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专注——学习的核心
第一节 极度专注:专注是学习中披荆斩棘的利剑
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第一次相识的时候,比尔·盖茨的父亲就分别给他们一张卡片,让他们在上面各写一个词,描述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自己。结果两个人答案竟然一模一样,都是专注。
可见一个人专注力的高低,可能预示他今后成就的大小。只是在现代社会专注力似乎成了一种稀缺能力。
我们很少能够专注地去认真读完一本书,我们总是会被形形色色的小视频或屏幕闪动的各种信息所吸引。
分心走神是我们的天性
作者曾在2018年8月做了一个“学习成长困惑”的在线调查,前后共收到338份答卷。得票最高的两个困惑是:①“经常沉浸在担忧、幻想、焦虑的情绪里”(168票)和②“总是分心走神,无法保持专注”(167票)。这说明受分心走神困扰的人不在少数,而且他们也在留言中表达了自责、无奈和对自己失望的情绪。其实分心走神原本就是我们的天性之一。
分心走神是我们的天性
论记忆能力,人类肯定比不上计算机。人类的大脑使用背景关联记忆的方法,借助事情的背景或线索等提示信息来让我们想起特定内容。这种记忆的方式可以极大地降低大脑能耗,弥补大脑神经元处理速度的不足。然而,进化是把双刃剑,背景关联记忆的一个副作用就是我们感官所听到、看到、摸到、尝到、嗅到的任何信息,都会引出其他的记忆内容。又因为感官受潜意识控制,而潜意识永不消失,所以只要我们醒着,这种分心走神随时都可能发生。
不过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比其他人更好地约束自己的注意力,就能在学习中获得更多优势。我们不仅要追求专注,还要追求极度专注。
追求极度专注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专注就是用毅力把自己约束在一件事情上,所以他们允许自己在过程中开些小差,只要自己看起来还在做这件事就行。他们也会在精力不足的时候继续学习,因为勉强维持学习的努力感会显得自己很专注。
然而,研究者发现与普通人的专注水平相比,那些成就卓越的人身上体现出的则是极度专注。所谓极度专注就是调动所有感官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或者说将100%的精力投入一件事。换句话说,极度专注与普通程度的专注之间的区别就是“7个小球”火力全开与只用“四五个小球”进行学习、练习或思考的区别。
所以,有研究人员指出: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要好。除此之外,极度专注还是我们灵感的来源。
意识与潜意识的模式大脑在学习的时候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意识”的专注模式,另一种是“潜意识”的发散模式。不过想让潜意识工作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就是彻底关闭清醒的意识,或彻底忘掉原来那件事。
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
阿基米德就是因为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鉴定皇冠真假的办法,所以准备去公共浴室彻底放松一下,但在他的身体进入澡盆的那一瞬间,溢出的水就给它带来了灵感。很多例子表明科学发现和其他智力上的突破是在当事人毫无期待,正在想别的事情时出现的。
好的学习模式是在做A的时候彻底关注A,在做B的时候彻底关注B,A和B两件事情之间有非常清晰的界限。李大钊也说过:“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说明界限分明的习惯对人性情和能力的培养都很有好处。
事实上,前文提到的“元认知”“写下来”等方法已经包含了提高专注力的相关技巧,但想要达到极度专注的状态,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更好的方法和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