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说过:“直觉式思维是神圣的天赋,理性思维是忠实的仆人。我们在现实中往往本末倒置。”
这句话很有意思,让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什么是良知?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解释是分散和神乎其神的,他认为良知能成天成地,成鬼成神。
归结起来,所谓良知就是,第一,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第二,感应神速,无由等待;第三,能知是非善恶。
所以,所谓良知,其实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直觉的本能的道德感和精准判断力,或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和精准判断的直觉力。
那么,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不听从我们良知的指引?无法知行合一?而是让本能的直觉逐渐退化了呢?
不能知行合一,最主要的就是:我虽然听到了它的声音,可一定就对吗?我要好好考虑一下。
正如阳明先生所说,你思考的时候,就已经掺杂了私欲,思考出来的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但那是歪打正着,大多是错误的。
为什么错误?无非是私欲让你迷失了方向。
【01】
张学良当年在东北有百万东北军,当日本人准备进攻东北的消息传到他耳里时,他魂飞魄散。
多年以后,他在口述实录中说,他第一个感觉就是,不能撤,因为东北有那么多百姓,如果撤了,就是把家乡父老送进火坑。
但是他没有遵从第一感觉,因为他有很多私欲。
他魂不附体地考虑几天,在这些考虑中,他想到生命,想到他的家底——东北军。
想到真要和日本人打起来肯定会失败,一旦失败,他的家底就全没了,他在蒋介石那里的腰杆子就不硬了。
这种私欲的集合最终让他做出了违背良知的决定:不做任何抵抗,把军队撤进关内。
多年以后,他始终为这件事懊悔。
但正如世界上很多人一样,即使给他个重来的机会,把当时的场景复活,他做的决定和第一次还会一样。
因为他的良知已被外界的物欲遮得奄奄一息了。
【02】
甲午战争中,大清北洋海军副将、“济远”舰舰长方伯谦,从上层精英急剧坠落为死囚。原因是什么?
如果没有这场战争,方舰长、方副将一定会成长为方提督乃至方中堂。
但平时的俊才英才,一听到炮声一闻到血腥就抛下战友溜之大吉。
真刀真枪的海战,试出了他这个军人的成色!
和张学良一样,他也没有遵从第一感觉,完全不能与血战到底的邓世昌们相提并论,因为他也有很多私欲。
在《沉没的甲午》一书中, 作者通过抽丝剥茧细查中日双方各种战争档案,揭开真相,读来令人唏嘘。
方伯谦在个人生活方面体现出格外的精明。他凭借优厚的薪资,打破舰队先例,把妻子儿女接到身边居住。
他四处购置房产,在舰队经常巡航停泊的几处港口诸如旅顺、威海、上海、青岛都有舒适的私宅和为数众多的佣人。
当然,每一处宅子也都必不可少的金屋藏娇。
刚过而立之年,既军权在握前程似锦,又积聚万贯家财,更被群美环绕,如此风流人物不是精英谁算精英?
恐怕连现在所谓“国民老公”、“鲜肉男神”之流也是望尘莫及!
这种私欲的集合最终也让方伯谦做出了一连串违背良知的举动:不光光抛下战友溜之大吉,还伪造信息,嫁祸上司。
【03】
对于孙子兵法似的基于理性思维的算计,我们是听得最多的。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
神机庙算,运筹帷幄,这个算计,似乎不可或缺。
算计的目的。是为了决策的周全。越是强调周全的地方,越强调算计。例如战争,例如大型工程,例如大型企业,都是算计在先,决策在后。
这种决策方式,可以做到很周全。但是也有一个缺陷,那就是效率比较低,要花很多时间用于算计,然后才能根据算计的结果作出决策。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算计。我们的时间没有那么充足,或者我们已经有了最好的方案,不需要再算计。
这就是爱因斯坦说:“直觉式思维是神圣的天赋,理性思维是忠实的仆人。我们在现实中往往本末倒置”的原因。
这就清楚了,阳明先生有一套独到的思想体系。不算计是依托于致良知的。
世界上解决问题,就有了两套思想方法,有些人擅长使用这一种方法,有些人擅长使用那一种方法。
【04】
只有听从第一感觉,才能让道德感和判断力成为我们真正的内力。如何让这种由内而发的力量发挥出来?
很简单,你的良知必须光明,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必须要常听凭良知的指引,不伪饰,不托大,不虚构,内心纯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