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光(ID:MarkQin25)
#智慧如你,喜欢请关注我
事件背景:5月4日,衡水中学一年一度的开放日,一位父亲举着吊瓶带着正在输液的女儿前来参观。10岁的女儿此前连续四天发高烧到38、39度,但父亲认为这是一个难得机会,想让孩子好好感受衡中的学习氛围,从小树立学习梦想,将来一定要考上。
阿光老师在看这个视频的时候内心五味杂陈。
能理解爸爸的行为,但又为小女孩感到无奈。
心疼的同时又有满腔的怒火,这样的教育模式什么时候才能终止。
此视频一出,引起社会强烈反应,被推上热搜的不是挂吊瓶去开放日,而是在孩子连续多日的高烧的情况下参加开放日,父亲的一系列专制型言语冲击了众人。
每个家庭的教养模式,我们无权干涉,今天我们讨论这个话题,不是在说孰对孰错,只是想让更多人看到事实。
01
父母的过度期待,会让孩子愧疚一生
事件的起因很简单,就是父亲想让女儿感受衡中的学习氛围。
这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就显得“过分”。
从父亲的对话中看到了,中国家庭一直以来的教育模式,“期望式教育”。
“咱没有文化,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文化。”
“不能辜负爸爸对你的期待。”
期待,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字眼。
父母未完成的愿望、不圆满的人生,放在孩子身上,美其名曰为“期待”。
期待这一词大多被冠以一种美好的愿望,正向的情感。
可以推动我们进步、成长,取得成就。
在合理的期待之下,这种期待能够给我们带来有益的成长。
但大多情况却是,如果一个人无法实现这种被期待的时候,就会陷入一种强烈的内疚、自责之中。
父亲的这两句话不知道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压力。
在这样压力之下往前走的孩子,为了回馈父母,不被“允许”做自己。
内心深处总有一个谎言:
“我不应该为自己而活,我应该满足父母的期待,回报父母。”
这个谎言,让学习成了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真正的被教育。
前不久的北大孝子案,展现的教育结果是每个父母期待的样子。
但人生结果却不是我们每个人所愿意看到的。
期待下产生的责任和义务,并不能让我们改变人生。
02
专制式教育,正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棍棒下面出才子”
“树不修不成材,人不打不成器”
“哈佛女孩”,“耶鲁男孩”,
“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荒谬言论。
不知什么时候这种教养模式成了我们教育成功的正面案例。
导致,父母亲只看分数,把这种带有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强加给孩子。
美其名曰为其好。
实则,硬生生扼杀孩子的个性和尊严。
视频中,父亲专制型的话语,铿锵有力,孩子一点反抗之力也没有,还要极力迎合,怕让父亲失望。
在上两天董卿在谈到原生家庭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时,一度揭开专制家庭对孩子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
心理学家伊莎贝尔.卡德罗斯曾说过:“父亲往往是家庭采用专制教育方法的人。”
家长的教育风格对孩子的发展和学习有着决定性作用。
专制型教育不仅意味着严酷,而且是对他人意见的否定,导致儿童失去创造力。
《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这本书曾经火遍教育界,众人一度以为又有一位虎妈出现。
事实却相反,纵观全书,母亲陈美龄并没有什么严厉的教育方法,唯有的是满满的爱和尊重。
写尽了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关键性作用。
研究指出:“专制式的教育方法和过于严厉的要求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将来的人生造成负面影响。”
03
功利化的环境,被扭曲的教育
这个事件的背后是另一个肇事者“高考加工厂”。
前有毛坦厂中学,现有衡水中学。。。
被称作高考加工厂,应试监狱,考试航母,清北摇篮。。。
白岩松曾形容衡水中学为“成批成批的像韭菜一样批发生产状元的学校”。
这样的评价因何而来的呢?
据统计,从2006年至2008年,13年时间,衡中已经往清华北大输送了1289人,平均每年将近100人。
仅2018年就高达214人,其中99人被提前保送,115人通过高考被录取,而2018年清华北大在河北的录取总人数仅有370人,衡中一校就占据近60%的名额。
这些数据不得不让人震惊,到底怎样的教育才能收获如此的“硕果”。
据说:
早上跑操时,人手一本书或一张卷子,只为在停下来休整或等待时,看课文,背单词。
各项动作的时间被严格控制,大便3分钟,小便1分钟,超时就会受罚。
从来没有超过10分钟的自由活动。
对你的每分钟采取精细化管理和高压控制。
每一个进来的学生像机器一样,随着制定好的规则运转。
为了保证上课不迟到,竟然还有人和衣而睡,整整三年。
。。。
在这样的高压之下,每个学生都被逼失去自己,成为实现考清华北大的“工具”。
曾经有从衡中毕业考上北大的学子说过,“考上北大,我依然不能原谅我的母校,三年求学之路,除了压抑还是压抑”。
尽管如此,依然有家长挤破脑袋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来,为的就是让孩子上清华读北大,从而改变人生。
然而家长不知道的是,在如此专制的教育下,会给孩子带来难以磨灭的创伤。
这些伤痛可能会花尽半生乃至一生的时间去修复。
网友@豆**丫:堂弟原本很开朗活泼的一个人,从衡中毕业后性格大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死宅。伴随着抑郁症,进大学后没多久也被劝退。
网友@feifei:从衡中毕业8年了,却还无法摆脱高考考砸了,回去复读的噩梦。连吃饭喝水都会神经性紧张,不自觉地看表。
网友@****在一起:考上了大学我感觉自己真的拱不动了,真的没动力了,整个人一下子颓废,越来越暴躁。
网友@****k:虽然考入的不是清华北大,但进大学后,变得极其不喜欢学习,对社团也提不起兴趣。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了,不知道怎么把自己投入进去好好算一道题,进大学后就没做到过。
强压之后无人约束的生活,很多人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很难拥有一个自由、幸福的人生。
虽然如此,这样的教育模式竟还有向全国发展的趋势!
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毛坦厂、衡水中学出现!
真正的教育,其责任必须引导学习者以成人为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 —— 《教育的本质》
显然像衡水这样的教育模式并不能让孩子拥有这些,反而会丧失这些。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
“耶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通识教育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责任、远大的志向,自由发挥个人潜质,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
在功利化的社会中,教育也未能幸免,孩子却是无辜者。
这不是时代的进步,而是教育的悲哀。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学历的高低,金钱的多少,而是能否拥有幸福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