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汕尾日报 梁水良 文/图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海丰乡贤蓝务帛是地道的“红二代”,其父蓝训才曾任东江纵队六支队政委、海丰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生在红旗下沐浴着和平阳光成长的蓝老,自小立下为祖国的强盛做贡献的理想,大学毕业后,从一名科技工作者到走上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领导岗位,他亲身参与了国家多条铁路建设。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蓝老曾数次带领铁科院的专家返乡,参与厦深铁路汕尾段的线路方案论证,留下了许多难忘回忆。
从呼之欲出到“让位”广梅汕
厦深铁路是我国东南沿海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议上马建设。
据蓝老透露,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铁道部老副部长李轩同志就曾提出修建东南沿海铁路,连通华东和华南经济区的建议。他认为,厦深铁路联结厦门、汕头和深圳3个经济特区,它的建成,对于充分发挥我国东南沿海区域优势,推动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广东省与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及港澳地区的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后,铁科院派出数位铁道工程专家参与方案研究。他们不辞辛苦,多次赴粤进行现场考察,提出了厦深铁路的线路方案。虽说此方案当时未能实施,但他们无疑是厦深铁路的开拓者。
蓝老回忆说,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只是负责厦深铁路方案的论证,能否立项取决于政府部门的审批。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规划中的铁路沿线城市从百姓到官员,对此无不翘首以盼,热情高涨。
厦深铁路直至2007年11月才正式开工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7年,中间相隔了将近20年时间。这其中经历了那些波折?
这不能不说到广梅汕铁路。
蓝老说,广东铁路建设项目当时有南北线之分。厦深铁路属南线,是我国东南沿海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福建、广东及港澳地区的大通道;广梅汕铁路属北线,贯穿广东中部和东部,穿越粤中、粤东山区,挺进潮汕平原。
铁路工程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政府有关部门对此较为慎重,项目立项必须通过严格的审批。其时的广东一省不可能南北两线同时开工建设两条铁路。最后,“博弈”的结果是先上广梅汕铁路。
蓝老说,铁路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无论是厦深还是广梅汕,铁路的建成对广东经济的发展都起到莫大的促进作用。但他同时也认为,就当时广东整个经济发展的态势看,如果先上马厦深铁路项目,经济效益可能更胜一筹,对促进沿海的改革开放影响重大。
汕尾路段基本遵循原设计方案
上世纪90年代前期,蓝老多次带队返乡参与厦深铁路汕尾段的方案论证。现在,厦深铁路终于通车了,蓝老感到欣慰。尤其是车速远远高于二十多年前的论证方案,更让他感到高兴。
蓝老介绍道,实现货运重载,客运高速,是他们这一代铁路科技人员最大的心愿之一,也是竭力争取达到的奋斗目标。蓝老说,原先,我国的铁路尽管是大动脉,但整个技术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现在我国发展高铁的成就,是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奋斗才取得的,可以说震撼了全世界。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现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迈出发展我国高铁第一步的实践是上世纪90年代前期广(州)深(圳)准高速铁路的建设和顺利通车。为什么叫准高速?因为那时我国的机车最高安全速度只能达到每小时一百六十公里,尚未能达到在运营线跑一百八十公里以上的时速。广-深准高速的建成和顺利通车,我国高铁发展迈上了更高的台阶。广-深准高速铁路的整体方紧和各项技术指标都是由铁科院提出的。为了达到万无一失,广大科技人员冒着酷暑住在铁路沿线临时搭建的窝棚里进行科学测试。正是由于他们的出色工作,使得蓝老敢于在通车典礼前一天铁道部部长主持的最后一次决策会上自信地代表铁科院立下了军令状。
蓝老说,在我国大地上火车头一次跑一百八十公里的时速,是在铁科院的环形试验道上进行的。不仅是我国从来没有火车头跑过这个速度,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试验只能在环行试验道上跑。机车的重量加上高速将产生巨大的离心力,车毁人亡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富有经验的试验车司机也犹豫了。看此情况,在试验现场的铁科院院长和蓝老商量后两人毅然登上驾驶室,跟司机说,开吧,我们俩陪你。司机见铁科院的两位最高领导就站在自已身边,坚定地启动了机车。最终,园满也完成了我国铁路高速的一次攀登。
蓝老说,现在的厦深铁路汕尾段,基本遵循了他们原先的设计方案,差别不大。就站点设置来说,原先也是鲘门、城区、陆丰三个站点。稍微不同的是,城区站的站点原是设在深汕高速公路埔边出口与海汕公路交汇处,以顾及海丰县城人员的出行,而不是现在的东涌火车站站址。因为,鲘门站作为海丰站点,距离县城较远,县里人员出行不方便。
家乡通上火车是蓝老毕生的夙愿。如今厦深铁路的开通,终于结束了家乡“地无寸铁”的历史,弥补了他任上没能实现的遗憾。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蓝老说,汕尾工业基础薄弱,如今通了火车,为“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现在规划中的新区将鲘门、汕尾两个高铁站囊括在内,可以凭借高铁的带动,扩大汕尾城区面积,提升区域竞争力。
