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平辽东,降刘琮,心腹之患只剩屹立江东的孙权和夹缝中求生存却生命力极强的刘备。
赤壁之战,面对曹操的八十三万雄师,孙刘积极联盟,但满打满算也凑不齐七万人。力取谁也没有信心,便只能依靠智谋,于是离间计、草船借箭、苦肉计、连环计、火烧赤壁,智慧火花砰砰闪现,计谋层出不穷,最终使曹操败走华容道。
所有计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比如庞统为曹操献的连环计,曹军百万大小船只配搭锁环,大火一烧,余船四散不及,八十三万大军无路可逃,才能被付之一炬。
庞统,字士元,本是襄阳人,因为战乱寓居江东,曾被鲁肃荐之于周瑜。此次周瑜便是利用已上过一次当的蒋干使庞统得荐于曹操,最终可以巧授连环计。那为什么庞统的计谋可以成功,得到曹操的采纳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凤雏之前有伏龙先声夺人。欲攻打江南之前的火烧博望坡之战,曹操才初次听闻诸葛亮,只以为是山野村夫。及至刘琮献荆州,曹操想摁死刘备那只打不死的小强,以几十万大军追赶一群老弱病残孕,却被诸葛亮鹊尾坡之埋伏、新野之火、围三阙一之截军、白河之水、博凌渡之伏兵打得灰头土面,狼狈不堪。对于诸葛亮之计谋,曹操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进退皆是计,都快被打出心理阴影,曹军都有恐孔明症了。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对和伏龙先生声名并立的凤雏庞统,经过江南一系列战役,想必求贤若渴的曹操肯定是耳熟能详,只恨平生不能一见。因此对于庞统的主动投靠,曹操大喜,“亲自出帐迎入”,连官渡之战时对老友许攸的试探质疑都没有,直接带他去阅兵并问计。
第二,刘琮代表的荆州集团的投降,以及东吴黄盖、甘宁的诈降书,让曹操自我感觉特别良好。北方安定一统后,曹操愈骄,加上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让曹操以为自己天下归心了。孙权不识好歹,在周瑜等主战派劝告下,决定力战到底。但现在有黄盖、甘宁因周瑜“偏怀浅戆”、“擅作威福”,他们审时度势,众寡不敌,知其不可,知道曹操诚心待物,虚怀纳士,既遇明主,便倾心相投。
对于黄盖、甘宁的投降,曹操虽然心中稍有疑虑,但心底里还是倾向于相信他们是真的诚心投降的。连东吴帐下大将都因为他的广纳贤士之心而望名而来,对于目前仍是白身(鲁肃曾推荐庞统给周瑜,但周瑜一直都没用他)的庞统,曹操没有任何理由也不愿意相信他是诈降的。
第三,郭嘉死了。不知道是郭嘉智近于妖,特别擅长分析人心,还是之前他在曹操帐下掌握了集团的情报系统,郭嘉每一次的分析都特别合理到位,能给出特别正确的战略战术。比如曹袁十胜十败之说、遗计定辽东,特别是官渡之战中对袁绍、袁氏集团内部倾轧、袁氏兄弟合权势之争的心理及行为把握得一点差错都没有。可以说官渡之战曹操能以少胜多,郭嘉功不可没。
但是郭嘉死后,赤壁之战中,曹操集团的情报系统好像崩溃了一样,对东吴和刘备集团的情况完全是两眼一抹黑。连对手集团内哪些是主战派哪些是主降派都不知道,想当然地以为孙氏集团派别众多(因为孙氏集团三换其主,孙坚、孙策、孙权,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底下文臣武将都有自己的小集团),肯定矛盾不少,所以被对方谋士耍得团团转,完全被牵着鼻子走。
第四,庞统之才智。前面三点是庞统能成功的外部因素或说是辅助因素,最主要的当然是庞统之智之才之佞。凤雏并不是浪得虚名的,能与诸葛亮齐名而立,他的才智与孔明先生不相上下。他想要曹操将船只以铁索相连,以便火烧之时军士不能四散逃跑。他深谙说话之道,先是夸曹操军势强盛,然后于酒宴中不经意点出曹军最大的问题——北兵不惯乘舟,水土不服,俱生呕吐之疾,于是顺理成章地献出连环计。
(因为对谈判理论不很熟悉,所以对庞统巧授连环计这一节,对庞统的口才之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上面的文字不能讲出其精彩之一二。《三国演义》中每一次谋士运用口才或结盟或忽悠时,都是特别精彩的谈判案例。我觉得做商务谈判的,多看看《三国演义》特别有好处。)
第五,曹操的日益骄盈。上面的条件是已有的,庞统即便是天纵之才,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最后采不采用,现在采纳、事后会不会后悔,还是得看曹操。但很显然曹操没有让他们失望,统一了北方,降了刘琮,曹操志得意满。东吴麾下抗战主力将领与他“暗通曲幽”,在他想来,东吴已是囊中之物。现在又得到了凤雏先生,人生不要太圆满,刘备、诸葛亮的顽强抵抗,在他现在看来完全是蚍蜉撼树。手下谋士程昱、荀攸提醒他小心火攻之计,他也听不进去,于是铁索连环,就等着那把火了。
庞统只身勇入曹营,巧授连环计,完成了火烧赤壁的最重要一环。可是就算立了这么一大功,在东吴集团也没有得到重用,最后还是在鲁肃的推荐下去了刘备集团,又因为长得丑被发配去做个小县令。最后虽然得到重用了吧,为刘备得益州立下赫赫功劳,却又不幸短命死也,命丧落凤坡,真是天妒英才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