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意思的文章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想法
超越赞成与反对:看待性爱机器人的新视角

超越赞成与反对:看待性爱机器人的新视角

作者: 洪靖 | 来源:发表于2018-08-23 13:42 被阅读56次

我们要不要接受性爱机器人(sexbots)呢?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两派针锋相对。

也许一开始就问错了问题。应该问的是:我们要什么样的性爱机器人?

More Than Yes or No

性爱机器人已在发展路上,目前没有减缓的趋势。人类从未真正叫停哪些科技,当相关技术逐渐完备,各种技术的组合必然到来——人工智能、表情模拟、拟真皮肤,这些技术正让性爱机器人逐渐成真。但,不能停止不等于全盘接受。原子科学造就了二战时的军事武器,但我们没有放任它继续恶化,反之将它导向和平用途——放射治疗、食品检验、环境检测。

赞成或反对都是过于简化——甚至不切实际——的回答,我们需要的是第三种观点。让我们试着从两个极端往中间移动,采取我称为「科技共伴」(technology co-accompaniment)的态度和视角。这个视角试图融合近年来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Technology)和科技与社会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的丰硕成果,用于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接下来分为三个层次逐步聚焦,从一般科技到机器人再到性爱机器人,来说明科技共伴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性爱机器人这个敏感议题。

科技一直都在

科技共伴的初步意义,在于人类演化过程中,我们不断的利用技术扩大「生活圈」。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Homo erectus)不会想到,他们食用的野兽的外皮会被智人(Homo sapiens)用骨针制作成温暖的外衣。农耕初期的人类也没想过,有天人类可以享用来自千里之外的异国风味,而不是自己或邻居栽种的蔬果。如今随手打开的鲔鱼罐头,包含着我们与遥远事物的相连:中国制造但在冰岛航行的渔船、只能抓大放小的捕鱼欧盟法规、来自欧洲的方位测定技术、美国发明的流水线罐装工厂 [1]。

技术——复杂工具——的使用一直被视为人类这个物种的特征,人类与科技的相伴最终迎来近年学界纷纷指称的「人类世」(Anthropocene)。如果现代人与前现代人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我们用更多科技以更快速度和更多事物相连。这个事实成为科技共伴的基本态度:人类从来没有真正脱离技术而存在,如果我们自认比起前人更有人性、更像个人,那正是因为我们有越来越多科技,而非相反。

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并非静态

也许有人质疑:「但是性爱机器人跟过去的科技不一样,它们拥有人工智慧,它们是主动/自动的,很可能失控!」这个担心并非没有道理,甚至有人预言机器人将会成为地球上的新物种。但,人类早有处理这类问题的经验——看看我们周围的猫与狗。准确地说,现今的猫狗其实是「家」猫与「家」狗,牠们是被驯化的结果。英文里,驯化(domesticate)与家内(domestic)拥有相同字根——dom(家屋)。从具攻击性的野生物种到人类的好朋友,猫狗在演化过程中变得能够辨认人类表情、长时间待在室内、表现衷心陪伴(不过目前为止猫的表现似乎稍差)。的确,机器人很可能是新物种,但如果原本就主动/自动的猫狗能被驯化,为何「机器人种」不能——况且它们一开始就是被人类制作的(programmed)?

然而,驯化猫狗是否表示人类完全掌控了它们?不,驯化猫狗的同时,人类也被驯化了——我们很容易觉得猫狗长得可爱(但不会这样看待蟑螂),通常也对「食用猫狗」感到不对劲。偏爱猫狗,已经成为人类天性的一部分。换言之,演化从来都是双向的,是「共同演化」(co-evolution)[2]。人类与科技的关系也是如此,两者关系呈现动态平衡 [3] ,因此即使未来人工智慧变得比我们更聪明、性爱机器人变得比人类更能掌握人类欲望,也不表示我们注定站在只能被驯化的位置。试想,我们认定猫狗比较低等,但人类又为猫狗做了多少?如果认真探究人类与猫狗互动,我们可能会开始怀疑究竟谁才是比较有权力的一方。

「双向」是科技共伴的核心,这表示互动双方都可能因为互动而改变。这个立场让我们得以进入性爱机器人的主要争论。正方代表David Levy说:「性爱是人类基本需求,对于不善社会交际的社会边缘人来说,性爱机器人帮得上忙!」[4] 反方代表Kathleen Richardson说:「性爱机器人只会物化女性和孩童,延续性别不平等!」[5] 两者看来水火不容,实际上却有一个共通点:用现有道德标准和社会情境来衡量未来。因为性爱是基本人权,所以需要性爱机器人来帮助弱势;因为性爱机器人都是少女外貌,所以必须全面禁止。问题在于,科技可能影响道德标准,也能改善社会情境。

需要更多剧本与想像

麻醉剂发明之前,感受疼痛被视为上帝赋予人类的能力,如果用某种方式让病人在毫无疼痛的情况下接受治疗,病人可能觉得尊严受辱——「怎么可以剥夺我表现勇气的美德?」但如今,如果医生不帮病人麻醉,他就得有被指责的心里准备——「你怎么这么不道德,让病人受苦?」换言之,科技与道德相伴而生有没有可能,某个新科技让性爱变得不再具有(生存/生育)价值,因而性爱机器人根本没有被制造和使用的必要?有没有可能,当机器人拥有自主情绪,以至于社会认为把机器人锁定在性爱功能毫无道德可言——就像我们早已不视女性为生育工具?

