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没有回过老家了,因为兄弟姐妹都在县城,所以,十多年前把父母也接了过来,方便照应。但每到过年,老母亲总是念叨着:“还是在农村老家过年热闹,初二你们都回去,在大院子摆桌吃饭,多好!”
农村的大年初二,有时比初一还热闹,因为这一天,嫁出去的闺女要回娘家。如果哪家有新女婿上门,就会有好多人围观,更是热闹非凡。
小时候,记得几乎年年冬天会下雪,到过年也化不完,初二这天,雪球就成了对付新女婿的法宝。
那时新婚回娘家,还要找抗橼子的人,帮忙拿礼物,替新郎挡酒。那时的礼物,除了肉就是白馒头。看谁家的橼子多,谁家的馒头大,最大的一个有半斤重。回去时空了的橼子会底朝上放着。在那贫穷的年代,两亲家为备礼的多少,留礼的多少,闹矛盾也是常有的事。
曾经就有一个因为留礼,新媳妇上吊的事。听说是娘家留的多了点,抗橼子的说了句:“看我多没本事,来时拿不动,回去大都空着。”新媳妇感觉没颜面,老是想不开,就上吊死了。她娘家当然大闹一场,把肉挂到男方庄村头的树上,好长时间才让老鸹叼完。男方一直怪抗橼子的人多嘴,好不容易娶的媳妇没了,大年下喜事变丧事。抗橼子的也自责,并大病一场。
闹新郎,是最热闹的,新郎要磕头拜年,有的辈数低,会从庄这头,磕到庄那头。论辈数该着闹的人,会跟在后面,一边看新郎磕头拜年,一边团雪团,砸新郎,扯着衣服往脖子里撒雪。新郎绝对不可以翻脸,只能躲。当然这样乱的都一些小男孩子。大人,看新郎,主要是看会不会说话,磕头的姿势对不对。
吃饭时,娘家人会想法子多让新郎喝酒,而新郎又不可以喝醉丢丑,这就得看抗橼子人的酒量了,所以,抗橼子的人都有好酒量。
随着生活的改善,初二回娘家,不再拿馒头,礼物也只是象征性的留一点,娘家还会给压橼子底的钱。到我们结婚的时候,橼子装礼的习俗已渐渐淡去。磕头的礼仪也只限于近亲。
后来姐妹几个陆续结婚,每年初二,全部回家,无拘无束。房子小摆不开桌,只要晴天就在院子里摆。吃完饭,还要再打会麻将才回自己家。
这一天,母亲总是笑的眼迷成线。离开老家后,虽然各方面条件都比从前好,也会一家人聚餐吃饭。但她仍然念念不忘的是在老家过年,我们初二都回去的情景。
其实我们都明白,她老人家怀念的,不是那时的生活,是逝去的岁月。
图片橼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