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个宏大的话题,家国天下,柴米油盐,无不承载着幸福的含义。而我短短一千多字的演讲稿,只能仅从自己感兴趣的点来谈了。
现今有一个很热的观点,想必大家也听过——“为什么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却并没有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而感到越来越幸福?”
说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了我的高中时代。我的高中是寄宿学校,封闭式管理,相当严格。那当然没有手机可以玩,一个月才放假一两天,也不能读任何的课外书,可以说娱乐是极其缺乏的。
而那个时候,每天的开心很简单——晚上下了晚自习,和我们寝室另外七个人,我们一起回寝室。高中的学习是很累的,又枯燥,心情也累,但是和她们在一起,就会放松很多。
大家在一起就总是叽叽喳喳的说一些很搞笑的事情。最开心的,也是晚上老师查寝之后,我们睡不着,再悄悄地开一会儿座谈会,讲班里某某某男生今天做了什么傻事,模仿某个同学或者老师说话,互相调侃对方的糗事……嘻嘻哈哈大半夜不睡觉。
那个时候的开心单单纯纯的,不过当时身在其中而浑然不觉,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我上了大学就自由了,不用被关在校园里,想去哪就去哪,手机随便玩,熬夜打游戏,想想真是幸福之至!
而到了今天,其实这些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没有人会监督我们今天的单词背了吗?没有人会约束我们不能玩手机不能打游戏,也确实是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更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但是如今回想起来,我总会异常怀念我的高中。曾经那段虽然物质、娱乐方面都很贫乏,但情感单纯,精神有所依托的这样一段岁月,回忆起来的确让人觉得很幸福。
三石班的最后一眼可见有了物质层面的提升,并不一定就会有更大的幸福感。不能说两者没有关系,只能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
关于这个解释,我想借用前人的一个结论:幸福感其实要求三样东西。哪三样呢?物质、情感、精神。
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为什么物质水平提升了,而我们的幸福感并不强烈”这个问题的一个很棒的解释。物质是基础,而情感是依托,精神是支柱。如果光有物质,没有正确的情感和精神,就很难感知幸福。
有人说:“走得太远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当初为何出发。”很多人到了后期,追名逐利,丢掉了很多原本珍贵的东西。但是我们知道,金钱买得来房子,买不来家庭;金钱买得来药物,买不来健康;金钱买得来书本,买不来知识。
说到书籍,我想起我爸给我讲的一个事,他从小很喜欢看书,总是自己攒钱买,或者想方设法地打听着跟同学借。那个年代穷,经济条件有限,不可能想看什么书都能买到。
我爸当时就跟同学借到一本《射雕英雄传》。有一次中午在宿舍午休,我爸就偷偷看这本书。
而这时候突然地震了,大家就慌慌张张往外跑,有的人从窗户就直接跳了出去。我爸拿起书也跟着往外跑,结果当时场面一度混乱,房子倒是没有倒塌,而那本书跑着跑着,却给跑丢了,后来也再没找到。
我爸说他永远记得那个中午,他正是看到了郭靖和周伯通结拜,老顽童周伯通教郭靖左右手互相搏斗的武功。
而《射雕英雄传》的整个故事,对于我爸来说,也就停留在了那一刻。
我爸没钱再买书,也没打听到当时谁还有这本小说,自己耿耿于怀了很多年。直到很多年以后,有了一定物质条件,他才有机会买回这本书,重读完整的《射雕英雄传》。
我爸的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触很大,他的心情我完全能够感同身受——对于这样被迫中断阅读的一本书,心心念念了好几年。这其中不乏对于这个故事前面一部分情节的回味,与结局走向的各种猜测。时隔多年,后来终于有机会重读《射雕英雄传》,这对于我爸来说,应该算是莫大的幸福,完成了多年来的一个心愿。
而现在物质条件好了,生活中出现了更多更加新鲜有趣的事物。但不得不说,泛娱乐化的当下,现代人感知幸福的能力、与自然相通的能力都被大大削弱了。网络时代催生出的碎片化信息和娱乐方式,使我们的情感触觉有了一定程度的钝化。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早些年里的那些追求、冲动和热爱,更与“幸福”这个词沾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