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日更达人联盟风华正茂
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引导

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引导

作者: 三清茶 | 来源:发表于2020-08-06 08:54 被阅读0次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这在《佛说善生经》中也有所体现。与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是一致的。

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着慈悲心,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准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么叫四摄?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

四摄法门中,首先是布施,其次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去处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学佛,就是以智慧和慈悲,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不过,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的引导。只是一味的没有原则的慈悲,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佛法具有慈悲和智慧两大内涵,所谓“悲智双运”。智慧从哪里来的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听闻、思维经教,如理思维才能获得。

佛陀是具有圆满智慧的人,三藏十二部典籍是智慧的宝藏。在我们每天念诵的“三归依”中,就有“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能够真正把佛法学好,智慧就会像大海和虚空一样无穷无尽。

学习佛法不只是诵经、念佛,还要听闻、思维经教。有句话叫做“有信无智,长愚痴”,就是说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信仰会使人偏执一端,越来越固执,越来越狂热。所以信仰需要智慧来引导,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信仰的层次,提高信仰的水准。

文章部分来源:微佛门

相关文章

  • 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引导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

  • 一切从善思考,苦果也会变甜

    善知识如是说: 没有看到对方的苦,是慈悲不够。 没看到事情背后的因果,是智慧不够。 对这个世界不要有怨恨,因为这个...

  • 一切结果皆是因果

    善知识如是说: 没有看到对方的苦,是慈悲不够。 没看到事情背后的因果,是智慧不够。 对这个世界不要有怨恨,因为这个...

  • 人生因果

    没有看到对方的苦 是慈悲不够 没看到事情背后的因果 是智慧不够 对这个世界不要有怨恨 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不公平,全是...

  • 人生的三层智慧 《底层逻辑》读书笔记二

    要想在如今的社会里生活得游刃有余,光有知识是不够的,需要有智慧,智慧可以给我们一双慧眼,让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关系,...

  • 寺庙义工第二天

    1,山门,慈悲,般若 般若是智慧,慈悲是善良,山门是寺庙的大门,我们要有智慧的慈悲,在保证自己肉身和家里人一切安好...

  • 百年一梦,“吃亏”与“讥讽”都不是事

    能给别人快乐,是慈悲; 能给自己快乐,是智慧。 看不到众生的苦,是自己的慈悲不够。 放不下自己的苦,是自己的智慧不...

  • 学佛要先学习正确的知见,才不会伤及慧命

    能给别人快乐,是慈悲; 能给自己快乐,是智慧。 看不到众生的苦,是自己的慈悲不够。 放不下自己的苦,是自己的智慧不...

  • D67   光有善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智慧。

    今天学习了团长的心理学,《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里面就讲到这样一个话题。 为什么付出善意得到的却是伤害?斗米恩...

  • 慈悲是发自内心对陌生人的体贴

    看到一句醍醐灌顶的话: 人类文明的总成果, 要么归于智慧, 要么归于慈悲。 利他远远不够, 爱也不够, 慈悲是发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引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za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