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滋兰树蕙,五育互渗1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2-04-16 21:14 被阅读0次
    滋兰树蕙,五育互渗1

    屈原在最伟大的政治抒情诗《离骚》中说:滋兰之九畹兮,树蕙之百亩。滋兰树蕙在诗中喻指追求和实现德政与美政的理想,后用来比喻培养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材。新时代的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我们迫切需要一大批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材,五育并举,五育互渗,共生互成,成为我们今天关注的中国教育发展新方向和热点问题。

    滋兰树蕙,五育互渗1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即“五育融合”,是当前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备受关注和探索的前沿话题。“偏于智、 疏于德、弱于体、抑于美、缺于劳”只教书不育人,是对五育失衡和相互“箱格”状况以及“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总结和概况,在中国教育界内外引起强烈共鸣(教育焦虑和教育内卷)。

    五育融合“不是什么”?

    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简单拼凑、整合,而是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机联结、渗透和融通,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面对“五育”分散乃至割裂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个契合点,把原先分离的、割裂的教育病态,通过一个共同的契合点连接在一起。“五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同等重视,不可偏废,重在平衡、互渗和互成。五育既要互育、渗透、融合,也要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以德为先——心脏,以智为本——大脑,以体为重——四肢,以美为贵——眼睛,以劳育为基——双手(身体结构说)和五个手指说。

    五育融合本质上是一种新时代的以整体思维、融合思维和辨证思维为根基的基础教育人新理念,更是着眼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中学育人新觉醒、新实践和新挑战——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美育不好是廉价品,劳动教育不好是赝品。

    "五育融合”如何落地? ——校本化实践。 一个基本指导原则是从五育融合视野深入反思学校自身办学过程五育失衡的深层症结和突破口,找准口子,做出样子,创出牌子。“五育融合” 在具体行动路径上可以聚焦“六全意识“和“七进路径”其中,“六全”是指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学科育人(单学科融合,多学科股合,跨学科政合)全心(潜心、静心、匠心)育人和全息育人。“七进”路径是指五育融合要进课程、进课堂、进评价、进治理、进教师、进家长、进社会。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独立则中国独立,少年自由则中国自由”,“五育融合” 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近现代思想家、教育家基于对国家命运、民族危机和“人的全面发展” 的深刻认识和实践基础上提出的。

    19世纪末,严复提出“民力、民智、民德”的“体智德三育并举”思想;梁启超在《新民说》《新民议》 呼吁“新民为当今中国第一要务”(少年说;不惑、不忧、不惧;梁思成“半人”之间) ; 20世纪初的王国维从康德哲学理论出发率先从人的个体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教育的本质,提出教育旨在培养“完全之人物”,在德智体上加上精神层面的“美育”(情感)即“四育”;蔡元培加上“世界观(看世界) ”教育,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融合派)。杭州师范经亨颐的德智体美群, 五育并举,人格为先,“勤、慎、诚、恕”;陶行知先生“教育改造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滋兰树蕙,五育互渗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mh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