科技可能再制问题,但也可能矫正现况。排队引导绳——简单但普遍到没人知道正式名称为何的技术——让插队行为与争先恐后变得更少;安全带警示灯大幅减少不系安全带的违法驾驶。人们的不道德与不守法因为科技得以改善——即使没有保全或警察站在一旁监督。有没有可能,透过性爱机器人来扭转性别不平等?有没有可能,全面禁止性爱机器人的发展,让物化男性——「物化」在此并没有负面意含——的男性性爱机器人丧失了出现的机会?有没有可能,透过研发无性别的性爱机器人,让社会得以理解并习惯性爱实际上和生理性别没有绝对关系?

人类制造科技,科技塑造人类。科技共伴是一个看待和探究双方关系的起点。性爱机器人的发展最终关乎我们如何看待性爱与自身膝跳式的赞成或反对帮助有限,我们必须转而讨论,何种性爱机器人将与我们产生何种关系,而人类社会又将如何转变——剧本不只也不能只有一种。希腊的神话故事或许正是科技共伴最好的寓言:伊卡洛斯(Icarus)借着以腊黏合鸟羽而成的翅膀逃离监禁,重获自由之余却不幸坠海身亡,因为他忘记了父亲的叮咛:「飞得太低,蜡翼会因为雾气受潮而阻碍风行,但飞得太高,腊翼则会因为太阳的光热而融化。」

注释:
1. 这个说法的详细讨论,请见 Latour, B. (1993). 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Evolution 一般译为「进化」,但这个翻译是错误的,因为 evolution 本身不具方向性,因此没有进步或退步可言。
3. 人类与科技共同演化的深入讨论,请见 Allenby, B., & Sarewitz, D. (2013). The Techno-Human Condition.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4. 正方论点详见 Levy, D. (2008). Love and Sex with Robots: The Evolution of Human-Robot Relationships.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5. 反方论点详见 Kathleen Richardson 组织的「反抗性爱机器人战役」官方网站

※本文原刊于台湾《數位時代》第296期(2016.10)

相关文章

  • 超越赞成与反对:看待性爱机器人的新视角

    我们要不要接受性爱机器人(sexbots)呢?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两派针锋相对。 也许一开始就问错了问题。应该问的...

  • 【我不看好性爱机器人的诞生】

    我,不看好,性爱,机器人的,诞生。我,也不爱,性爱,机器人,也不喜欢她。我,代表,全中国的,人。都反对,她在,美国...

  • 反对无效

    从今以后 赞成就赞成 反对就反对 不要似是而非地沉默 你是举双手赞成 才来到这个世界的吗 所以 来都来了 该反对的...

  • 思维行为模式图——财富高效能(二)复盘

    ​​1.三条人生价值观 我赞成利他精神,反对自私自利; 我赞成抱团取暖,反对孤立独行; 我赞成与人为善,反对恶意中...

  • 单身狗之殇~35年内机器人将会和你抢老婆

    据一名性爱机器人专家预测 人类与机器人的婚姻将在 2050年前合法!! 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 人与机器人做爱会比与...

  • 批评:反对还是赞成

    反对批评的理由: 伤自尊 造成敌意 阳奉阴违 出于害怕而讨好 伤关系 赞成批评的理由: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

  • 碎片也精彩

    关于碎片化学习,议论的比较热烈,站在各自的角度,有赞成有反对。 其实,如今生活节奏加快,赞成也好,反对也好,碎片学...

  • 一人辩证法

    一人辩证法的顺序一(思考“赞成.反对”二选一的事物时) 1.用“赞成”“反对”等形式,确定自己的立场(这个“自已原...

  • 延迟退休面面观

    在国家提出的延迟退休面前,有人反对,有人赞成,都属于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必对反对者反感,更不必对赞成者打击...

  • 阅读|赞成或反对作者

    一个读者所能说的第一件事是他读懂了,或是他没读懂。事实上,他必须先说自己懂了,才能说更多的话。 “我没懂”这句话本...

网友评论

  • 凌晨海岸:人类的存在只是满足微生物的兴趣,让人类去为微生物创造更多的物质和资源,人类是一种微生物智能。人类为微生物而服务。
    本文观点见(著作《宇宙奥秘》原创凌晨海岸——陈伟(无国界)2018年10月12日8:19分首次提出)
    转载和截取片段需注明出处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谢谢合作。

本文标题:超越赞成与反对:看待性爱机器人的新视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wp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