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神分析诊断》读书笔记(八)抑郁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精神分析诊断》读书笔记(八)抑郁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作者: 心理咨询师卜彬 | 来源:发表于2023-12-06 17:32 被阅读0次

    内摄型抑郁者使用最多的防御是内摄。理解这一防御机制的运作有利于临床上减经抑郁者的痛苦,修正他们的抑郁倾向。

    在治疗内摄型抑郁患者时,治疗师往往是在和他们的内化客体对话。若来访者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太自私”,治疗师可以问,“谁说的?”他会回答,“我妈说的”(或是爸爸、祖父母、哥哥姐姐等)。治疗师仿佛是在和幽灵对话,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就不得不先行“驱魔”。这是因为,抑郁者是潜意识地对早年所爱客体的令人厌恶的特质进行内化——内摄。这些客体的优良品质可能在抑郁者的意识层面已被仿效,而其负面特征则被他们潜意识地感知为自身的缺陷。

    来访者的内化客体即使并无敌对、挑剔或渎职的特征,来访者也会如此感知并内化这些特质。

    如果某位深爱孩子的父亲不得不额外加班来平衡收支,或是忽然被调外地,再或突然罹患重病,孩子都会感到原先慈爱的父亲离他而去,继而产生怨恨,但又难抵对父爱的渴望,并为自己没能珍惜父亲曾经的陪伴而深深自责。孩子进一步将这些情绪投射到离开他们的客体身上,想象他们是因为愤恨自己才毅然离去。这些想象会令孩子痛苦难忍,加之盼望与所爱客体重修旧好,因此儿童会潜意识地确信,只有改变自己的错误,才能改变所有的一切。

    孩子可能会一方面将丧失的客体理想化,一方面将所有针对他们的负性情感转移到自己身上,因此陷入创伤体验或早年丧失造成的内疚痛苦之中。它导致儿童自认为罪孽深重,遭人唾弃。因此他们竭力掩饰自己的缺点,以免再次遭人抛弃。

    如果个体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导致所爱客体离去,那么所爱客体应该是无可挑剔的。因此,抑郁者很难向他人表达敌意与批评,他们若与冷漠自私或有暴力倾向的同伴生活在一起,只会相信自己需要做得足够好,才能避免招致对方的暴虐。

    自我攻击是与内摄型抑郁密切相关的一种防御机制,也是个体在抑郁驱力影响下产生的差强人意的应对方式。内摄这一概念意味着:客体丧失带来的自我不完整感,使个体通过吸纳丧失客体来填补自我,也包括同时吸纳对丧失客体排斥的部分(丧失客体造成的痛苦体验或恶劣心境)。攻击自我可以有效降低焦虑,尤其是与丧失客体的分离焦虑,将对丧失客体的排斥和愤怒转向自己,可以有效降低被丧失客体抛弃的可能。这样不仅安全,同时还能增强自己的力量感——假使错在于我,那么我就能改变错误而扭转困境。

    儿童需要依赖他人才能存活。如果他们必须依赖的客体并不可靠或不怀好意,儿童就必须在接受现实和否认现实之间做出选择。若选择接受,可能会因此而觉得生活空虚而无意义,长期陷入缺憾、渴求、徒劳以及绝望的感觉,这便是情感依赖型抑郁。

    反之,若因为无法生活在恐惧之中而选择否认,就只能将抱怨指向自身,然后期待通过独善其身来改变命运。即认为:如果能够足够优秀,生活就能柳暗花明。这便是内摄型抑郁。

    临床经验表明,人们大多倾向于选择毫无理由的自责(否认),而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接受)。

    内摄型抑郁者情绪悲戚,但这种悲戚却饱含力量;而情感依附型抑郁者却凄凉被动,逆来顺受。

    理想化也是抑郁者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由于他们的自尊感已在长期的消极体验(内心空虚或暗自神伤)中被消磨殆尽,自然对他人的敬仰油然而生。他们总是抬举别人,然后自惭形秽,用追随理想客体来填补自身缺憾,同时又感到与理想客体相形见拙,如此循环往复。

    抑郁者的理想化关乎道德,而非地位或权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神分析诊断》读书笔记(八)抑郁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bj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