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说话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不是谁抓出来的。
是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激活教师,才能激活教育,才能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教师要得到发展,感受到职业幸福,并享有职业尊崇。
家长与社会对教师要多一份理解与信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特别是网络的迅速普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不再是“知识的化身”。但是,教育发展有其固有规律,教师工作有其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在人工智能尚未完全代替集体教学,家长尚难以依靠一己之力实现“在家上学”之前,学校依然是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成长的首选之地,教师依然是服务、陪伴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以及自我认知、自我发展的主要领路人。为此,在强调学校融入社会、教师服务家长的同时,社会理应对学校运行有一种特殊保护,家长理应对教师工作有一种特殊的尊重,而不是偶有风吹草动立刻将矛头指向学校。教师队伍中难免出现个别有失风范者,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此而丑化整个教师队伍。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学校和教师遭遇的最大冲击与尴尬,不是人工智能等对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影响,反倒是学校与社会、家长与教师之间信任链条的断裂。这就导致一个悖论:一方面社会与家长越来越离不开学校和教师,另一方面又越来越不信任学校和教师。此种境况,学校和教师何以安安心心、安安静静从教?
教师要进行师道的学习与研究,明白为师之道,并发自内心地愿意按照师道的标准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人因思想而伟大。作为教师,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更应该成为“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无法完成学生正常的精神成长。只有教师有思想,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尊严与意义。
教师要活得像个人,要有人格尊严和独立思考的意识,要有人的教养并敬重自己的职业。
在信息泛滥的多元时代,不仅需要一种信念的坚守,还需要用常识、思考对抗种种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裹挟、奴役。
教师如果不能成为思想者,只能靠别人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他的教育教学行为就不可能具有创造性。只有清醒的思想者,才会有理智的教育。
教师要有想法,成为有信念的思者;继而把想法变成做法,成为有定力的行者。既要坐而论道,面壁参禅,又要知行合一,身体力行。
卓越的教师,都是把教育当成志业,都是一个发光体。他们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教育信仰与梦想;他们守住一间教室,唤醒、点化和润泽着生命。
教师是专业人员、发展中的个体、学习者与研究者。教师专业发展要以学校教师团队的共同研修为支撑,即依靠校本研修,聚焦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更好地帮助每一位教师迅速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教师个体与同伴在寻求专业发展的旅程中互为砥砺、相得益彰。
教师即研究者。研究是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实际上,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方式。教师的研究并不把发现和揭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未知教育规律作为目标,其主要追求是发现和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自己的可能性。
教师的研究定位在行动研究、实证研究。行动研究强调教师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反思的研究活动,边研究、边行动,进而有效解决日常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实证研究则强调教师通过收集资料,围绕案例实证,为提出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开展一系列具体的研究学习活动。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第一环境。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基于学生成长,观照教育对象。固然,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会有学生的发展,但缺失了以学生成长需求作为观照,任何路径的教师专业发展都将行之不远。
所有教育教学活动,更多的是从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有效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和规划的。我们需要更好地在学科教学中关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关注其情感历程、情感的陶冶与升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从学生成长需求的角度,进行来自教师的自我规划与行动。优秀教师不仅是深谙某一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还应自觉履行多元角色,帮助学生更好地设计、规划人生,全面呵护学生的学业与心灵成长,做好学生的生涯导师。
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在充分了解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学生生涯规划与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指导能力,在贴近学生发展的轨道上,寻找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18.4.1《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