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陪女儿上培训班
我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整块时间
打开电视看电影
跳出来的是印度电影《起跑线》
《起跑线》没让我失望
戳心了
豆瓣评分8.1分的《起跑线》讲的是一对印度夫妇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在择校过程中一波三折,发生的一连串啼笑皆非的故事。
主角拉吉和米塔是一对刚进入中产阶级的夫妇,虽小有财富,却远未能融入上流社会。为了女儿能跨越阶层,妻子米塔便决定想尽办法也要送女儿进入最好的私立学校。他们先买学区房,再操着不甚流利的英语参加各种派对,半夜在私立学校排队,甚至花巨资金找专业的入学顾问进行培训,试图打破阶层壁垒进入最好的私立学校,一次、两次、三次、四次,最终学校还是没有优待这对服装店夫妇,以家庭教育水准过低为由拒绝了他们的申请。被拒后,两夫妻已是心灰意冷,最后派送喜饼的店员到访提醒了他们,原来印度教育部规定,每个学校会留出极少数的名额给贫困生,他们可以想办法争取这个名额。
为了拿到这个贫困生名字,夫妻俩搬出舒服的豪宅,举家迁入没有冲水厕所、房间老鼠乱窜、领政府补助、坐外挂汽车、没有佣人帮忙的贫民区.....
观影,最大的感受是惊心动魄的阶层鸿沟。
自始至终被动的拉吉原本就不是精英家庭出身,他的公立学校经历让他感觉自己可以社会上立足并成长为中产还不错。米娅说服拉吉搬进了市中心的公寓,拉吉是被动的;米娅说服拉吉举行派动,拉吉是被动的,甚至派对后面被所谓的上流人士嫌弃的印度舞表演,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是他潜意识里压根就对孩子要进入名校不积极;经此种种到最后米娅说服拉吉去穷人区骗取入学名额,拉吉也是有很多抗拒......拉吉觉得自己目前呆着的舒适区挺好,不愿意削尖脑袋为孩子去搏一个私立学校的入学资格。而推动这一切米塔不同,影片中没有交待她的家庭背景,但从她的英语能力和综合其他来看,她应该出自中产家庭,她心中所想就是女儿必须享受比她更好的教育资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拉吉的刺激是来自于自己店员的孩子居然可以上名校,时装店主以为自己的资源很多,一次次的打击让他们知道,中产拥有的钱、拥有的社会资源,在真正拼机会的时候,离精英阶层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于是乎,他们开始想尽办法掠夺,甚至不惜造假来夺取本属于贫困阶层孩子的入学机会。乔装打扮的拉吉和米娅在贫困区学习生存技巧,努力让自己伪装如同真正的破产者。不设防的邻居不仅不隐瞒自己的孩子也将竞争私立学校名额,甚至还不惜撞车碰瓷来为拉吉一家赚取孩子的入学费用。最终,拉吉的女儿如愿得到了入学机会,而邻居的儿子则落选了。
影片这一段为剧情的翻转做了很多铺垫,拉吉女儿得到入学机会后,邻居夫妇擦干眼泪拿出仅有的钱,为两个孩子举行快乐的仪式等等,都让后续剧情似乎变得更合理。邻居本欲举报见到小朋友后的放弃之举、拉吉让公立学校的孩子参加名校演出、让女儿转读公校这一切似乎有了合理的理由。
影片最后,拉吉在台上发表了一段演讲,坐在台下很多家长是动容的,但是唯一的掌声来自米塔。为什么,因为就象那个私立学校的校长对拉吉所说:“是的,我是穷人的孩子,我的那些同学曾经那么的看不起我。可是今天,为了孩子他们不得不低下头来。”坐在台下的精英、中产们和这个来自底层的校长一样,懂底层的辛苦吗?深深的懂得。可是他们会挥刀自宫,切断和这个阶层的利益联结、放弃自己的即得利益吗?
电影终究是艺术,现实的走向应该拉吉会感谢邻居,这个感谢会有很多方式,唯独不会是学籍;拉吉也会有更多种方式反哺公校,却永远不可能让自己的女儿去当公校的学生,中产阶层还没有任性的资格。
由电影想到自己去年看的《不平等的童年》和《折叠城市》,前者是有大量调研数据的学者著作,后者是科幻小说,不同的两本书中却都可以解读出这样的信息,即:不平等带来迥然不同的童年,不同的童年又使他们拥有不一样的未来,然后又影响他们以后的孩子……如此轮回,金字塔尖上的极少数精英人群拥有着巨大的财富和话语权,他们孩子的起路线已是底层人群遥不可及的未来;而中产阶层,竭尽全力向上游动,强大的壁垒又让他们绝少有机会获得已被精英阶层牢牢据为已有的资源,所以必要时他们会掠夺底层人群的资源;没有资源也没有话语权的底层,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根源的时候,命运的齿轮就已被卡死。更为可悲的是,偶有自底层跨越到中产或精英阶层的人,他们已与他所在阶层的人结盟,不可能再为底层代言。
如此循环反复,阶层的鸿沟已愈来愈被撕裂。寒门贵子、鱼跃龙门,有,但那是越来越艰辛,越来越难走的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