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可是在学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多种技能,拓展了自己的人脉圈之后,却更加迷茫了,好像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遥远,那种有力用不上的感觉,反而使自己更加地焦虑。
采铜在《精进》这本书中,提供了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的思路、方法和行动,并激发人深入地思考,松动头脑中那些凝固已久的结构,驱使读者即刻行动,去自我改变和突破,让生命有更多的可能。
苏格拉底说,未加审视的人生毫无意义。审视,是对未来要去哪里的目标的清晰化、具体化,也是对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的一种反思,按《精进》一书的内容对照一下自己,有些问题确实一直存在:
后悔过去所做的事情,对未来充满了焦虑,不愿意活在全部的现在。
遇事犹豫不决,却不肯去行动,哪怕明知道事情只会越变越坏。
接收了很多的信息,却没有去深度加工,仅仅是信息的搬动工。
付出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努力,最终却只做到了“差不多”水准。
读完这本书,掩卷沉思,审视自己,给我印象最深的、收获最大的,是要用心。
上周日下午英语课上,老师让我们分组做演讲,演讲的内容是一个月之前就公布了的,给我们很长的时间去准备,其中还有个国庆节假期。可即使有这么长的时间,我们组也是在最后一天,抽一点时间完成了PPT,也没有事先练习和排练,临到我上场的时候,只好硬着头皮上去讲。
PPT即没有用到老师所教的模型,又缺少实质的内容,因此,讲的时候心里完全没底,只有照着PPT内容去念,真是最失败的一场演讲!以前能参加Go2050大会都能做英语演讲,按理来说,英语真的不差。
课后反思,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没有认真准备,没有去反复练习,只是随便应付一下,抱有侥幸心理。
不用心准备和练习,就做不好演讲,就不会有好的表现。
看这位同学,准备得就很充分,也很用心,表现和很好,哈哈。
钢琴大师李云迪在点评一个小朋友的弹琴时说:小朋友弹得没什么错误,只是每个音的大小长短都差一样,没有轻重缓急之分,有的地方,敲击的痕迹太明显、太生硬,大师的言外之意,是让小朋友以后多用点心,把琴弹好。
接着,李云迪现场演奏了一场肖邦的夜曲,当他坐在钢琴前,举手投足间,都散发出大师的气质,手指触碰着琴键,就像在上面跳舞,那跳动的音符,冲淡平和,寂静幽澜,舒缓中又透着一点点沉思,好一个柔美的夜。
认真弹琴只能弹对,用心才能把琴弹好,成为大师。
晚上给朋友看我写的文字,让她给提些意见,她直言不讳地说:你写的字太宏观、太遥远,有距离感,而且没有什么实在的内容,也没有自己的痕迹。
翻看我以前写的一些文章,确实是粗线条,很不细致,也没有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我写苏东坡,是这样写的:
对于苏东坡,我们大多数人并不陌生,从小我们就会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端起酒杯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如果正值中秋佳节,也容易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
这样用来写应试作文,或许还可以,但要吸引人去读,并让人读了能有所收获,真的还差得很远。
如果是那位朋友写苏东坡,她会怎么写呢?以下是她写的一段文字:
少时读词,最喜欢的一句是“不思量,自难忘”。李银河总提及她的虐恋情节,这起源她插队时,亲眼看到一个英俊的男知青被捆绑批斗。苏轼的这首词在我心里种下一道五十度灰,我总觉得爱情的最高形式,得带有点毁灭和消亡倾向。现在的新欢早就换了,不能称之为一首词,免为其难可以归为东坡先生的语录,是那句出自他小妾王朝云的“不合时宜”。确实,遇到性,遇到爱都不稀罕,最稀罕的是遇到理解。
文似看山不喜平,寓雄奇于淡远之中。好文章需要倾注感情,从细节着手,所有艺术作品,都是如此。
而有感情重细节,最重要的还是要用心。
英国前丘吉尔曾嘲笑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他说:“如果有三个经济学家,就会有四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两种都是凯恩斯爵士的,因为他随时会改变自己的看法。”
凯恩斯回答说:“是的,当形势变化了之后,我的观点会改变。那么,您呢,先生?”
那么,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