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居士林
大智度研读(4)——初品中婆伽婆释论第四

大智度研读(4)——初品中婆伽婆释论第四

作者: 沙门的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9-03-18 18:11 被阅读0次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初品中婆伽婆释论第四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婆伽婆。

【论】

今当说。

释曰:

云何名婆伽婆?

婆伽婆者,“婆伽”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

复次,“婆伽”名“分别”,“婆”名“巧”,巧分别诸法总相别相,故名“婆伽婆”。

复次,“婆伽”名“名声”,“婆”名“有”,是名“有名声”,无有得名声如佛者。转轮圣王、释、梵、护世者,无有及佛,何况诸余凡庶!所以者何?转轮圣王与结相应,佛已离结;转轮圣王没在生、老、病、死泥中,佛已得渡;转轮圣王为恩爱奴仆,佛已永离;转轮圣王处在世间旷野灾患,佛已得离;转轮圣王处在无明闇中,佛处第一明中;转轮圣王若极多领四天下,佛领无量诸世界;转轮圣王财自在,佛心自在;转轮圣王贪求天乐,佛乃至有顶乐亦不贪着;转轮圣王从他求乐,佛内心自乐。以是因缘,佛胜转轮圣王。诸余释、梵、护世者,亦复如是,但于转轮圣王小胜。

复次,“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破淫怒痴故,称为“婆伽婆”。

问曰:

如阿罗汉、辟支佛亦破淫怒痴,与佛何异?

答曰:

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出,余气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佛三毒永尽无余,譬如劫尽火烧须弥山,一切地都尽,无烟无炭。如舍利弗瞋恚气残,难陀淫欲气残,必陵伽婆磋慢气残;譬如人被锁,初脱时,行犹不便。

时,佛从禅起经行,罗睺罗从佛经行,佛问罗睺罗:“何以羸瘦?”罗睺罗说偈答佛:

“若人食油则得力,  若食酥者得好色,

食麻滓菜无色力,  大德世尊自当知!”

佛问罗睺罗:“是众中谁为上座?”罗睺罗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尔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吐食,自作誓言:“从今日不复受人请。”是时,波斯匿王、长者须达多等,来诣舍利弗所,语舍利弗:“佛不以无事而受人请,大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白衣云何当得大信清净?”舍利弗言:“我大师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今不得受人请。”于是波斯匿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云何心得大信?愿佛敕舍利弗还受人请!”佛言:“此人心坚,不可移转。”佛尔时引本生因缘:“昔有一国王为毒蛇所啮,王时欲死,呼诸良医令治蛇毒。时诸医言:‘还令蛇嗽,毒气乃尽。’是时诸医各设咒术,所啮王蛇即来王所。诸医积薪燃火,敕蛇还嗽汝毒,若不尔者,当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还嗽?此事剧死!’思惟心定,即时入火。尔时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坚,不可动也。”

复次,长老必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边弹指言:“小婢住!莫流!”水即两断,得过乞食。是恒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必陵伽婆蹉,常骂我言小婢住!莫流水!”佛告必陵伽婆蹉忏谢恒神!必陵伽婆蹉即时合手语恒神言:“小婢莫瞋!今忏谢汝!”是时,大众笑之:“云何忏谢而复骂耶?”佛语恒神:“汝见必陵伽婆蹉合手忏谢不?忏谢无慢而有此言,当知非恶。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常自憍贵,轻贱余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心无憍也。”

如是诸阿罗汉虽断结使,犹有残气。如诸佛世尊,若人以刀割一臂,若人以栴檀香泥一臂,如左右眼,心无憎爱,是以永无残气。

栴阇婆罗门女木杅谤佛,于大众中言:“汝使我有娠,何以不忧?与我衣食!为尔无羞,诳惑余人!”是时,五百婆罗门师等,皆举手唱言:“是!是!我曹知此事。”是时,佛无异色,亦无惭色。此事即时彰露,地为大动,诸天供养,散众名华,赞叹佛德,佛无喜色。

复次,佛食马麦,亦无忧戚;天王献食,百味具足,不以为悦,一心无二。

如是等种种饮食、衣被、卧具,赞呵、轻敬等种种事中,心无异也。譬如真金,烧锻打磨,都无增损。

以是故,阿罗汉虽断结得道,犹有残气,不得称婆伽婆。

问曰:

婆伽婆正有此一名?更有余名?

答曰:

佛功德无量,名号亦无量;此名取其大者,以人多识故。复有异名,名多陀阿伽陀等。

云何名多陀阿伽陀?

