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怀瑾先生的笔下,论语也变得让人着迷起来。例如他在讲述《学而》这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先是完全推翻,讲良心话,当我们在家学习网课读书时,那情形绝对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而在吃不饱的年代,连自己都没有饭吃,那朋友来家里吃饭,那是万分痛苦的,又如何会乐乎。而第三句更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捆绑你的,他说别人不了解我,连在心中怨恨都不行。当我读到这里时,我认为说的非常有道理,那么为什么孔子还这么说呢?
原来在几千年以来,很多人都把它理解错了,它表达的并不是这个含义。
于是南怀瑾先生接着说,学而时习之,重点是学和习,学问在孔子看来并不是说这个人的知识渊博,也不是说他的文学好,而是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因此,将自己认识的道理得到进一步的体会感悟,这难道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吗?而做学问是一件长久的事,要甘于寂寞,做得住冷板凳。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国家前途人类历史担忧的时候,正当他寂寞孤独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难道不是件高兴的事情吗?而这个远字也不一定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而是形容知己之难得。
做学问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理解,但是也不怨天尤人。由此南怀瑾先生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说明读书做学问的修养至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的一句不亦乐乎。
令我震惊的是他将学问并没有单一的理解成学识,而是做事的对,做事的好。也正如孔子所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我会谨记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学历,而忽视了品德的养成。在这个喧嚣尘上的社会,希望我可以慢下来,静静地感受文化的流淌。在任何时候,我都希望自己拥有一支笔,一本书去反思,去思考。真正的可以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吾"也不改其乐。
不仅仅是学问,还有仁,孝悌,礼……妙趣横生的言论,让你在生动的讲述中体会到论语的魅力。
由浅入深,由外及里。南怀瑾先生总是能把枯燥的无味的文学变成一杯清茶,一缕清风。潜移默化中让你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你惊叹,让你震惊,原来到今天,传统文化依旧适用于今日的规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