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十年前,即2009年的时候,我开始试写了个人的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名字是《姜维演义之辅汉四十年》(姜维226年归汉,264年殉国,实际三十八年)后来更名为《姜维演义》断断续续写到了2014年。其后,因种种原因而彻底中断了。
小说是从街亭战役后,诸葛亮派姜维、马岱在斜谷设伏,为全军断后的情节开始写起的。连续的情节写到了秋风五丈原,诸葛武侯向姜维交待后事处。其后,则是不连贯的、独立成篇的情节,有姜维、邓艾长城会战;姜维死守剑阁,火烧钟会飞石车;姜维平定白马羌之叛;姜维举贤等故事。连续的章回情节,加独立成篇的姜维故事,大概完成了全部内容的五分之一左右。
原来就有计划按照原来的脉路和风格,增删修改之后,陆续发布,直至写完。可是,令我不能预料的是,因为一些原因,我的底稿丢失了。这给我重新造成了致命打击。我虽然勉强记得故事框架,然而,十年过去了,细节是忘的差不多了。要在没有底稿可参考的情况下,再来写一回,真不是容易的。文笔就不见得能得到原来的水平,细节构思恐怕也无法回到旧时风光。
只是,这个宛如我的心病。如果不再来一遍,我会感到如骨在喉,会浑身不自在。所以,我准备抛开一切顾虑,把心中所想写的故事写完,把我所仰慕的豪杰尽我最大之努力写出来。
这部小说是以姜维为第一主角,按照他的人生轨迹,依其辅汉故事为主脉,总体展现蜀汉226年-264年的社会全貌,塑造蜀汉文臣武将,市民商官等等阶层之群像。以史笔为读三国者勾画出蜀汉后期波澜壮阔的悲喜画卷。
这部小说试图完成这样几大任务:
1,写尽蜀汉中后期人物,以事实驳倒所谓诸葛亮不重视人才培养,蜀汉是因为无人而灭国的俗念和谬论;
2,展现蜀汉各阶层的生活,告诉人们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皆非穷兵黩武;蜀汉内部之稳遥对曹魏内部之乱;
3,告诉读者,历史之所以以蜀汉为正统,实与血统论无关,而决于善恶。
4,揭示一个真理般的事实:晋的崛起和吞灭蜀汉,非是可赞的大一统,而是庶民的毁灭,民族的悲哀。
5,描写蜀汉所兴亡的内外因素,使人民看清楚蜀汉吏治败坏的过程,看明白吏治败坏将如何毁掉国家。
6,竭尽全力塑造姜维。
以上一切都是在给诸葛武侯辩诬,都是想申大义,明至德,痛击当今流弊,猛打天下群丑!——是以,我写“姜维演义”,并不写其一生,而只写其辅汉。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所谓一介草民,然而,心怀鳞甲,故有此不平之音。
我听说有不少姜维迷想增添姜维的独立意义,故而,部分反对《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形象;极其反对姜维是“又一孔明”的提法。此类朋友自命是“正史帝”。而我的笔下,“又一孔明”是姜维的魂,格调上我是接近《三国演义》的,叙事上我也参考了《三国演义》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向罗贯中先生致敬,尤其是姜维和武侯共同北伐的地方。
但是,武侯以后,写姜维独力北伐时,我就以历史为主了。主要参照历史记载,去构思情节,并依照文学规律作合理而必要的虚构。
小说里头,战争是重头戏,社会生产,吏治,文学也占相当篇幅。爱情之类则不作主要描写。大约只有姜维娶亲一节,也附庸在汉吴外交内了。
创作的最大困难,只有两条,一是热情有余而文化水平有限,我还需要加紧学习;二是自由时间不足而自律性差,我需要着魔一般把很多闲余时间投入到小说的创作中了。为着这一目的,我应当在相当长时间内专务三国研究,将其他方面的兴趣割舍下来。待其事了结,再旁通其余。
什么时候动笔呢?我暂定在今年十月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