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复名阿罗呵。云何名阿罗呵?

“阿罗”名“贼”,“呵”名“杀”,是名“杀贼”。如偈说:

“佛以忍为铠,  精进为刚甲,

持戒为大马,  禅定为良弓,

智慧为好箭;  外破魔王军,

内灭烦恼贼,  是名阿罗呵。”

复次,“阿”名“不”,“罗呵”名“生”,是名“不生”。佛心种子,后世田中不生,无明糠脱故。

复次,“阿罗呵”名“应受供养”。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以是故,佛名阿罗呵。

复名三藐三佛陀。云何名三藐三佛陀?

“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一切法。

问曰:

云何正遍知?

答曰:

知苦如苦相,  知集如集相,

知灭如灭相,  知道如道相。

是名三藐三佛陀。

复次,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名不坏相?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过诸法如涅槃相不动。以是故,名三藐三佛陀。

复次,一切十方诸世界名号,六道所摄众生名号;众生先世因缘,未来世生处;一切十方众生心相,诸结使、诸善根、诸出要,如是等一切诸法悉知,是名三藐三佛陀。

复名鞞侈遮罗那三般那,秦言明行具足。

云何名明行具足?

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

问曰:

神通、明有何等异?

答曰:

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是名明。

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

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

是三明,大阿罗汉、大辟支佛所得。

问曰:

若尔者,与佛有何等异?

答曰:

彼虽得三明,明不满足,佛悉满足,是为异。

问曰:

云何不满?云何满?

答曰:

诸阿罗汉、辟支佛宿命智,知自身及他人,亦不能遍;有阿罗汉知一世,或二世、三世,十、百、千、万劫,乃至八万劫,过是以往不能复知,是故不满。天眼明未来世亦如是。佛一念中生、住、灭时,诸结使分,生时如是,住时如是,灭时如是。苦法忍、苦法智中所断结使悉觉了。知如是结使解脱,得尔所有为法解脱,得尔所无为法解脱,乃至道比忍见谛道十五心中。诸声闻、辟支佛所不觉知,时少疾故。如是知过去众生因缘、漏尽,未来、现在亦如是,是故名佛明行具足。

行名身口业,唯佛身、口业具足,余皆有失,是名明行具足。

复名修伽陀:“修”秦言“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说”,是名“好去”、“好说”。

好去者,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诸大智慧中去,如偈说:

“佛一切智为大车,  八正道行入涅槃。”

是名好去。

好说者,如诸法实相说,不着法爱说。观弟子智慧力,是人正使一切方便神通智力化之,亦无如之何。是人可度是疾、是迟,是人应是处度;是人应说布施,或说戒,或说涅槃;是人应说五众、十二因缘、四谛等诸法能入道。如是等种种知弟子智力而为说法,是名好说。

复名路迦惫:“路迦”秦言“世”,“惫”名“知”,是名知世间。

问曰:

云何知世间?

答曰:

知二种世间:一、众生,二、非众生。及如实相知世间、世间因、知世间灭、出世间道。

复次,知世间,非如世俗知,亦非外道知;知世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

复次,知世间相,非有常非无常,非有边非无边,非去非不去,如是相亦不着,清净、常不坏相如虚空,是名知世间。

复名阿耨(nòu)多罗,秦言“无上”。

云何无上?

涅槃法无上。佛自知是涅槃不从他闻,亦将导众生令至涅槃。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

复次,持戒、禅定、智慧,教化众生,一切无有与等者,何况能过!故言无上。

复次,“阿”名“无”,“耨多罗”名“答”。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实非清净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语言道,亦实清净故,以是故名无答。

复名富楼沙昙藐婆罗提:“富楼沙”秦言“丈夫”,“昙藐”言“可化”,“婆罗提”言“调御师”,是名“可化丈夫调御师”。

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时软美语,有时苦切语,有时杂语,以此调御令不失道。如偈说:

“佛法为车弟子马,  实法宝主佛调御,

若马出道失正辙,  如是当治令调伏。

若小不调轻法治,  好善成立为上道,

若不可治便弃舍,  以是调御为无上。”

复次,调御师有五种:初父母兄姊亲里,中官法,下师法——今世三种法治,后世阎罗王治,佛以今世乐、后世乐及涅槃乐利益,故名师。上四种法治人不久毕坏,不能常实成就。佛成人以三种道,常随道不失,如火自相不舍乃至灭;佛令人得善法亦如是,至死不舍。以是故,佛名可化丈夫调御师。

问曰:

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独言丈夫?

