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贤者当路在势”,是曾国藩的一句嘉言,其含义在于让卓越者担任重要职位,发挥其在组织中的关键作用,形成组织机构的优良作风。这在现代社会,本该是常识——领导常识与管理常识,无需什么解释的。但是,真要将其变成现实,却是非常值得思考和观察的。
1. 选贤任能,还是个问题。首先,谁能做到选贤任能,是存在疑问的。“为事业发展选人”还是“为我选人”是这个疑问的症结所在。“为我选人”或“我来选人”,就未必是选贤任能了,很大的倾向是“类聚”——相互喜欢而已,才能的问题恐怕就被遮蔽了。其次,不嫉贤妒能,才能真正做到选贤任能。因而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人才会没有嫉妒心呢?或者,什么样的人才会任用比自己更为高明的人呢?“使贤者当路在势”于今天的落地开花结果,恰恰就考验和挑战在这个问题上。
2. 选贤任能是让人干事,还是借以形成优良作风?我以为,这是“使贤者当路在势”的要害所在。或者说,曾国藩这句话的“密码”就在这个问题中。深入与深刻的观察就会让我们懂得:在一个组织系统中,“能干的人”是不乏存在的,但“既能干又能影响组织系统工作作风的人”却不是常在的,是为少数,亦即有人格魅力并深刻影响他人的人是不多的。我以为,曾国藩的“使贤者当路在势”中的“贤者”正是少数的“魅力人格者”,唯有这样的人,才能使一个组织系统“道一而俗同”——拥有优良的工作作风。风气正,生产力才过硬。这是为实践所检验过的真理。所以,选贤任能虽然在于干事、干成事,但更重要、更根本的是借助“贤者的魅力”而使组织系统塑形过得硬的优良作风。这一点,怕是为人所疏忽了,长远看,不是最为值得高度重视并切实作为吗?
由上,我们可以简要解析“使贤者当路在势”为二:一方面是“找替手干事”。也就是说,“使贤者当路在势”不过是“让能人解决困难问题”而已。这无疑是肤浅和短视的作为,可取但却根本上不可取。另一方面是“以贤者移风易俗”,这看似“软”,但却是真正的“硬”,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没有高举远慕的内心实在,是根本做不到也做不好的。简言之,一个“使贤者当路在势”是可以区别领导行为与管理作为的高下的。
如上,仅为我的管见,供大家参考和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