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年,明朝万历十年,意大利的一位著名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从印度来到中国传教。利玛窦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非常务实的传教士,刚来的时候,他打扮成僧人模样,自称西僧。后来发现中国掌权的是一个信奉孔孟思想的士大夫阶层,于是潜心研究汉语和《四书》,并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开启了孔子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他又自称西儒,打扮成儒生模样,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用中国人的语言和思维来解读圣经,以儒释耶。利玛窦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容许中国的教徒继续传统的祭祖敬孔。他认为,这仪式只要不掺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和方式,一直为之后跟随他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所遵从,称为利玛窦规矩。
利玛窦等意大利传教士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以至于在清军入关时,明代崇祯帝的皇后曾写信准备皈依天主教,并请求教皇支援,此信仍保存在梵蒂冈。清朝初年仍然重用意大利传教士,耶稣教会在中国发展迅速。据统计,1650年(顺治七年)耶稣会教友达15万人,1667年(康熙六年)耶稣会教友达25万多人,1670年(康熙九年)全国各修会信徒共27万人。天主教的发展,引起了来自中国官吏的排斥,他们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教风潮,其中较大的一次是1664年的“历狱”。
“历狱”起源是一位德国籍的耶稣会教士汤若望。明朝末年,汤若望来到中国,由于精通天文历法,被任命为钦天监。清朝入主中原之后,清庭继续重用汤若望,并将汤若望编订的西洋历法定名《时宪历》,颁布实行。顺治帝和汤若望交情甚笃,为他在宣武门内原天主堂侧重建教堂。1661年,顺治病逝,八岁的康熙登基,辅政大臣鳌拜等反对西洋学说,大臣杨光先说汤若望等传教士有罪三条: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1664年冬,鳌拜废除新历,逮捕了已经中风瘫痪的汤若望和南怀仁等传教士。清廷会审汤若望和钦天监官员,翌年三月十六日,将钦天监监正汤若望、刻漏科杜如预、五官挈壶正杨弘量、历科李祖白、春官正宋可成、秋官正宋发、冬官正朱光显、中官正刘有泰等皆凌迟处死。除汤若望获得孝庄太皇太后特旨释放外,其他上面列出的从事西学的汉人,还是被斩头。至此,一大批学习西方数学的汉人天文专家,被剪灭干净。
在中国官员同耶稣会斗争的同时,欧洲其他天主教各教会对耶稣教会在中国的成功十分嫉妒。1634年,西班牙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来华传教,对耶稣会允许教友祭祖祭孔,仍然使用中国原有称谓称呼神极为不满。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与耶稣会间教派的分歧,在争夺传教权时,更为猛烈地撕扯开双方的神学分歧。礼仪之争由中国国内而扩至国外,由传教团体内部而扩至罗马教廷与清庭的政治性对抗。
1645年,教皇英诺森十世发布通谕,禁止中国教徒参加在孔庙举行的祭孔和在祠堂、家中举行的祭祖礼仪,不准摆设牌位,但允许在死者的灵柩和祭台上放牌位、鲜花、点香燃烛。1656年3月23日,教皇亚力山大七世又发布通谕,指出尊孔“似乎是单纯的社会与政治的意义”,允许教友参加。这样罗马教廷在1645年和1656年先后发布的内容相悖的通谕,分别成为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与耶稣会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的依据。礼仪之争愈演愈烈。
1704年11月20日,教皇克勒门十一世发布严厉的祭祖祭孔禁约,1721年1月18日才翻译为中文呈康熙帝御览。康熙大怒,朱批“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并指出:“指孔子道理为异端殊属悖理,且中国称天为上帝,大小之人皆一样称呼,并无别说。尔西洋呼天主为陡斯乃意达理亚国之言,别国称呼又异。”直至雍正登基后,实行全面禁教政策,1724年,雍正批准礼部发布禁教令通谕各省:着国人信教者应弃教,否则处极刑;各省西教士限半年内离境,前往澳门。全国教堂300座均被没收,改为谷仓、关帝庙、天后宫或书院。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的枪炮打开,西方传教士又蜂拥而至,纷纷在中国建立教堂,充当了列强占领中国的“精神鸦片”,“礼仪之争”演化为一件件血腥的“教案”。在孔子故里出现了当地缙绅和百姓反抗外国传教士的
“巨野教案”、“兖州教案”等,然而由于国家羸弱、清政府屈膝求和,都以中国人的失败而告终。“巨野教案”、“兖州教案”等一系列“教案”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1887年前后,在山东巨野,传教士及其教徒肆无忌惮,横行乡里,敲诈勒索,作恶多端,清朝官吏畏之如虎,敬若上帝,百般袒护。百姓们饮恨吞声,积怨痛恨。11月1日夜,阴云密布。十多个手拿匕首、短刀的人,闯进磨盘张庄教堂,杀死了德国神甫能方济和韩理迦略。能、韩二人原本分别在阳谷和郓城一带传教,因去兖州天主教总堂参加“诸胜瞻礼”,路此天晚而宿。张庄教堂神甫薛田资,主让客先,能、韩二人成了替死鬼。薛田资听到动静后发现情况不妙,仓皇逃往济宁,电告德国驻华大使并转德国政府。11月13日,即教案发生后的第12天,德政府派军舰多艘,强行占领胶州湾,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德胶澳租界条约》。惩办了山东巡抚李秉衡、兖沂曹济道锡良、巨野知县许廷瑞等近十名地方官,赔银20万两,并在巨野、济宁、曹州等地建造教堂及传教士防护住所。从此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兖州教案也是以西方传教士的胜利而告终。虽然经过中国百姓激烈反对的浪潮,到了1895年,德国公使绅坷又出面重提在兖州建教堂的事,当时正逢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总理衙门正式同意了在兖州建教堂的要求。1897年开始营建兖州天主教堂,1899年建成高21米的大圣堂。1901年建成主教楼等一批建筑物。历时十余年的“兖州教案”结束了。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在各地开办学堂,一些学堂聘请了洋教习,中西礼仪之争依然十分激烈。
中华民国成立后,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结束了,祭孔作为国家大典也被取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儒学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再一次下降。而基督教经过20世纪20年代“非基督教运动”的冲击,也不得不自我反省,改变传教策略。1939年11月8日,罗马教廷传信部向中国天主教会发布解除“礼仪之争”的禁令:1、由于中国国民政府申明无意发表宗教性的命令,因此尊孔仪式不含宗教意义;2、不应禁止天主教学校悬挂孔子肖像;3、如果信教师生被迫参加公共礼仪,可以用消极的态度参加;4、可以在亡者和亡者的肖像前行鞠躬和其他民间性的敬礼。至此,长达数个世纪的“中西礼仪之争”终于结束了。(杨义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