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弋一

提及冰心和林徽因之间的瓜葛,最为人熟知的要数冰心在1933年9月写的《太太的客厅》。当时敏感的林徽因一眼“看出”,这部作品中的太太便是指自己,诗人是指徐志摩,里面的陶先生、哲学家等又颇有金岳霖等文人墨客的影子。
因此林徽因觉得,这是冰心用一篇文章在讥讽自己是水性杨花的女人,从此在自家沙龙的邀请名单上,再没有冰心的名字。
但如果真追究起来二人究竟是什么时候结下的梁子,恐怕要从1931年9月刊登在《北斗》上的《我劝你》说起。
01 心性不同导致渐行渐远
在冰心的《我劝你》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婉转而又诚恳:
只有永远的冷淡,是永远的亲密。
放在如今来说,如果你的好朋友,出于害怕你因为男女瓜葛而败落了自己的婚姻,所以规劝即将结婚的你,与自己的异性朋友保持一定的距离,以获取良好的婚姻关系和更长久的友谊,这是对是错呢?
在我看来,冰心的做法并没有错。
当时的林徽因早就与梁思成订婚,两个月后,他们即将走入婚姻的殿堂。在这种情况下,徐志摩还对林徽因穷追不舍,而明知徐志摩心思的林徽因,也并未与之保持距离,这种做法实在令人费解。
我们只能从女性的角度来解读:其实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能是众多男人中众星捧月的焦点,而站在百草园中的一株花引来的其他女人的侧目,能够满足女性内心的虚荣。可这种做法并不值得提倡。
在一段婚姻中,若男方没有梁思成的胸怀,那女方与其他男性友人的亲近,可能就是结束一段婚姻最强有力的导火索。
所谓的冷淡是永久的亲密,这反而符合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亘古名言。更何况,就算徐志摩是死缠烂打,林徽因没有主动,那她与金岳霖的互动又如何解释呢?
所以,我认为,导致林徽因和冰心之间渐行渐远的根本原因,是二人在心性上的不同。
02 刻画群像被误解
从后来冰心对铁凝说的“爱不是追求,而是等待”的规劝,再到沈从文评价冰心“除家庭儿女爱之外再写不出其他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冰心在感情和生活上是比较保守的,遵循那个时代的妇德,所以她看不惯林徽因同时与多个男性交往亲密又有什么错呢?
但冰心发现,自己出于善意提醒林徽因的劝诫之词,林徽因非但没有听进去,还将这种“房中密事”冠以更光明正大的交往头衔——沙龙聚会。可想而知,冰心对林徽因更是瞧不上了。
其实,她瞧不上的,又何止林徽因一人?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是什么年代?那是个充满战胜的年代,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战火中,无数老百姓流落街头、生灵涂炭。
但那些站在社会顶端的文人墨客们,在沙龙上交流的不是如何救亡图存,而是公开调情。冰心是看不惯这些的。
再看看冰心喜爱的友人是谁?是那时候帮助萧红、萧军等人从临汾转移的丁玲,是中国抗日文学中不可丢失的一位女作家。
我们从这种交往关系中可以看出,在乱世中,尽管冰心自己只求人间的温暖、爱与家庭和睦,但她也能够看到深处时代动乱中的那些为中国抗日成功付出鲜血的众多文艺界友人们。
以上两个原因,我认为才是冰心写出《我们太太的客厅》的根源。
冰心要讽刺的从来不是林徽因,而是当时那种“沙龙”中混乱不清的男女关系,和时代图景下,上层社会弥漫着的奇怪气息。她写的人,只是时代和某种现象的缩影,她刻画的,不过是一副群像罢了。
我们常说“任何人都不能在一篇文章中找到除自己经历以外的共鸣”,林徽因之所以敏感地找到了自己,沈从文之所以出言批评,不过是心虚罢了。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大家都将自己完美的对号入座了。但是,如果人人通过一部文学作品就说主人公是自己,那就是通过文学在折磨自己了。
03 正确的婚姻关系与交友方式
民国时期的文人墨客们有他们的傲骨,认为自己所处的位置是不应被人公开批评的。但冰心性格冷淡,总是处在旁观者的位置上,于她来说,对这种“文艺界”的纠葛,反而是不屑的。
正是她的这种不屑,让她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年中,成为中国亲子教育、家庭关系维护方面的导师。
不论冰心、林徽因二人之间曾经有没有真友情,我们都要明白,心性不同的人,注定是要分道扬镳的。
而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关系之所以能够善终,一是时代造就的,二是梁思成的心胸造就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只能发生在他们之间,发生在其它任何一个家庭里,都可能造成悲剧。
最后,我想说,女性之间还是有纯友谊的。至少,如果是我,在面对冰心发人深省的劝诫时,我会闻过则喜,觉得这是真朋友为了让我走一条正确的路、获得美满的婚姻,才发出的逆耳忠言。
遇到这种朋友,我会亲自上门,与她一起喝上一杯咖啡或茶,在接下来的人生中,相互扶持、相互指点,这样才是良性的互动关系。
而当女性有了婚姻,又想向亲密的男性友人倾吐自己的不快,来获得男性的心疼,这种处理两性关系的方式,我并不赞同。
至于当时冰心与林徽因之间除此之外,是否还发生过别的什么不为世人所知的事情,我也不好过多地做评述。
最后,林徽因和冰心对中国文学、建筑学、社会学、教育学上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她们二人在这些方面的成就依然值得后人敬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