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颜施,有感染力的笑。
这种微笑英文叫做duchenne smile,迪香式微笑。其特点是笑容饱满,牙齿露出,嘴角肌上扬,颧骨肌上提使面颊提高,眼角肌收缩使眼周褶皱出现等特征。
有感染力的笑,礼貌式的微笑或者职业式的微笑,只有面部肌肉的表现,不是发自内心的“迪香式微笑”。
迪香式微笑和婚姻幸福:
迪香式微笑:1960 Mills Colledge
毕业年鉴:迪香式微笑上镜的学生,30年后婚姻的比例高,离婚的比例低,自我评估的幸福要高。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笑脸待人。
人是行动的生物,心动不如行动,行动能够提高我们积极的快乐的体会运动,绝对是我们人的天性运动产生积极的神经,化学递质让我们开心。
第二身施:心动不如行动。
运动、旅游、游戏、触摸、闻香、饮酒、听音乐、唱歌、禅思、行善。
有一种特别重要的神经化学递质,只有通过运动才能产生,这就是我们大脑分泌出来的内啡肽。
内啡肽类似于吗啡,能够解除肌肉的疲劳,让我们特别的开心,特别的爽,但这个泪内啡肽只有在运动到一定阶段之后才能产生,就是你跑步跑到高原区跑不动了,咬牙切齿,你再坚持一下的话,大脑分泌出内分泌这个时候让你特别的爽。
这就是为什么习主席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因为奋斗能够产生内啡肽,创新创业的人一定要爱运动,不光让自己的身体好,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的坚强,积极和快乐。
我们发现旅游使我们开心,游戏可以让我们开心。触摸、闻香、饮酒让我们开心。
香气是我们人类唯一不通过大脑前额叶就能够产生情绪反应的感官系统,那是听觉、触觉都需要想一想,才能够明白是好还是坏。
但这个香气不知道为什么,他直接进到我们的大脑,刺激我们的嗅球产生情绪反应,君子配香就是这个道理。
毛主席在他的卧室里有一副对联:
“万里风云三尺剑
一庭芳草半床书”
大概就是与这个相关的。
哈罗的幼猴实验(Harlow)
一只幼猴配两个妈妈,一个喂奶,一个抚摸。后来发现幼猴跟那个抚摸的妈妈比较亲。
因为爱,是摸出来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夫妻之间连手都不碰了,这个感情肯定是没有的。
触摸可以产生催产素,它是一种激素,可以刺激乳腺和子宫,也可以舒缓压力,提升同情心。
积极心态是可以通过这样肢体接触产生的。
没有人摸,自己摸自己也很开心的,这叫做自摸,怎么摸?摸自己的胸,我们发现心情不好,摸摸胸,摸摸肚子。
以前说摸肚子是因为吃饱了撑的,其实不是的,它有一些情绪反应,摸一摸很开心,这就为什么自己心情好的时候,胃口很好,心情不好时,胃口不好,这个肠胃和情绪是有关系的。
所以摸摸肠胃,要自己感觉舒服一些,没脖子也行,还有一个我们用的最多的自摸,我们都没有意识到是一种自摸,那就是我们的鼓掌,鼓掌就是一种自摸,鼓掌的时候我们是开心的。
击节而呼,击鼓而出,古时候就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调节的。
人的利他本能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有云:
仿佛自己越是在给别人有所牺牲的时候,心里特别觉得痛快、酣畅、开展,反过来自己力气不为人家用,似乎应该舒服。其实并不如此,反是心里感觉特别紧缩、闷着,所以为社会牺牲,最合乎人类生命的自然要求,这个地方可以让我们生活更能有力。
人其实不是自私的生物,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相信自私的本能,人有自私的本能,那个叫自我保护。
有一个生物学家叫做道金斯,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他说的是基因的特性,是自私的。但人不是基因,人是基因的载体,基因自私,人反而又无私。
人有时候为了让自己的基因繁殖下去,可以牺牲自己的个体。人类的母亲和父母亲,在面临重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自己的孩子。正是有这样一种天性,我们人类有的时候,会从利他的行动中间产生快感。
乐于众人就是众人为乐。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产生正面积极的力量。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大脑能够分辨出4种积极的神经化学递质:催产素、多巴胺、内啡肽和serotonin血清素。
心理学家Stephen Post波斯特研究发现:在想象自己帮别人的时候,在实际帮别人的时候,大脑都会产生出这种积极的神经化学递质,让我们觉得特别爽,所以帮助别人是有快感的。
积极的天性来自于无私的利他的行为,创新创业只为自己很难的,没必要的,做别的事情都可以发财,都可以成功,都可以快活。
但为什么要去创新创业,一部分原因应该是因为对别人有意义,对国家有意义,对民族社会有意义,所以这样的思想其实挺重要的。
第三言施,积极沟通。
沟通从欣赏别人开始!
人是唯一会说话的生物,所以沟通交流它产生的不光是信息的交流,其实还有很多感情的传递,意念的传递,思想的传递,未来友好关系的传承,所以沟通的作用其实是很有意义,这样的沟通需要有一些科学的指导,不是光说话就行。
医学家发现不会说话是很多关系破裂的原因是很多失落挫折愤怒的原因,心理学家埃伦森夫妇发现:夫妻关系的破裂,最大的原因是不会说话,还不一定是其他的原因,所以很多时候学会说话,知道如何说话,可以产生正面积极的心态,但这个说话大家千万不要误解为就是讲好话,就是颂扬的话,拍马屁的话。
沟通的科学比例,洛萨达比例
正:负交流比例,五句好话配一句批评建议的话。
言施:沟通产生积极心态
1、洛萨达比例
2、表达感恩
2010年感恩节,《华尔街日报》总结了对感恩的科学研究:
感恩的人更健康更幸福更乐观,朋友更多。感恩的人不容易抑郁、嫉妒、贪婪和酗酒。
感恩的人挣钱更多。
感恩的孩子成绩更好,缺少头疼、胃疼。
第四,体验福流。
罗心理学家齐斯真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1960年代观察美术家、国际象棋高手、攀岩者、作曲家、运动员等发现这些人在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中全神贯注的工作,时常遗忘时间的运转轨迹以及周遭环境的知觉,这些人参与的活动完全出自于其内在的乐趣,这些乐趣来自于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外在的报酬。这种神经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它称之为flow,并认为这是一种最佳的体验(optimal experience,1975)。
中国文化中的福流
庄子在《南华经》中,特意描述了一个普通人的福流:一位解牛的屠夫庖丁,在从事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工作之中,就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幸福酣畅的状态。
原文是这样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休》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Flow的特征
1, 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
2,物我两忘(自我意识空间意识时间意识的暂时性消失)
3,驾轻就熟(对活动有完全的掌握和控制)
4, 点滴入新(体验过程,感受到活动的精确回馈)
5,酣畅淋漓(发自内心的主动积极参与活动)
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沉浸其中,以至于你进入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自我意识,时间意识,空间意识,暂时消失,此时不知是何时,此身不知在何处,因为你太投入了,那么你基本上就是忘掉了别的所有的一切,你完全是欣赏自己的这个过程。
那么做什么样的事情能够产生澎湃的福流呢?
日常生活中福利流体验的频率:
常常:爱好、运动、电影
日常:性生活、社交活动、学习、工作
有时:饮食、美容
很少:做杂物、看电视
非常少:闲逛、无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