浒传》的主角吗?当然不能!

    马奈特父女仅仅是小说的轴心,所有的剧情发展,人物命运走向,均围绕二人,就像齿轮,它通过润滑剂的推动,使整部机器精密运转。

    02 艺术表现形式

    狄更斯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这部作品中,他除了现实主义外,更注入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元素,甚至有些地方还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子。

    这种复杂的多形式表现,很容易给人以杂而不精的感觉。但事实恰好相反,小说读起来整体流畅,无矫揉造作之嫌。并且他的象征主义是明喻,非暗喻,简单易懂。多种风格的揉捏,造就了该书在艺术表现方式上独特地位。如果硬要挑出一点毛病来,那就是浪漫主义的对话让读者产生疏离感。可在小说面世的时代,浪漫主义是当时的主流。就像小白文是当今主流,并无不妥之处。

    03 语言造诣

    正如上面提到的,我们遇到了一个“假狄更斯”。这部作品一改他往日啰嗦拖沓的语言风格,却又承载了他刻薄、幽默的精髓。全篇文字轻快,简明凝练,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长短句的诗意结合,体现文字的美感。通过朗读,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倾注的心血和成熟的文字技巧。

    04 结构串联

    本作舍去传统小说“开始-发展-高潮-尾声”的行进方式,偏向通俗小说的复杂结构,以一种断点续联的巧妙方式,将所有片段一一结合,且无隔阂生疏之感。精心的结构安排,使严肃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且每个片段均安排在合理的篇幅之内,呈现出多层次的立体美感。

    在伏笔方面,采用草灰蛇线,多以象征主义在环境、人物心理、剧情转换、叙述描写等方面简短而具有针对性的表露。鉴赏功底浅薄的读者,在精读的情况下,也不难发现这些蛛丝马迹。他以亲民在态度,让大众读者也能读懂和理解。对文学初尝者来说,读懂此类伏笔对剧情深入的作用,对提高文学鉴赏力有很大的帮助。

    05 文体编排

    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叙事文,以客观的角度讲述故事。但其中免不了加入当时作家的陋习,时不时地冒出几句个人感悟。这样的做法,在当今文学角度,是一种瑕疵,因为它破坏了读者的阅读节奏,将其从小说世界中剥离抽回。但在狄更斯这个年代却很普遍,许多名头响亮的作家都有这个毛病(以当时角度来说,尚能接受)。随着文学艺术表现方式的进步,这一做法的弊端逐渐显露,最终被舍弃。因为它破坏了小说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但在如今网文中,这种第四人称的无的放矢遍地都是,其作用是渲染情节的“萌点”或“爽点”,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进而产生共鸣。普通小白读者会因此而情绪亢奋,然而对有文学鉴赏力的读者来说,只能嗤之以鼻。大众读者的阅读功底反向决定了作者和作品的层次。

    06 人物刻画

    总体而言,小说对各人物的刻画略显单薄,不够深入。多体现在叙述与剧情推动方面,鲜少以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全方位深入刻画某一人物。

    凡事有利有弊,为增加可读性,只能忍痛割爱。有些事情很难做到鱼与熊掌兼得。特别是在露西的刻画上,纸片化,呆板化,除了一成不变的心地善良和莫名其妙的一见钟情,我们很难联想到其他更深层次的东西,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受篇幅限制,很难有一部小说能把每个人物全部刻画到极致。但在《双城记》里,还是有许许多多人物刻画得意义深刻,甚至不乏次要人物和路人甲。譬如:洛瑞性格古板却为朋友不遗余力;达内舍弃家产却为救管理人铤而走险;德发日舍大义为医生通风报信;克伦彻表面痛恨天主教,心中无比虔诚;巴塞德为求利益不择手段,为了不连累姐姐与其撇清关系;普罗斯见识浅薄却忠心耿耿。

    最后必须要说达内,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他代表作者的理想主义情怀,也是小说最感人的人物。生无可恋,又抛不开世俗的儿女情长,为了露西,他毅然替达内赴死。

    外部文学:


    从外部文学来看,仅用极少的人物和有限的情节,便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生活真实地呈现给读者。贵族阶级荒淫无诞,肆意妄为,从未将平民阶级当成人看;一众精英人士攀权附贵,法律失去公正;企业基层官员为养活家人,竟靠挖坟掘墓增加收入;工人、农民不堪重赋流离失所,连草根都吃得不剩,依然无法摆脱饥饿和死亡的命运。

    因上述种种及小说未提到的政治党派纷争和宗教影响,导致了这场革命悲剧的发生。底层民众联起手来,攻占巴士底狱这座象征法国最高法律的城堡;之后又有无数同一阶层的人加入,使队伍不断扩大,彻底推翻路易十六政权。

    然而这仅仅是悲剧的开始,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底层民众长期受到压迫,不顾后果地发泄对精英阶层的不满情绪,逮捕处死了一批又一批无辜的贵族。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贵族未必都是压榨人民血汗,其中不乏善心之辈,为平民提供工作机会,使他们远离饥饿。

    可由于底层人民的无知,对社会桎梏的片面认识,终于酿成了这场法国史上的惨剧。

    书中人物分类及阶级矛盾

    《双城记》是一本文学作品,不是历史书。所以,它描绘的是当时社会剧烈动荡的一幕幕令人唏嘘的情景,且经过仔细考据,细节方面相当严谨。但仍有很多评论家认为,各种惨剧的描写过分加重渲染,与事实不符。这种评论是有相当根据的。

    但我们从狄更斯写本书的目的出发,进行换位思考,就很容易想通了。两者都对,只是出于立场不同。

    作者写该书时,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带动劳动力需求。但经济的发展推动物价攀升,廉价劳动力生活愈加困难,为社会阶级对立埋下隐患。且在此前,宪章运动三起三落,底层民众为维护自身权益,频频向政府发难。

    狄更斯敏锐地捕捉到了英国社会的潜在矛盾,遂动了写该作的念头,并用通俗的形式写成了一部严肃文学。其目的是让更多的英国底层民众读懂,认清现实,切勿盲目冲动,在英伦重演法国的历史悲剧;同时,他借本书向社会各界呼吁,积极面对,通过和平解决的方式,缓解矛盾。所以,该作在法国和英国见来回转换,取名《双城记》,意在侧面敲打英国各界人士。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没有提到政治和宗教,一方面法国与英国的政治宗教格局有所不同,新教在英国已经崛起,若贸然加入其中,可能会违背初衷,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而,他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一次有选择性的创作,这才使得无数对该作争议的存在。

    留给我们的思考

    融合

    回到当下社会,《双城记》给我们在未来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指示意义非凡。以通俗的形式,在不影响整体阅读的前提下,通过凝练简洁的文字,注入深意,辅以其他能使大众读懂的艺术表现手法,在通俗小说中注入严肃文学的灵魂。

    或许这样的方式,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能将通俗与严肃相融,既使通俗小说层次提升,又令文学尴尬的处境得到缓解的解决办法。

    最后套用一句狄更斯的话:“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通俗与严肃兼容并存,历史早已向我们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mf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