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和历史题材历来是电影、电视、小说的热门选择。近两年来更是如此。
有人检视了2016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布克奖、普利策奖及2017年初的英国科斯塔文学奖获奖作品,发现战争与历史题材是各大奖项的宠儿。这些作品有《永无宁日》、《父国》等。
更不用说最近引起热议的《血战钢锯岭》以及《天空之眼》。为什么会出现战争和历史题材如此集中的现象?“或许这个依然局部动荡不安的时代让作家们/导演们意识到,对历史或是战争的反思永远不够深刻,也还需要感染更多的读者/观者。”
关于《天空之眼》,已经有很多评论,比较集中的观点有:战争下的人性困局、救佰损一的利弊之争等等。本片英式风格明显,视角在当事各方之间冷静地转换。剧中英国凯瑟琳上校率队追捕一名英籍女性恐怖分子长达六年,经由美军加入高空监视行动,确定在某秘密基地出现其身影。英方下令准备活捉她时,却又意外发现该名恐怖分子正与其他四人密谋自杀炸弹攻击。行动随之升级,凯瑟琳下令轰炸秘密基地将敌人歼灭。但是当无人战斗机的驾驶员史蒂夫瞄准目标后,却发现这个“秘密基地”竟然是普通的民居,而一名9岁女孩更是跑进他的攻击范围玩耍,跨国逮捕行动由此变成反恐任务,于是一场关于是否发射的博弈在英美高层领导人之间展开。
笔者不打算复述涉及的主要剧情(虽然这是引起争论的焦点),因为在观看纠结的剧情、互相推诿的领导人之间的表演之外,还要注意到影片的篇首语,即 “战争的真相是第一个牺牲者”,这是20世纪初美国参议员海勒姆•约翰逊(Hiram Johnson)的名言。放置在本片中,笔者认为这个牺牲者指的就是小女孩阿提亚。
她在片中独自转动呼啦圈的身形是那么美,她执着卖饼的行为是那么令人扼腕,她是“一个对八十”概率下的牺牲品。在这部片子中,阿提亚必须死亡。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自杀式袭击者?他们真的毫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吗?因为没有接触过,不敢妄言其中的真相。但是小女孩的父亲在女儿受袭而死之后的行为却是可以猜一猜的?他不是佛教徒,不会想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相反他所处的文化给予他的影响却是他可能会复仇。也就是说,阿提亚之死可能是下一场战争的起点。
在《僧侣和哲学家》中,何维勒和马修也谈到了战争,谈到了战争的起源。他们都认为,战争起源于无知、憎恨。一念生,恨起。憎恨到底来自哪里?如果追踪它的根源,一切都是从一个念头出发。什么念头?利益、权力、争端。
马修说:世界上所有战争的起因,不论是因为领土争论、分享灌溉水源的问题,或者任何其他的问题,最终是因为自己感到一种委屈,而从这种委屈中生起敌意,那是一种从自然状态岔出的负面情绪,于是成为痛苦的来源。
人的真正本性可以被视为一种平衡状态,暴力是一种不平衡状态。暴力不但为受害者,同时也为始作俑者带来痛苦。因为,人类最深的愿望是快乐。对于阿提亚的父亲来说,和妻子女儿在一起是最大的快乐。然而,他最后面临的是快乐瞬间被剥夺。所以,《天空之眼》没有结局。
那么,《天空之眼》的意义在于何处?也许正暗合了马修的观点:我们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在当下,这是提示,也是警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