答曰:

男尊女卑故,女从男故,男为事业主故。

复次,女人有五碍:不得作转轮王、释天王、魔天王、梵天王、佛,以是故不说。

复次,若言佛为女人调御师,为不尊重。若说丈夫,一切都摄。譬如王来,不应独来,必有侍从。如是说丈夫,二根、无根及女尽摄,以是故说丈夫。用是因缘故,佛名可化丈夫调御师。

复名舍多提婆魔㝹(nóu)舍喃:“舍多”秦言“教师”,“提婆”言“天”,“魔㝹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师”。

云何名天人教师?

佛示导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随教行、不舍道法,得烦恼解脱报,是名天人师。

问曰:

佛能度龙、鬼、神等堕余道中生者,何以独言天人师?

答曰:

度余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如白色人,虽有黑黡(yǎn)子〔黑痣〕,不名黑人,黑少故。

复次,人中结使薄,厌心易得;天中智慧利。以是故,二处易得道,余道中不尔。

复次,言天则摄一切天,言人则摄一切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则天大,地上则人大,是故说天则天上尽摄,说人则地上尽摄。

复次,人中得受戒律仪、见谛道、思惟道及诸道果。或有人言:余道中不得。或有人言:多少得。天、人中易得多得,以是故,佛为天人师。

复次,人中行乐因多,天中乐报多;善法是乐因,乐是善法报。余道中善因报少,以是故,佛为天人师。

复名佛陀(秦言“知者”)。知何等法?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数、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为佛陀。

问曰:

余人亦知一切诸法,如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如韦纽天(秦言“遍闷”),四臂,捉贝持轮,骑金翅鸟。如鸠摩罗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鸡持铃,捉赤幡,骑孔雀,皆是诸天大将。如是等诸天,各各言大,皆称一切智。有人作弟子,学其经书,亦受其法,言是一切智。

答曰:

此不应一切智。何以故?瞋恚、憍慢心着故。如偈说:

“若彩画像及泥像,  闻经中天及赞天,

如是四种诸天等,  各各手执诸兵杖。

若力不如畏怖他,  若心不善恐怖他,

此天定必若怖他,  若少力故畏怖他。

是天一切常怖畏,  不能除却诸衰苦。

有人奉事恭敬者,  现世不免没忧海;

有人不敬不供养,  现世不妨受富乐。

当知虚诳无实事,  是故智人不属天。

若世间中诸众生,  业因缘故如循环,

福德缘故生天上,  杂业因缘故人中,

世间行业属因缘,  是故智者不依天!”

复次,是三天,爱之则欲令得一切愿,恶之则欲令七世灭。佛不尔。菩萨时,若怨家贼来欲杀,尚自以身肉、头目、髓脑而供养之,何况得佛不惜身时!以是故,独佛应当受佛名号。应当归命佛,以佛为师,不应事天。

复次,佛有二事:一者大功德神通力,二者第一净心,诸结使灭。

诸天虽有福德神力,诸结使不灭故,心不清净;心不清净故,神力亦少。

声闻、辟支佛虽结使灭,心清净,福德薄故力势少。

佛二法满足,故称胜一切人;余人不胜一切人。

婆伽婆名有德,先已说。

复名阿婆磨(秦言无等),复名阿婆摩婆摩(秦言无等等),复名路迦那他(秦言世尊),复名波罗伽(秦言度彼岸),复名婆檀陀(秦言大德),复名尸梨伽那(秦言厚德),如是等无量名号。父母名字悉达陀(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故,是名为佛,应受诸天世人供养。如是等得名大德、厚德。如是种种,随德立名。

问曰:

汝爱刹利种净饭王子字悉达多,以是故而大称赞言一切智,一切智人无也!

答曰:

不尔!汝恶邪故妒瞋佛,作妄语,实有一切智人。何以故?佛一切众生中,身色颜貌,端正无比,相、德、明具,胜一切人。小人见佛身相,亦知是一切智人,何况大人!

