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500字每周500字每天写1000字
也谈:争议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

也谈:争议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

作者: d4b3c14b7f56 | 来源:发表于2020-08-08 10:39 被阅读0次

最近关注了网上热议的浙江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对于此事,我脑子钝,没啥想法。 通过知乎,也了解许多不同的观点,各自说的都有道理。

想说的人们都说了,自然也就没啥表达欲了。直到昨天看书,讲到“激励过敏倾向”的概念,我觉得我可能理解的更为清晰。

先说几个例子:

第一:河内的法国殖民政府曾经颁布过一条法令:人们每交出一只死老鼠,政府就给他发钱。政府这样做本是想控制鼠灾,但这条法令却导致人们养殖老鼠。

第二:1947年,当死海的卷轴被发现时,考古学家们悬赏收集每一张新发现的羊皮纸手稿。结果,为了增加手稿数量,那些羊皮纸被撕碎了。同样的事也发生在19世纪的中国,当悬赏征购恐龙骨时,农民们会将挖出的完好恐龙骨砸碎,再去领赏。

第三:一家企业的董事会向管理层承诺,一旦实现一个目标就颁发一份特殊津贴。结果如何呢?经理们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商定尽量多的目标,而不是思考如何让企业赚钱。 

以上都是 “激励过敏倾向”向的例子。

它首先揭示出一个平庸的事实,人们会对刺激做出反应。 但令人吃惊的是它带来的两个次要方面:

第一,一旦有激励加入游戏或改变了激励,人们就会迅速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第二,人们是对激励做出反应,而不是对激励背后的目的做出反应。 

介绍完概念,回到争议作文事件。 

从考生的角度:

第一:首先应该肯定考生在“写作”上确实花了很多功夫,读了很多书,或至少背了很多名人名言。

第二:面对高考的考生,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如何才能获得高分,至于其他,都先放一放。我觉得这位考生就高考这件事而言“成功了”,或者说“目的达到了”

第三:考生好坏标准源自老师,因分数由老师定,因而迎合老师的口味就成了学生的日常操作,这本就是系统中的两个基本“元”

从教育的角度:

第一:阅卷组对这篇作文给予的肯定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刺激,它必将影响未来学生写作的基本导向。

第二:教育的目的在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修养。但其激励本身是高分,这两者之并非直接的刺激反应的关系,而是隔着评判标准这道“墙”。正如“激励过敏倾向”所揭示的那样,人们是对激励做出反应,而不是对激励背后的目的做出反应。

第三:从写文案的角度:

第一:看那篇作文,我感觉是看不懂, 而文章的作用是给人传播观点,简单易懂为上策,此文有违此条原则。

第二:目标读者是阅卷老师,投目标消费者喜好,不失为一种好策略。

以上。

附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也谈:争议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ac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