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工作日加周末,骑了一次共享电单车,骑了一次共享单车。
车子本身挺方便,也还算好用。
骑行的过程,让我觉得,北京,即便借着这次共享单车的东风,成为“自行车王国”的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的首都”,也还是离“自行车友好”的城市相去甚远。
且先不说开车人骑车人的素质。也先不追究国际上有没有明确通行的自行车友好城市的标准,我觉得,至少得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自行车专用道。
目前(2016年4月数据),五环内只有700公里自行车专用道,相对于五环内6382.6公里的道路总长,占11%。也就是说,将近90%的道路要么是自行车不能走的(比如环路主路),要么是机非混合的。纯机动车道就不说了,机非混合的路段对自行车十分不友好:路边随意停车的、横冲直撞逆行的外卖快递小哥们、技术不过关或者技术虽然过关但是喜欢加塞钻缝的司机们……据说,计划到2020年,五环路内建成320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路,假定到了2020年,道路总长不变,那么自行车专用道的长度将近占了50%。
二、天气因素。
温湿度适宜、空气洁净,是获得骑行快感的先决条件。
光看下图,觉得北京整体气候还行。只有将近24%的天气不适宜骑车(雨、雪、沙尘),其他的天气都是可以骑车的。
为什么北京还不是一个自行车友好的城市?但是温度也是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太冷或太热都比较遭罪。
为什么北京还不是一个自行车友好的城市?从最近一年的天气来看,12月和1月平均气温在-5℃左右,体感温度会比较冷。而5~9月份的平均最高气温,超过或接近30℃,非常炎热。单纯从气温上看,只有5个月比较适宜骑车。再跟阴晴雨雪等天气叠加考虑,实际适宜骑行的天数应该会更少。
除了雨雪、气温,还有更要命的,就是雾霾。虽然专家们不时就发声,说没有证据表明雾霾跟癌症或者其他疾病有关联,但是我宁可信其有,将来一旦证明雾霾有害,我特么要用我自己的身体和钱来买单。
为什么北京还不是一个自行车友好的城市?北京市环保局2017年1月3日通报,2016年北京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但是这一数值依旧超出国家标准109%。2016年,北京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98天,较2015年增加12天,2016年北京有39天重污染天。重污染天大多分布在取暖季,也就是因为天气寒冷,本身就不太适宜骑车的月份。但是从全年来看,仍旧有46%空气是不达标的。
自行车友好城市的特征
说完了北京现阶段还不太适合骑行。咱们也可以看看,世界上哪些城市适合骑行。
Copenhagenize是丹麦的一家影响力广大的媒体,每隔两年会评选出全球最适合骑行的城市。这个媒体根据13个分类指标给出了从0到4分的评定,其中包括条件设施(如自行车停放架)、基础设施、共享方案、男女单车手比例,以及自2006年以来“交通方式份额”的上升比例。对于“尤令人印象深刻的努力或结果”还给出了额外加分。最后的得分被转换成百分制。
为什么北京还不是一个自行车友好的城市?很难说这份评选是立足于全球视角的,因为只有欧洲和北美的城市入选top 20,亚洲城市无一入选。但是,这些城市的独到之处可资借鉴:
比如,哥本哈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自行车就开始在丹麦的哥本哈根普及,政府一直不断加大对自行车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内将近有400公里的自行车道,50%的哥本哈根人每天骑车上班上学。
再比如,阿姆斯特丹。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骑车城市之一,拥有令人轻松愉悦的自行车文化。骑车是他们的主流出行方式,政府设立了大量30公里时速限速区,确保交通安全的同时让居民享受“慢生活”。
为什么北京还不是一个自行车友好的城市?马尔默。在瑞典的马尔默,40%的市民选择骑自行车出行,其中包括市长在内的政府官员。他们给自行车道命名,以便于在GPS中查找。他们的口号是“5公里之内出行不骑车是可耻的。”
南特。南特是第一座允许骑车人在遇到红灯时右转的法国城市。他们建造了完善的自行车共享系统,同时为购买货运自行车的居民提供补贴。
不管如何,现在共享单车的涌现,给了北京成为自行车友好城市的历史性机遇。
同时,也给了北京交通变得更通畅、人们出行更绿色的可能性。
不管你平时用不用,都应该支持并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