如《放牛譬喻经》中说:

摩伽陀国王频婆娑罗,请佛三月,及五百弟子。王须新乳酪酥供养佛及比丘僧,语诸放牛人,来近处住,日日送新乳酪酥。竟三月,王怜愍此放牛人,语言:“汝往见佛,还出放牛。”诸放牛人往诣佛所,于道中自共论言:“我等闻人说佛是一切智人,我等是下劣小人,何能别知实有一切智人!”诸婆罗门喜好酥酪故,常来往诸放牛人所作亲厚,放牛人由是闻婆罗门种种经书名字。故言:“四违陀经中治病法、斗战法、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论议难问法,如是等六十四种世间伎艺,净饭王子广学多闻,若知此事不足为难。其从生已来不放牛,我等以放牛秘法问之,若能解者,实是一切智人。”

作是论已,前入竹园,见佛光明照于林间。进前觅佛,见坐树下,状似金山,如酥投火,其炎大明,有似融金,散竹林间上,紫金光色,视之无厌,心大欢喜,自相谓言:

“今此释师子,  一切智有无,

见之无不喜,  此事亦已足。

光明第一照,  颜貌甚贵重,

身相威德备,  与佛名相称。

相相皆分明,  威神亦满足,

福德自缠络,  见者无不爱;

圆光身处中,  观者无厌足!

若有一切智,  必有是功德。

一切诸彩画,  宝饰庄严像,

欲比此妙身,  不可以为喻!

能满诸观者,  令得第一乐,

见之发净信,  必是一切智!”

如是思惟已,礼佛而坐,问佛言:“放牛人有几法成就,能令牛群番息?有几法不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隐?”

佛答言:“有十一法,放牛人能令牛群番息。何等十一?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疮,知作烟,知好道,知牛所宜处,知好度济,知安隐处,知留乳,知养牛主。若放牛人知此十一法,能令牛群番息;比丘亦如是,知十一法能增长善法。

“云何知色?知黑、白、杂色;比丘亦如是,知一切色皆是四大,四大造。

“云何知相?知牛吉不吉相,与他群合,因相则识;比丘亦如是,见善业相,知是智人;见恶业相,知是愚人。

“云何刮刷?为诸虫饮血则增长诸疮,刮刷则除害;比丘亦如是,恶邪觉观虫饮善根血,增长心疮,除则安隐。

“云何覆疮?若衣若草叶以防蚊虻恶刺;比丘亦如是,念正观法,覆六情疮,不令烦恼贪欲、瞋恚恶虫刺蕀所伤。

“云何知作烟?除诸蚊虻,牛遥见烟则来趣向屋舍。比丘亦如是,如所闻而说,除诸结使蚊虻,以说法烟引众生入于无我实相空舍中。

“云何知道?知牛所行来去好恶道;比丘亦如是,知八圣道能至涅槃,离断常恶道。

“云何知牛所宜处?能令牛番息少病;比丘亦如是,说佛法时,得清净法喜,诸善根增盛。

“云何知济?知易入易度无波浪恶虫处;比丘亦如是,能至多闻比丘所问法。说法者知前人心利钝、烦恼轻重,令入好济,安隐得度。

“云何知安隐处?知所住处无虎、狼、师子、恶虫、毒兽;比丘亦如是,知四念处安隐,无烦恼、恶魔、毒兽,比丘入此,则安隐无患。

“云何留乳?犊母爱念犊子故与乳,以留残乳故犊母欢喜,则犊子不竭,牛主及放牛人,日日有益;比丘亦如是,居士白衣给施衣食,当知节量,不令罄竭,则檀越欢喜,信心不绝,受者无乏。

“云何知养牛主?诸大特牛能守牛群故,应养护,不令羸瘦,饮以麻油,饰以璎珞,标以铁角,摩刷、赞誉称等;比丘亦如是,众僧中有威德大人,护益佛法,摧伏外道,能令八众得种诸善根,随其所宜恭敬供养等。”

放牛人闻此语已,如是思惟:“我等所知不过三四事,放牛师辈远不过五六事,今闻此说,叹未曾有!若知此事,余亦皆尔,实是一切智人,无复疑也。”

是经,此中应广说。以是故,知有一切智人。

问曰:

世间不应有一切智人。何以故?无见一切智人者。

答曰:

不尔!不见有二种,不可以不见故便言无。

一者、事实有,以因缘覆故不见。譬如人姓族初,及雪山斤两、恒河边沙数,有而不可知。

二者、实无,无故不见。譬如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覆而不见。

如是一切智人,因缘覆故汝不见,非无一切智人。何等是覆因缘?未得四信,心着恶邪;汝以是因缘覆故,不见一切智人。

问曰:

所知处无量故,无一切智人。诸法无量无边,多人和合尚不能知,何况一人!以是故,无一切智人!

答曰:

如诸法无量,智慧亦无量无数无边;如函大盖亦大,函小盖亦小。

问曰:

佛自说佛法,不说余经。若药方、星宿、算经世典,如是等法;若是一切智人,何以不说?以是故,知非一切智人。

答曰:

虽知一切法,用故说,不用故不说;有人问故说,不问故不说。

复次,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已摄一切法。

问曰:

十四难不答故,知非一切智人。何等十四难?