蓝务帛先生(中)对 话
《燃泪》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书中讲述一群热血青年在文化革命中与林彪、“四人帮”的斗争故事,有残酷的较量,有纯真的爱情。
扉页上有作者的简介——蓝柏(蓝务帛),原为科技工作者,从事工程爆破技术及机理的研究,高级工程师,为北京工程爆破学会首任理事长,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行政管理和党务工作,曾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党委书记,铁道部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现已退休。《燃泪》为其第一部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缪斯情结
记者:请蓝老先讲讲求学时期的“缪斯情结”。
蓝老:好的。我出生于革命家庭,长在红旗下,自小酷爱文学,青少年时期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1961年,我面临高考,尽管喜欢文科,但因为国家建设的需要,我还是听从了校长的意见,忍痛割爱,报考了理工科。
当时我就读的彭湃中学,还没有人考上清华。主管文教的副县长彭洪是彭湃烈士的儿子,他给彭中下达硬指标,要求在尖子生中确定报考对象,以期有所突破。我因为品学兼优而入选,被寄予厚望。
记者:您的文科成绩优秀,但听说您高考时却因作文失误导致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这里面有故事吗?
蓝老:这就应了“骄兵必败”的道理。本来,按我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是没问题的。我的第一志愿就是清华大学。第一科考语文,我拿到作为题目时,未加仔细审题,提笔就写,后来又因时间关系仓促结尾。考完后,自己觉得不大满意,心态有些波动,以致后面其他科的考试受到影响。尽管我当年考取的北京交通大学也是全国六十所重点高校之一,但毕竟与目标中的清华大学失之交臂。骄兵必败的道理让我记忆深刻,并引以为戒,至今依然。
记者:《燃泪》是您第一部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据说带有自传体小说痕迹,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书的内容。
蓝老:这是一部以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那段历史为背景的作品,展现了那个时代真正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情趣志向、人生追求以及他们为了探求真知、捍卫真理而遭受的磨难和做出的牺牲。同时,也揭示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私欲把人变成恶魔”的过程。
作品通过众多人物的经历,着力描绘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文化大革命”中从迷惘到觉悟、从盲从到抗争的悲壮历程,用浓重的笔墨展现了发生在一九七六年上半年全国人民沉痛悼念周恩来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的伟大群众运动的壮烈场面。
书中主人公的感情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就是以我的朋友们的人生经历为原型提炼塑造出来的。
革命家风
1949年1月,粤贛湘边纵队成立,海陆丰人民自卫队改编为纵队东一支的第五团,后又分为第五团和第六团,蓝训才任驻海丰县的第五团政委、海丰县委书记。二月份,在赤石秋塘举行海丰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宣布成立海丰民主县政府,蓝训才当选为县长。
记者:您的父亲蓝训才先生是享誉南疆的海陆丰地区的领导人,经受战火的淬炼与考验。请讲讲您心目中的父亲形象。
蓝老:我父亲是一位平凡的共产党人,也是一位真诚的共产党人。具有始终如一、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处世原则;不计名利、只讲奉献的人生追求;密切联系群众、平等相待每位同志的思想作风;严于律已、率先垂范的高尚风格。
记者:作为革命家庭,您如何评价您的家风?它对您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什么影响?
蓝老:我父亲的精神和品质,就是我们家的家风所系。我几十年的人生颇为丰富多彩,不管境况如何,我始终坚守这么一条:不计个人得失,只知为国为民。
乡梓情怀
2007,汕尾在京乡亲联谊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铁道部党校常务副校长蓝务帛当选联谊会会长。从此,退休后的蓝老把时间交给“乡亲”。
记者:请您讲讲联谊会成立时的情况。
蓝老:成立大会是在我原工作单位铁道部党校礼堂举行的。在京400多位乡贤欢聚一堂。他们分别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大专院校、部队等各条战线,还有不少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京创业发展的企业家。
大家推举我当会长。核电部原副部长彭仕禄院士当选联谊会名誉会长,防化学院原副院长黄旦群少将、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周波、人民日报新闻信息中心主任蒋秀生、农业部水产局原局长王文魁当选联谊会顾问。汕尾市有关领导还专程赴京出席联谊会。
成立联谊会的目的和宗旨是发扬海陆丰革命先辈爱国爱乡的精神,团结乡亲,更好地关心支持家乡的建设,为家乡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00年,蓝务帛(左起第五)与铁道部党校部分教授在长江芜湖大桥工地合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