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宪问篇》回顾总结之十二

《宪问篇》回顾总结之十二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3-11-17 09:01 被阅读0次

    ——君子之礼(第40--42章梳理)

    第38、39两章,是继前面第37章提出的贤者“四避”,围绕“出世与入世,隐逸与担当”这个小主题,用夫子与“四辟”贤者、晨门、荷蒉者在进退出处的差别对比之中,让我们重新深入地全面认识了孔子——

    孔老夫子是一位有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慈悲情怀的圣人,他就像一位慈父,面对生了重病的孩子,面色哀戚悲伤,心情焦急迫切,明知这是一个昏浊之世,他仍然也要奋不顾身、力挽狂澜,不惜一切来拯救这个世界,哪怕别人不理解、误解、诋毁、陷害,也在所不辞,勇毅前行!

    第40章,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钱穆先生说:“本章乃言三年之丧。子女之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抱,故父母卒,其子女能三年不忘于哀思,斯为孝。儒家言: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庶人生事简单,时有哀思,犹所不妨。天子总理天下,一日二日万几,不能常哀思及于已亡之父母。...事小,人道事大...而丧人道,人道既丧,政..亦将不存。且以不仁不孝之人而总领天下,天下事可知。故儒家言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者,其重在天子,乃言天子亦犹庶人,不可不有三年之丧。既三年常在哀思中,即无心再理大政,则惟有将.政.权.交之冢宰。后世视.政.权.如私产,不可一日放手,此与儒家义大背。孔子谓“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言外深慨于近世之不然。至于古人之有此,或别有说,不如儒义之所申,则于此可不深论。”

    《日讲论语解义》曰:“此一章书,见古人居丧,既不废礼,复不废..也。谅阴,天子居丧之名。子张问于孔子曰:《商书·说命》篇有云,商王高宗武丁,当商王小乙薨,居丧于谅阴三年,不亲政事,不发语言。夫人君三年不言,则臣下安所禀令乎?《书》所云何谓也?孔子曰:父母之丧,不分贵贱,三年不言,何必髙宗为然?古之为君者无不皆然。礼,君薨,嗣君居庐守丧,庶务难以亲理,而又不容坐废,百官各总摄己职,以听命于冢宰,如是者三年。既有冢宰以为君裁决事几,则辅相得人,命令可守,嗣君虽不言,何忧国之生乱哉?大凡人君,以孝治天下者也。诚如古居丧之礼,则百官尽臣道以成相道,而嗣君亦得委君道以伸子道矣。后世贤如汉文而犹有短丧之举,其遗讥史册不亦宜乎?”

    所谓不废礼,《中庸》讲“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君王去世,嗣君守丧三年,以尽居丧之礼。古代为君王的都是这样。所谓不废.政.,嗣君要居庐守丧三年期间,难以亲自理.政.,而.国.政.又不容荒废,怎么办呢?百官听命于冢宰,冢宰代替嗣君理.政.。

    联系前面第21章“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的为学目标,22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为学抓手,结合第35章,“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第38章晨门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第39章荷蒉者说“有心哉!击磬乎!”最后孔子作结说:“果哉!末之难矣。”苟不至德,至道不凝,君子修身体道以成其德。“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乃诚于中,形于外,德博而化,故有后面“知其不可而为之”“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这些德形、德化相呼应。

    学习此章,给我们的启示是:静下心来,切实做为己之学,切实修养身心,持之以恒,修己以安人。

    [if !supportLists]第40章,[endif]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钱穆先生说:“礼之要在敬,在和。上好礼,能自守以敬,与人以和,在下者化之,宜易使。”

    《日讲论语解义》说:“此一章书,是言为国当以礼也。孔子曰:居上者常患民之难使,然民之难使,由于不知礼耳。诚使上之于礼,心诚好之,修之于身,而视听言动之必谨;达之于政,而教训号令之咸当。如此则礼义以明,等威以辨,为民者莫不安分循理,不待我之驱逼,而自乐于使令矣。此所谓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者也。然必为上之人真心实意以好之而后可,不然则因循仪节,不过虚文,未足以化民而成俗也。”

    民之难使,是由于不知礼。君王真心实意好礼,必修养身心,视听言动自然谨慎;以礼施.政.,则教训号令全都适宜恰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样一来礼义清晰,上下分明,民志有定,百姓安分循理,自然乐于听君王使令了。

    《易经·履卦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程子解释说,履,礼也。礼,人之所履也。君子观履之象,而分辨上下,使各当其分,以定民之心志也。《史记·礼书》也说“礼者,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

    此章依然延续“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的脉络线,在上者心诚好礼,修之于身,所发必谨慎而不恣肆,施.政.必也适当。百姓能分辨上下,安于本分,则乐于使令。这即是礼之德所显。

    这两章,主要是讲仁人君子的另一个特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也是孔子“立己达己”的特色,在于周礼之学。这两章告诉我们:礼学的核心不是形式不是教条,而在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宪问篇》回顾总结之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be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