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7章 天长地久

作者: 龙门村夫 | 来源:发表于2023-03-17 11:45 被阅读0次

    【第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出现了,公私的概念产生了。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做出了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战争与人类的如影随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私自利行为的出现,又往往对个体或利益集团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危害。因此,在儒家的话语体系中,是强调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一方面,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方面赞扬为公的行为。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为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祁奚有焉。

    吕不韦组织编撰的《吕氏春秋》也抄录了这个故事,并抄录了孔子的话说:“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祁黄羊就是祁奚。但这话却不一定是孔子说的。

    在道家思想中,也是主张公而去私的。老子认为,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原因在于天和地不是为了自我而生存的,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因此,圣人先把自己放在别人后面,反而能够站到别人前面;把自身置之度外,自己反而能够生存。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圣人是不自私的。正是因为他们的不自私,反而成就了自己。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成为一种重要的生存哲学。

    在庄子的思想中,强调要有置生死度外的境界,这样,当面对各种危险时,能够做到无忧无惧,能够冷静处理,有利自身生存。在《庄子·达生》中,庄子记载说: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当然,《庄子》书中除了内七篇外,其它文章大概不是庄子写的。

    什么意思呢?庄子说,醉酒的人坠落车下,虽然满身是伤却没有死去。骨骼关节跟旁人一样而受到的伤害却跟别人不同,因为他的神思高度集中,乘坐在车子上也没有感觉,即使坠落地上也不知道,死、生、惊、惧全都不能进入到他的思想中,所以遭遇外物的伤害却全没有惧怕之感。那个人从醉酒中获得保全完整的心态尚且能够如此忘却外物,何况从自然之道中忘却外物而保全完整的心态呢?圣人藏身于自然,所以没有什么能够伤害他。复仇的人并不会去折断曾经伤害过他的宝剑,即使常存忌恨之心的人也不会怨恨那偶然飘来、无心地伤害到他的瓦片,这样一来天下也就太平安宁。没有攻城野战的祸乱,没有残杀戮割的刑罚,全因为遵循了这个道理。

    先秦之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士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宋朝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在范仲淹那里,不会像有的人那样,因为天气的变化,而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或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的心态,而之所以不会有这种心态出现,正是因为他“后其身、外其身”的思想态度。

    而从“心底无私天地宽”到“我将无我,为了人民”,正是这种思想的继承和和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第7章 天长地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djrdtx.html