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亦非有边亦非无边;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

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

答曰:

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构牛角得几升乳,是为非问,不应答。

复次,世界无穷,如车轮无初无后。

复次,答此无利有失,堕恶邪中。佛知十四难,常覆四谛诸法实相。如渡处有恶虫水,不应将人渡;安隐无患处,可示人令渡。

复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复次,若人无言有,有言无,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无言无。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无,非令无作有,常说实智慧光照诸法。如一道人问佛言:“大德!十二因缘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缘,余人亦不作。有佛无佛,生因缘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说是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

复次,十四难中若答有过罪。若人问:“石女、黄门儿,长短好丑何类?”此不应答,以无儿故。

复次,此十四难,是邪见非真实;佛常以真实,以是故,置不答。

复次,置不答,是为答。有四种答:一、决了答,如佛第一涅槃安隐;二、解义答;三、反问答;四、置答。此中佛以置答。

汝言无一切智人,有是言而无义,是大妄语。实有一切智人。何以故?得十力故:知处非处故,知因缘业报故,知诸禅定解脱故,知众生根善恶故,知种种欲解故,知种种世间无量性故,知一切至处道故,先世行处忆念知故,天眼分明得故,知一切漏尽故;净不净分明知故,说一切世界中上法故,得甘露味故,得中道故,知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实相故,永离三界欲故。如是种种因缘故,佛为一切智人。

问曰:

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

答曰:

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如赞佛偈说:

“顶生转轮王,  如日月灯明;

释迦贵种族,  净饭王太子。

生时动三千,  须弥山海水;

为破老病死,  哀愍故生世。

生时行七步,  光明满十方;

四观发大音,  我生胎分尽。

成佛说妙法,  大音振法鼓;

以此觉众生,  世间无明睡。

如是等种种,  希有事已现;

诸天及世人,  见之皆欢喜!

佛相庄严身,  大光满月面;

一切诸男女,  视之无厌足!

生身乳餔力,  胜万亿香象;

神足力无上,  智慧力无量。

佛身大光明,  照曜佛身表;

佛在光明中,  如月在光里。

种种恶毁佛,  佛亦无恶想;

种种称誉佛,  佛亦无喜想。

大慈视一切,  怨亲等无异;

一切有识类,  咸皆知此事。

忍辱慈悲力,  故能胜一切;

为度众生故,  世世受勤苦。

其心常一定,  为众作利益。

智慧力有十,  无畏力有四,

不共有十八,  无量功德藏。

如是等无数,  希有功德力,

如师子无畏,  破诸外道法,

转无上梵轮,  度脱诸三界。”

是名为婆伽婆。

婆伽婆义无量,若广说则废余事,以是故略说。

大智度论卷第二

相关文章

  • 大智度研读(4)——初品中婆伽婆释论第四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初品中婆伽婆释论第四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经】 婆伽婆。...

  • 大智度研读(5)——初品中住王舍城释论第五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度初品中住王舍城释论第五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经】 住王舍...

  • 不寐夜长,疲倦道长。

    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 ——《大智度论卷三十三释初品中见一切佛世界义》 失眠时觉得长夜漫漫,疲倦...

  • 鹿足仙人恨天致旱及饮酒贪色犯戒公案

    《大智度论》 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 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本生因缘经记载:过去久远时代,波罗奈国...

  • 【知识】戒杀放生可速建功德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优婆塞戒经》云:“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

  • 【楞严咒】第四会

    第四会 (贰柒叁..叁叁贰) (273)pó qié fàn。 婆伽梵。 (274)sà dá duō.bō dá...

  • 大悲咒

    南无喝啰怛那 哆啰夜耶 南无阿唎 婆卢羯帝 娑婆啰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 摩诃伽 卢帝伽耶 唵萨婆啰罚曳 数怛...

  •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八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八 释四念处品第十九(经作广乘品) ﹝经﹞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念处。何等四?须...

  • 无垢优婆夷问经

    后魏中印度三藏瞿昙般若流支译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住舍婆提城寂静宫殿重阁讲堂。 尔时,无垢优婆夷、贤优婆夷等诸...

  • 佛说文殊师利行经

    佛说文殊师利行经 隋天竺三藏豆那掘多译 我豆那掘多,归命大智海毗卢遮那如来。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祇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智度研读(4)——初品中婆伽婆释论第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vb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