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包拯断案
包拯,字希仁,北宋时安徽庐州人,他自幼学习经史,仰慕古代圣贤所为,有“报国安民”之志,进士出身,曾任龙图阁学士、开封知府、监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性峭直,立朝刚毅”,一生为民请命,摧抑强豪,惩办赃官,勤求民隐,办案公正,是百姓心目中的“包青天”,堪称我国历史上的清官典范。
创世主为人类安排了“包青天”的历史角色,就是为了给人类演绎一段公正无私、清正廉明、严正执法的事迹,为人类留下了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公正断案的文化精神,让后世的官员知道奉公守法,不因利益而枉法断案。
侍亲至孝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不持一砚归
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
包拯严于律己,生活俭朴,“饮食器用如布衣时”。他的“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广为流传。
端州出产砚台,端砚闻名天下,当时的权贵、大臣、学士们都以家中存有几方端砚为荣。而包拯直到离开端州,也没有带走一方端砚。
传说包拯任满后,端州男女老幼万人空巷来码头相送,携物相赠,都被包拯一一谢绝。有个人便将一块最上等的端砚用黄布包好,悄悄放进舱内,想包拯到了地方也就收下了。包拯的船不久就到了羚羊峡,本来风和日丽的天气此时却风起云涌,大浪不止,几乎快要将船给淹没了。
包拯下令停船,暗自诧异:“我包拯在端州清淡如水,如何惹的天公这般动怒?”于是命人将行李查看一下。果然,发现了一件端砚。包拯将端砚扔进江中,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
随后,就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了一片沙洲;包裹端砚的黄布,顺流而下,后来成为沙滩。这便是传说中的“砚洲”、“黄布沙”或“墨砚沙”。当地人请名匠雕刻了对联纪念,对联上书:“星岩朗耀光山海,砚渚清风播今古”。

书端州君斋壁
包拯一生光明磊落,“与人不苟合,不会伪辞色悦人”,“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妇孺皆知其名。他写在府衙中央大厅墙壁上的那首明志诗《书端州君斋壁》可以说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刚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
端州以产砚著名,地方官以砚向朝廷进贡。从前的郡守,就乘机向当地搜刮“端砚”十倍以上,以赠各方权贵。包拯到任后,严格控制工匠制造进贡的限额,自己不取一砚。后世还传说端州江上,有“包公投砚处”。
七次弹劾贪官王逵
包拯任监察御史时,倡导任人唯贤,对祸国殃民的贪官及庸碌无能的昏官大加弹劾。
王逵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时,骄横跋扈,欺压百姓。宋仁宗把王逵贬到了池州,不久就又提拔起来,任为江南西路转运使。包拯听到任命的消息,立即上书弹劾说:王逵在前任上,就苛政暴敛,民怨沸腾,应该得到严厉的处罚,而不能提拔重用。宋仁宗于是把王逵改任为淮南转运使,包拯还是不同意,连续七次上书弹劾道:如果任命王逵这样的酷吏,等于给当地百姓带来一场大灾难,在包拯的坚持下,宋仁宗罢免了王逵的职务。

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
张尧佐是张贵妃的伯父,在张贵妃的请求下,宋仁宗把张尧佐提升为三司使。包拯指出宋仁宗一再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再次直谏,指出张尧佐平庸不称职,请皇帝另选贤能,大臣们也纷纷支持包拯。张尧佐见状,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宋仁宗再次收回成命。
这年八月,张贵妃多次向宋仁宗提出封张尧佐为宣徽使,一日宋仁宗早朝前,张贵妃特意送到宫门口,说:“皇上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可御旨一下,包拯马上上奏。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的民怨纷纷。张尧佐身为主管,怎说是无大过呢?”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说道:“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么?臣既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以国家为重!”张尧佐站在一旁,听的心惊肉跳。众大臣又纷纷襄赞包拯,宋仁宗又没有合适理由反驳,气的一甩手回到宫里。
张贵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所以等宋仁宗一回来,她马上迎上前去谢罪,宋仁宗斥责说:“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一心为民
包拯为了防止权贵们找他“走后门”,干脆完全断绝了与高官显宦及亲朋故旧的私人书信往来。有来“走后门”者,无论是高官权贵,还是亲朋好友,一概拒绝。而是把官府的大门向百姓敞开。他在权知开封府时,按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作出了新的规定:大开官府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杜绝奸吏。于是呈现了“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是非明辨”的局面。

铁面无私
包拯是非分明,爱憎强烈,嫉恶如仇,清正廉洁,事涉亲属也不含糊。
宋仁宗时期,包拯被派往庐州做官。庐州是他的家乡,亲戚朋友很多。大家见他做了州官,有的想做官,有的想办事情,还有人想从他那里讨点银钱。而对于后一种人,包拯总能让他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而对于前两种人,他总是严词拒绝,决不干任何以权谋私的事情。为此,他曾得罪了许多亲朋好友,大家都说他是个“黑脸”,翻脸不认人。包拯对此不恼不躁,耐心说服。
也有的亲戚以他堂堂的州官名气做靠山,肆无忌惮,干出了违法的事。对此类人,包拯向来严惩不贷。
有一次,包拯的一个舅舅蛮不讲理,欺压百姓,干了坏事犯了法,被人告到州府。这个舅舅以为当官的外甥一定能替自己开脱,也不当一回事。
谁知包拯铁面无私,立刻传来舅舅,像根本不认识他一样,怒斥道:
“你知罪吗?”
“我,我是……”
不等他说完,包拯严声喝道:
“你犯罪证据确凿,不容抵赖!来人,拉下去击杖一百!”
包拯公事公办,对亲友不讲情面的办案故事被庐州百姓广为传颂。

治家严正
包拯对自己的子孙管教很严。他自己一生俭朴,在他的影响下,子孙们平时也都穿粗布衣裳,只有外出做客和访友,才换较讲究的服饰。晚年时,包拯立下一条家训:“凡是做官的子孙,如果有贪图钱财犯枉法的,生前不许回到家乡,死后不许葬在家族的坟地里。不听我的这些话,就不是我的子孙。”
包拯还找来石匠,把这条家训刻在石碑上,竖在堂屋里。包家人都知道,包拯是说话算数的,他们都谨慎行事,决不越雷池半步。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后来,包拯的几个儿子都因学业出色,中了科举做了官,他们牢记家训,继承父亲的美德,都成了受人赞赏的清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