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讲佛法的书,并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因为本书并不晦涩难懂,非常贴近生活,平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
就像书中所说,佛法本就不是笼统僵化的说教,也不应该仅限于学者、专业人士在小范围内研究,佛法中最幽深的理论,是与我们当下的身心活动紧密联结的,也是为了解决现实人生中所遇问题的。佛陀成道后,并没有马上把他所悟到的究竟真理向世人宣讲,因为真理幽微难思议,说出来恐怕也没有人能领会,不如沉默。后来在梵天、帝释天的再三祈请下,佛陀才开始宣讲要法。最开始讲的什么呢?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后来佛陀才又进行宣讲更为深奥的空性、如来藏等教法。他没有一开始就讲这些,而是引导人们去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慢慢体会生活的内容虽五花八门,缺憾忧苦是一以贯之。看到人生中苦恼缺憾此起彼伏,相续不断的事实,是学习佛法的第一步。
《次第花开》中的很多文章,都在努力以一种贴近日常的方式讲解着佛法。希望读者知道:修学佛法不必等到变得更好或更糟的时候,而是从自己当下所在之处开始,也只能从这里开始。佛陀宣讲的诸多法要,都是教我们如何贴近自身经验,以自身为中心去修行,要从检视自己的身、语、意入手,把重点放在自己的贪、嗔、痴上面,而不是去挑别人的错,或者急于“度化”别人。如果不贴近自身经验,诚实地看待发生在自身和心里的一切,并将佛法运用其中,就会很容易在修学的过程中偏离解脱烦恼的初衷。
藏传佛教许多宗派都有外前行的修法,通过反复思维串习“瑕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来培养出离心,这是无数前辈修行者的经验所得,肯这样老老实实去修,就一定能生起出离心,仔细想想,瑕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不就是对我们生活的描述吗?没有什么更准确地概括出生活的基本特征了,当我们观修这些前行时,也就从不同侧面检视、反省我们的现实生活。贴近生活修行,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生活即修行”,很多人都误会了,以为生活就是在修行。其实不然,你经历过悲欢离合,这不是修行,只是经历,但如果在悲欢离合中体认无常、缘起、因果,这才是修行。生病不是修行,借由生病而认识到与生俱来的脆弱、忧苦,由此生出出离心,或推己及人,由此生起悲悯之心,这是修行。所以说,生活本身不一定是修行,但如果你把生命经验,顺境、逆境,是苦、是乐,用于巩固你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见解,这才是修行。否则,对于多数人而言,经历和遭遇不过是循业流转,随心应量。
愿我们将佛法运用到当下的的经验中,并因此解脱自己及其他众生的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