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刚工作的同事抱怨,目前的岗位不是自己感兴趣的,真正感兴趣的是某某工作,言语中充满了颓废,因为他们觉得正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看得出来他们过得非常不快乐。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很不夸张的说,大多数的情况下,绝非如此。这些抱怨的人们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每个人都不愿承认这样的事实。就像所有人都不会喜欢去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毕竟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短处暴露出来。人们总说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他事情。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去开始做他们所谓的感兴趣的事情,也没有在那些事情上遇到过困难或者麻烦而已。事实上,还真有不少人放弃原来不喜欢的工作,去追求他们心中感兴趣的事情。这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自己原以为所爱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同样遭受了挫折寸步难行,没过多久,他们又会因为做不好这件事而失去兴趣,然后为自己找了一个合理化的理由:我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个啊……,接着又开始循环往复的幻想另外感兴趣的事情。
其实,兴趣并没有那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对每个人来说,如果能把某件事情做好,或者说是做的比大多数人都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没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可为什么有些人的兴趣培养起来了,而大部分人却没有。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人们在培养兴趣的过程中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不同。那些最终可以把事情做好并且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越来越感兴趣的人们,往往克服了很多困难耗费了很多精力,绞尽脑汁让自己学得会、做得好、做的比一般人好、做的比谁都好,然后兴趣就出现了。相信你仔细观察,周围肯定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来说明。
我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按早些年我弟的话说,他是属于理科王国的,热爱跟数理化打交道,而且他从内心里瞧不起像我这样学文科尤其是学语言的,认为文科知识都是死记硬背,笨人才会去学。而事实是,我弟的语文是所有科目中最差的,他为了扬长避短,给自己找了很多所谓聪明的理由来掩盖。可造化总是弄人,高考报志愿因为不舍提前批的录取机会,大家商量给他报了阿拉伯语,本以为不可能被录取,可现实是他被某名校的阿拉伯语专业录取了。
大学第一年,因为原来文科底子薄弱,学起来特别困难,所以我弟在学习的困难面前一个劲儿的抱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金融专业,不是语言类专业等等。并且在抱怨颓废的过程中,丧失了很多迎头赶上的时间和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然而,幸运的是,大二时,我弟因为专业成绩不好失去了去外交部实习的机会,这次事件让他得以想明白并且顿悟,坦然接受了目前的专业,并且奋力弥补,花尽可能多的时间,尽一切力量去学习阿拉伯语。大四毕业前,靠他的专业和能力拿到了包括像商务部以及知名国企央企的多个offer。现在,你再问他,你喜欢阿拉伯语吗?他很肯定的说挺喜欢的。
说来说去,其实一直是我们搞错了顺序,并对这样的错误毫不知情。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并且要明白,做好绝大多数的事情,都是熟能生巧的,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将没兴趣当做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白白让时间流逝,最终一事无成。
所以,对每个人来说,当面对每件事情时,一定要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我没有做好这件事吗?若是因为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做这件事对我有意义吗?如果有,那就努力去做好,没有其他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