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在读成甲老师的新书《好好学习》,
也在永澄老师的共读群里玩耍。
刚开始知道这本书是在六神的文章里看到,
当时,没有引起重视。
真正引起重视是过年期间,
永澄老师发起了《好好学习》共读活动。
这时,我意识到这本书很重要,
这本书可能改变了目前很多人关于知识管理的认知,
或者说这本书用很不同的、读者受欢迎的角度来解读知识管理。
究竟这本书用的什么角度?究竟是怎样的认知改变?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好学习》关于知识管理的认知。
二、
脱不花在序言中提到,她喜欢的作家史铁生曾经写过的一句话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大于人与猪之间的区别。”
这句话“狠毒”啊,赤果果地给出了一个参照物,
说出了人与人的天壤之别。
这句话的背后,引出来的是,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是:
“认知差异”
认知由何而来?
“知识”
知识来自于哪?
古典老师总结为:
人、事、网、书
知识这么多,就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管理?
否则,我们的大脑就像电脑一样,
会“死机”,会硬盘存储空间已满,会重启丢失正在做的事情的数据。
因此,知识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说到知识管理,就要先解决什么是知识的问题。
成甲老师《好好读书》中提到的定义为:
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这个和知识管理中常被提及到的“知识金字塔”中的“知识定义”有出入。
知识金字塔为知识金字塔经典四分层为:数据、信息、知识、智慧。
有的地方,在知识和智慧中增加了“才能”一层,将金字塔变成了五层。
再加入噪声,变成六层。
这四层的关系是什么呢?
比较常见的解答是:从处理的过程角度来说,
数据经过整理变成信息。
信息解决了问题变成了知识。
知识经过反复实践变成了才能。
才能融会贯通变成了智慧。
关于知识的内容,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
看看大神们(彭小六、战隼)的知识管理,你会几招?(深度干货)
常见的“知识“定义为:
“用于解决问题的结构化信息。”
成甲老师的定义更侧重于“改变行动”
这是对以前的定义,进一步拓展了“知识”的认知深度。
更关注于知识的效用,以“改变行动”的结果为导向。
解决问题,现在似乎更多地停留在了“我知道”的阶段,
没有应用的场景,只能是纸上谈兵,甚至有的人都不谈兵。
而改变行动,则强化了知识的功用,要达到“我做到”的阶段。
为什么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答曰:没有行动,没有First Step,只能是一场梦,三生三世的一场梦。
在文中,成甲老师提到: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
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从常用的知识定义里,关键的一点是知识能够“解决问题”。
成甲老师进一步引申为,整个学习和努力的目标。
这三个目标,隐藏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维度。
让我不经想说“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能够做到“预测问题”,岂不妙哉。
知识的定义,学习的目标,给出了一个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
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解决问题只是其中的一环。
四、
说完了知识,再谈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
这个定义,仍然是目的导向: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
过程是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
对于现在知识管理领域各种学习方法和管理技巧,
成甲老师归结为三个维度的知识:
1.数据管理的维度。
2.信息管理的维度。
3.底层规律的维度。
这三个维度,从知识金字塔可以很好地理解。
而数据和信息的维度,在人工智能的今天,已被演绎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大数据,信息的分类、整理、应用、呈现,机器做的多、好、快、省。
底层规律的运用,跨界的能力,这个是高级的知识学习方法论,
更是一个未来做为人类的核心竞争力。
理解了底层规律,自己就是一个炼丹炉:
外部输入的东西,经过加工形成全新而又熟悉的认知;
而反过来,这种认知又进一步增进你对外部输入的理解,
甚至可能会超出作者本身的认知来看问题。
我会继续输出《好好学习》内容的思考,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客官,点个赞再走吧。
另外,告诉你个秘密,不需扫码就可以关注我哦,嘿嘿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